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余逊达 1
前言 1
导论 和谐:一种提倡兼容的公共哲学 1
第一章 和谐、和谐社会和完美社会 16
一、和谐社会研究的基本假定 17
二、和谐社会思想的本土资源 19
三、和谐社会思想的外生资源 26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探索 33
五、社会繁荣离不开和谐 40
第二章 人性、忠诚和正义 44
一、熟人世界和生人世界 47
二、人性、世俗性和日常生活 50
三、不和谐的声音:理性不及和人类癫狂史 59
四、和谐社会的代价:“他者事业”的衰落 66
五、真理、知识和他者的权利 71
六、认真地对待“他者事业” 79
七、对本章开头案例的分析 83
八、进一步的引申 85
第三章 善、连带性和爱有差等 87
一、灾难和人类的连带性 88
二、忠诚、正义和人类的责任 91
三、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96
四、善的多样性和价值多元论 103
五、价值多元论难题的批评性解答 111
六、“爱有差等”和“亲亲互隐”的合理性 118
第四章 自由、民主和民间状态 122
一、公民权利、市民社会和国家 124
二、人权、自由、平等和法治 129
三、个体自由与制度正义的和解 131
四、等待戈多,等待杜威 141
五、民主不仅先于哲学,而且先于科学 150
六、渐进地构建和谐社会 156
第五章 法条、原则和公共利益 159
一、法律或法律人的道德维度 162
二、法律的客观性维度 165
三、法律的真理追求 168
四、法律论证的细节 171
五、从学院共同体到法律共同体 176
六、法律人的至上美德 180
七、法律根基的失落 183
八、法律与公共利益 188
九、法律与道德的中立化 190
十、务实的或弱化了原则的法律 193
十一、效率或公共利益成为司法目的的后果 198
第六章 知识经济、公共政策和教育 203
一、基础教育投入的三个案例 207
二、对中国教育投入体制存在问题的剖析 213
三、中国基础教育投入体制改革的趋势 217
四、宽容地对待教育的民营化方向 221
[附录一]警惕公共教育资源的流失 225
[附录二]期待更加公平的教育机会 228
第七章 公共物品、生产和服务 232
一、公共事业改革面临的两大难题 233
二、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 236
三、关于基层卫生体制改革 242
四、关于城市交通改革 246
五、公共事业单位的激励机制创新 249
六、几点结论 258
第八章 村民、公民和基层民主 263
一、商议民主的基本要素 265
二、浙江省基层民主的实践 272
三、温岭和余杭基层民主实践的比较研究 283
四、对影响基层民主因素的进一步分析 287
五、培育公民社会,走向和谐社会 292
第九章 灾害、公共危机和政府责任 298
一、公共危机特点的再揭示 300
二、SARS疫情与公共危机管理个案分析 303
三、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缺陷 312
四、公共危机管理不同主体的责任 315
五、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责任过程模型 318
六、一些经验教训和对策性建议 322
[附录一]转变政府职能在此突破 326
[附录二]公共灾难来临之际的政府行为 328
第十章 廉政、善治和政府改革 333
一、公务员制度的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 337
二、迈向更加开放的政府 341
三、多途径为政府储备优秀人才 344
四、要让庸官无处立足 348
五、不合理报销制度的改革 351
六、警惕“假公济私”的合理化 356
七、正确评估廉政保证金的效应 360
八、关于预防小人物腐败的思考 366
九、有效抑制官商勾结现象 372
十、公务用车改革的方向 377
十一、法治乃政治家依法之治 396
结论 和谐社会研究:一项未竟的事业 398
一、问题就是机遇 399
二、在理论与现实之间 402
三、政治学家的责任 404
四、政治学的意识形态维度 409
五、学术移植与本土化问题 412
六、从政治学到政治科学 414
参考文献 417
后记 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