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
1.人民大会堂人民议政堂 2
1.1 首次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人代会 2
1.2 筹备已久的三届人大 3
1.3 周恩来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 4
2.秘密召开的四届人大 7
2.1 “四人帮”图谋组阁 7
2.2 王洪文找毛泽东告状 8
2.3 四届人大的人事安排 9
2.4 最短的《政府工作报告》 11
2.5 叶剑英深夜打来电话 12
2.6 周恩来抱病飞赴长沙 13
2.7 影响中国政局的谈话 14
2.8 周恩来长沙设寿宴 15
2.9 还是安定团结为好 17
2.10 周恩来最后一次作政治工作报告 18
2.11 邓小平代总理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 19
3.提前召开的五届人大 22
3.1 人大代表名额创历届之最 22
3.2 华国锋作政府工作报告 23
3.3 邓小平主持闭幕式 24
第二章 25
1.共和国第一大冤案 26
1.1 她投了唯一的反对票 26
1.2 毛泽东的“哨兵”发现问题 27
1.3 河北厅,与会者目光困惑 30
1.4 刘少奇派出工作组 33
1.5 刘少奇不晓得怎样进行“文化大革命” 35
1.6 林彪住进浙江厅 38
1.7 刘少奇在福禄居写检讨 41
1.8 北京厅,毛泽东在等候 44
1.9 国家主席失去自由 45
2.红卫兵狂飙 48
2.1 青年学生秘密成立红卫兵 48
2.2 毛主席来信了 49
2.3 陈伯达对大串连表示热烈支持 50
2.4 毛主席带上了红袖章 51
2.5 协和医院更名反帝医院 53
2.6 谢富治说:群众打死坏人,我们劝阻不住 54
2.7 人民大会堂讨论停止串连 55
2.8 夺权、夺权 57
2.9 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劝说红卫兵 58
3.走向广阔天地的年轻人 60
3.1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伟大的创举 60
3.2 知青成为政治局会议议题 62
3.3 致邓副总理的公开联名信 63
3.4 花了三百亿,买了三个不满意 65
3.5 人民大会堂的报告会 68
第三章 69
1.林彪、江青集团逞威的九大 70
1.1 紧锣密鼓筹备九大 70
1.2 代表由协商产生 71
1.3 陈伯达的政治报告被枪毙 72
1.4 十几分钟的开幕词竟六次被掌声打断 74
1.5 毛泽东提议林彪当大会主席 74
1.6 开会第一天,陈毅即遭围攻 75
1.7 江青提出把林彪作为接班人写进党章 76
1.8 选举中的闹剧 78
2.“四人帮”兴风作浪的十大 80
2.1 毛泽东考虑政治舞台的新布局 80
2.2 周恩来成了王洪文的副手 84
2.3 代表大会为林彪定性为“极右” 85
2.4 “四人帮”粉墨登场 87
3.党代会反应平平 89
3.1 “两个凡是”的阴影 89
3.2 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再次复出 91
3.3 十一大的预备会议 91
3.4 华国锋继续肯定“文化大革命” 92
3.5 叶剑英作修改党章的报告 93
3.6 邓小平致闭幕词 93
第四章 95
1.庐山上的风云变幻 96
1.1 林彪和毛泽东的分歧 96
1.2 两次“文字”之争 98
1.3 林彪坚持自己的观点 99
1.4 陈伯达搭上林彪的贼船 100
1.5 毛泽东要林彪向中央作检查 101
1.6 毛泽东点名批判陈伯达 102
1.7 批陈整风运动 105
2.林彪等不及了 106
2.1 《571工程纪要》正式出笼 106
2.2 林立果的联合舰队 107
2.3 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 109
2.4 毛泽东突然回京 112
2.5 林豆豆的口信 114
2.6 林彪坐机出逃 117
2.7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121
2.8 乌兰巴托传来急促电话声 121
2.9 折戟沉沙绝妙下场 123
第五章 127
1.乔冠华从人民大会堂走上联合国讲坛 128
1.1 福建厅在讨论去不去联合国 128
1.2 毛泽东说,今年不进联合国 129
1.3 毛泽东问,三分之二要多少票 131
1.4 16∶35,联大会上充满了兴奋的龙卷风 132
1.5 人民大会堂盛宴各友好国家 134
1.6 “乔老爷上轿” 136
2.尼克松开辟的外交新格局 137
2.1 尼克松要到中国来 137
2.2 中美大使级会谈——建交前的接触通道 140
2.3 斯诺访华 142
2.4 巴基斯坦渠道和罗马尼亚渠道 143
2.5 小球转动大球 144
2.6 东大厅,美国嬉皮士向周恩来提问 148
2.7 基辛格的“波罗行动” 150
2.8 周恩来秘会基辛格 154
2.9 我们不是做交易 157
2.10 跨越世界最辽阔海洋的握手 160
2.11 毛泽东与尼克松谈哲学问题 161
2.12 周恩来在宴会厅点燃茅台酒 163
2.13 中美两国博士的辩论 165
2.14 公报最后敲定 169
第六章 171
1.感情不能代替理智 172
1.1 周恩来问:下任日本首相是谁? 172
1.2 公明党代表团访华 173
1.3 北京的机场始终开放 174
1.4 加快速度的周恩来 174
1.5 田中内阁成立 175
1.6 中国政府放弃对日赔偿要求权 176
1.7 上海芭蕾舞团抵日 177
1.8 公明党代表团赴北京 178
1.9 周恩来想给樱花加纸灯罩 180
1.10 田中看了“竹入笔记”说,我明白了,我去 181
1.11 周恩来夜深时分,一个人坐在人民大会堂大厅 182
1.12 民意调查结果,民众反感日本 183
1.13 中国领导层决定,感情不能代替政策 184
2.田中豪饮茅台酒 185
2.1 田中首相抵达北京 185
2.2 首脑会谈移到安徽厅 186
2.3 “添麻烦”一语引起的轩然大波 187
2.4 高岛条约局长的说明 189
2.5 盛怒之下的周恩来 190
2.6 赴万里长城途中 191
2.7 毛泽东会见田中角荣 192
2.8 日中联合声明诞生 193
2.9 政治局会议的决定 194
3.由对抗到对话 195
3.1 钱其琛来到邓小平家 195
3.2 葬礼外交 197
3.3 邓小平让齐奥塞斯库带个信 199
4.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202
4.1 愿意破例到苏联任何地方同戈尔巴乔夫见面 202
4.2 高级会晤日期不能变 204
4.3 只握手,不拥抱 207
4.4 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213
5.人民大会堂面对十五国的外交新格局 214
5.1 江泽民电贺叶利钦 214
5.2 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 215
5.3 人民大会堂:江泽民与叶利钦会谈两个多小时 219
5.4 全世界聚焦上海——举世瞩目的五国协定 221
第七章 225
1.历史造就了邓小平 226
1.1 国宴大厅,数万双眼睛注视着他 226
1.2 毛泽东想到了邓小平 227
1.3 周恩来致书汪东兴 228
1.4 毛泽东十天三荐邓小平 229
1.5 人民大会堂西大厅,江青满脸狐疑 231
1.6 毛泽东说:王洪文不如邓小平 233
1.7 树立改革开放的新形象 235
1.8 邓小平治铁路 237
1.9 邓小平挑战“四人帮” 239
1.10 敢摸老虎屁股 240
1.11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242
1.12 望远镜后面的眼睛 245
1.13 历史再次拐弯 249
2.第二代领导核心 252
2.1 邓小平给党中央写信请求工作 252
2.2 邓小平的交心话 254
2.3 批判“两个凡是” 255
2.4 各级首长对一个理论问题表态 259
2.5 两种思想的交锋 260
2.6 华国锋否定华国锋 263
2.7 改革开放启航 266
2.8 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组成 268
第八章 275
1.祖国一定要统一 276
1.1 周恩来指示设立台湾厅 276
1.2 从武力到和谈 277
1.3 蒋介石密使赴京 279
1.4 向金门,开炮! 282
1.5 毛泽东请章士钊赴港牵线 286
2.共产党准备第三次国共合作 289
2.1 毛泽东说:我们还准备第三次国共合作 289
2.2 蒋介石祖坟不能挖 291
2.3 邓小平说: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292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96
3.1 “一国两制”的邓小平版本 296
3.2 王锡爵驾机回大陆 298
3.3 汪道涵与辜振甫的握手 300
3.4 坐下来好好谈 304
3.5 江泽民发表八点主张 307
3.6 李登辉不合时宜的银弹外交 309
3.7 想搞“台湾的中华民国” 311
3.8 绝不承诺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314
第九章 317
1.毛泽东:现在我们不谈香港问题 318
1.1 中英外交官在西大厅握手 318
1.2 邱吉尔说:只要我活着,香港主权不转移 319
1.3 人民解放军在粤港边界嘎然而止 321
1.4 毛泽东决策:长期打算,充分利用 322
2.邓小平:要收回香港 324
2.1 港督麦理浩赴京探虚实 324
2.2 希思来华听风声 328
2.3 邓小平承诺:中国不来如来神掌 330
2.4 撒切尔夫人的如意算盘 332
2.5 两国政府首脑谈话没有结果 334
2.6 首相跌倒在大会堂台阶上 337
2.7 三脚凳、经济牌、互惠牌 341
2.8 英国外长作出承诺,不会把烂摊子交回中国 344
2.9 邓小平发脾气了 347
2.10 谈判桌上的趣闻 349
2.11 4分钟结束了一个旧时代 351
3.江泽民:接收香港 354
3.1 人民大会堂,江泽民即将出行 354
3.2 最后10秒 355
3.3 米字旗的飘落 356
3.4 历史,在这一刻定格 357
3.5 董建华举起右手 359
3.6 别了,不列颠尼亚 361
3.7 7月1日之夜,不眠的香港 362
3.8 部队已经出发 365
3.9 回归第一天:马照跑,舞照舞,股照炒 367
3.10 为香港干杯 368
第十章 371
1.第二代领导集体退出中共领导层 372
1.1 邓小平记住了王洪文的话 372
1.2 邓小平几次恳谈选好接班人 375
1.3 顾问委员会 378
1.4 我希望带头退休 380
1.5 邓小平辞去最后一个领导职务 381
2.中共最高领导界层的过渡 383
2.1 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华国锋 383
2.2 “两个凡是”的误区 385
2.3 十一大和五届人大后机构的重建 387
2.4 批判“两个凡是” 390
2.5 陈云发出诘难 391
2.6 华国锋作了自我批评 392
2.7 团结一致向前看 393
2.8 第二代领导集体和核心任务 395
2.9 华国锋辞职 396
2.10 “红小鬼”成为最后一任党中央主席 400
2.11 赵紫阳:从总理到总书记 404
3.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确立 405
3.1 江泽民是合格的总书记 405
3.2 江泽民的足迹 408
3.3 新任委员长李鹏 417
3.4 共和国第五任总理朱镕基 421
3.5 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 424
3.6 这是一位年轻人——胡锦涛同志 426
3.7 身担重任的尉健行 429
3.8 李岚清进入核心层 429
第十一章 431
1.跨世纪的起点 432
1.1 十四大报告怎么写 432
1.2 南国春来早 434
1.3 一言足以兴邦 436
1.4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438
1.5 江泽民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词 439
1.6 代表的产生 442
1.7 市场经济成全党共识 443
1.8 新的中央委员会 447
1.9 邓小平说:这次大会开得好 448
1.10 第三代领导集体 450
2.走向二十一世纪的盛会 452
2.1 举什么样的旗帜 452
2.2 跨世纪政治纲领的出台 453
2.3 少长咸集群英会 456
2.4 高举伟大旗帜的政治报告 458
2.5 对外开放的党代会 461
2.6 新的中央委员会 461
2.7 新人辈出入阵来 464
2.8 团结、坚强的领导核心 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