1.1 概述 1
1.1.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1
1.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1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论 1
1.2 因特网的产生及发展 2
1.2.1 因特网的产生 2
1.2.2 因特网的发展 2
1.2.3 因特网在中国的发展 4
1.2.4 因特网的基本服务 5
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7
1.3.1 从网络的覆盖范围划分 7
1.3.2 从网络的拓扑结构划分 8
1.3.3 从网络的层次结构划分 8
1.3.4 从网络的交换方式划分 9
1.3.5 按网络的功能分类 9
1.4.1 下一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及其特征 10
1.4 下一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 10
1.4.2 下一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 11
1.4.3 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意义及下一代计算机网络在中国的发展 13
第2章 计算机网络技术原理 15
2.1 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基本概念 15
2.2 计算机网络的通信方式 17
2.2.1 串行传输方式和并行传输方式 17
2.2.2 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和全双工通信 17
2.2.3 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 18
2.3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技术 18
2.3.1 基本概念 18
2.3.2 电路交换 20
2.3.3 报文交换 20
2.3.4 分组交换 21
2.4 计算机网络的传输技术 23
2.4.1 时分多路复用 24
2.4.2 PCM时分多路复用 27
2.4.3 PCM30/32路系统 30
2.4.4 同步数字序列 31
2.4.5 频分多路复用(FDM) 35
2.4.6 码分多址 36
2.4.7 波分多路复用 37
2.5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调制与编码 37
2.5.1 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38
2.5.2 模拟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41
2.5.3 模拟数据的模拟信号调制 42
2.5.4 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调制 42
2.6 计算机网络中的差错控制与差错控制编码 44
2.6.1 差错控制的基本方式 45
2.6.2 差错控制编码 46
3.1 概述 50
第3章 计算机网络协议及其体系结构 50
3.2 通信网络协议及其功能 51
3.2.1 基本概念 51
3.2.2 通信网络协议的功能 51
3.3 OSI-RM模型 55
3.3.1 OSI-RM模型的产生 55
3.3.2 OSI-RM模型的体系结构 55
3.3.3 OSI-RM层次模型中各层的功能 56
3.4 OSI-RM模型的工作原理 59
3.4.1 几个基本概念 60
3.4.2 OSI模型的垂直层间通信原理 62
3.4.3 OSI模型的水平层间通信原理 62
3.4.4 网络层的通信原理 64
3.4.5 传输层的通信原理 65
3.4.6 应用层的通信原理 67
3.5 OSI-RM模型的实现 69
3.6.1 TCP-IP协议的层次结构 70
3.6 TCP-IP协议 70
3.6.2 TCP-IP协议的工作原理 71
第4章 下一代计算机网络技术 73
4.1 下一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概述 73
4.2 10Gb/s以太网技术 73
4.2.1 10Gb/s以太网技术的产生背景 73
4.2.2 10Gb/s以太网的技术特点 73
4.3 多层交换技术 74
4.3.1 多层交换技术的产生背景 74
4.3.2 多层交换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75
4.3.3 多层交换组件 81
4.3.4 多层交换技术的实例 84
4.4 全光网络技术 87
4.4.1 全光网络技术的背景 87
4.4.2 光网络的基本特点、结构与发展趋势简介 87
4.4.3 光网络的核心技术——DWDM介绍 90
4.4.4 光接入网络 92
4.5 IPv6技术 93
4.5.1 IPv6技术的产生背景 93
4.5.2 IPv6地址结构概要 94
4.6 MPLS技术 95
4.6.1 MPLS技术提出的意义 95
4.6.2 MPLS中涉及的基本概念 96
4.6.3 MPLS技术的工作原理 97
第5章 IPv6技术 102
5.1 IPv4技术 102
5.1.1 IP协议 102
5.1.2 IP地址 103
5.2 IPv6技术 116
5.2.1 IPv6的数据报格式 116
5.2.2 IPv6报头 118
5.2.3 IPv6扩展报头 120
5.2.4 IPv6地址的表示方法和划分 121
5.3 IPv4向IPv6的转换 123
5.3.1 IPv4向IPv6转换的原因 123
5.3.2 IPv4向IPv6的转换方式 123
5.4 过渡时期的IP通信 126
5.4.1 过渡时期IPv6之间的通信 126
5.4.2 IPv6与IPv4之间的通信 129
5.5 IPv6发展现状 129
5.5.1 国外IPv6发展现状 129
5.5.2 IPv6在中国的发展 131
5.6 IPv6域名解析技术 132
5.6.1 IPv6域名系统的体系结构 132
5.6.2 提供解析服务的DNS服务器的自动发现 132
5.6.3 IPv4到IPv6的过渡阶段DNS的实现 133
5.7.2 IPv6邻居发现协议与IPv4地址解析协议的区别 134
5.7.1 IPv6邻居发现协议内容 134
5.7 邻居发现协议技术 134
5.8 超长数据传送相关技术 135
5.8.1 IPv6解决超长数据传送问题的技术 135
5.8.2 IPv6通信中源节点发现到目的节点的最大传输 135
单元的方法 135
5.9 IPv6中的路由技术 135
5.9.1 IPv6路由技术的新特点 135
5.9.2 IPv6中可用的路由协议 136
5.10组 播技术、网络安全以及服务质量 136
5.10.1 组播技术 136
5.10.2 安全问题 136
5.10.3 服务质量 138
第6章 移动IPv6技术 139
6.1 移动IPv6技术概述 139
6.1.1 移动IPv6术语 139
6.1.2 移动IPv6的概念 140
6.1.4 移动IPv6的相关技术 143
6.1.3 移动IPv6的特点 143
6.2 移动IP的工作原理 145
6.2.1 通信节点(CN)→移动节点(MN) 145
6.2.2 移动节点(MN)→通信节点(CN) 146
6.2.3 移动IPv6的操作总结 147
6.3 基于IPv6的切换 148
6.3.1 切换的过程 148
6.3.2 基于IPv6的切换方案 148
6.3.3 移动IPv6中的服务质量 150
7.1.1 ICMPv6简介 152
7.1.2 ICMP的功能概述 152
7.1.3 ICMPv6的主要特点 152
第7章 ICMPv6及其相关协议 152
7.1 ICMPv6概述 152
7.1.4 ICMP的重要性 153
7.1.5 应对ICMP攻击的原理 153
7.2 ICMPv6报文 155
7.2.1 ICMPv6报文概述 155
7.2.2 ICMPv6消息类型 156
7.2.3 IPv6与ICMPv6的关系 158
8.1.1 早期的光通信 161
第8章 光网络技术 161
8.1 光纤通信的发展与现状 161
8.1.2 光纤通信的主要特性 162
8.1.3 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162
8.2 光网络设备 163
8.2.1 光纤和光缆 163
8.2.2 光纤的射线理论分析 164
8.2.3 光缆 167
8.2.4 光纤的传输特性 171
8.3.1 光纤连接器 174
8.3 常用光无源器件 174
8.3.2 光纤耦合器 176
8.3.3 波分复用/解复用器 177
8.3.4 光开关 179
8.4 光放大器 180
8.4.1 光放大器概述 180
8.4.2 掺铒光纤放大器 182
8.4.3 光纤拉曼放大器 184
8.4.4 其他光放大器 185
8.5 光复用技术 186
8.5.1 光复用技术的基本概念 186
8.5.2 光时分复用技术 186
8.5.3 密集波分复用技术 188
8.5.4 密集波分复用系统的非线性串扰 189
8.6.1 相干光通信 191
8.6 光纤通信新技术 191
8.6.2 光孤子通信技术 192
8.6.3 全光通信网 193
第9章 IPv6的路由技术 197
9.1 基本配置技术 197
9.2 静态路由配置技术 198
9.3 RIPng配置技术 198
9.4 OSPF的配置技术 199
9.5 IPv6 IS-IS配置技术 200
9.6 MPBGP配置技术 202
9.7 NAT-PT配置技术 205
9.8 隧道配置技术 206
9.9 IPv6 over MPLS技术 208
9.10 多播配置技术 209
10.1 概述 212
10.1.1 无线网络的发展背景 212
第10章 无线网络技术 212
10.1.2 无线网络的优势 213
10.2 无线网络的通信技术 214
10.2.1 扩频通信 214
10.2.2 扩频通信的定义 214
10.2.3 扩频通信的理论基础 215
10.2.4 扩频通信的主要性能指标 216
10.2.5 扩频通信的主要特点 217
10.2.6 扩频通信的工作原理 219
10.3 WAP技术 229
10.3.1 WAP概述 229
10.3.2 WAP的原则和目标 230
10.3.3 WAP的层次结构 230
10.3.4 WAP网关 235
10.3.5 WAP服务器与移动网络的连接 236
10.4.1 蓝牙的由来 237
10.4 蓝牙技术 237
10.4.2 蓝牙的概念 238
10.4.3 蓝牙的技术内容 238
10.4.4 蓝牙的未来 238
10.4.5 蓝牙技术面临的问题 239
10.4.6 蓝牙系统组成 240
10.4.7 蓝牙技术的协议分层结构 241
10.4.8 蓝牙技术与无线局域网 242
10.4.9 蓝牙技术的实现方式 243
第11章 下一代网络技术 245
11.1 下一代网络技术概述 245
11.1.1 下一代网络的概念 245
11.1.2 NGN的特点 246
11.1.3 NGN的网络体系结构 247
11.1.4 NGN的目前进展和研究重点 248
11.2.2 NGN协议体系结构 251
11.2 NGN的协议结构 251
11.2.1 NGN协议概述 251
11.2.3 NGN协议介绍 252
11.3 软交换技术 257
11.3.1 软交换技术产生的背景 257
11.3.2 软交换技术的概念 258
11.3.3 软交换技术介绍 258
11.3.4 软交换网中的协议及标准 261
11.3.5 软交换技术的应用 262
11.4 NGN中的网关技术 265
11.4.1 信令网关 265
11.4.2 媒体网关 268
11.4.3 媒体网关控制器 268
第12章 网格技术 272
12.1 网格概述 272
12.1.1 网格的概念 272
12.1.2 网格技术的特点 273
12.1.3 网格的分类 275
12.1.4 网格技术发展趋势 276
12.1.5 国内网格计算研究现状 277
12.1.6 网格技术的应用 278
12.2 网格的体系结构 280
12.2.1 5层沙漏结构 280
12.2.2 开放网格服务结构 282
12.3 数据网格体系结构 285
12.3.1 数据网格概述 285
12.3.2 数据网格研究现状 285
12.3.3 实现数据网格的关键技术 286
12.3.4 数据网格体系结构的实例 288
12.4 网格协议Globus工具包 292
12.5 网格核心技术 292
参考文献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