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发展 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研讨会论文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毛时安,蔺永钧主编;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组委会研讨部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06816747
  • 页数:52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收录了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研讨会论文。

目录 1

序 当代文化格局中的京剧传承与发展 毛时安  1

在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陈晓光  1

寄语 马博敏  1

在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蔺永钧  1

一、宏观视野中的本体思考 3

认识京剧的现代化 曲润海  3

为京剧折子戏呼吁 刘厚生  30

当今戏曲发展的三个走向 胡芝风  41

尊重京剧艺术的写意性 徐冬冰  62

“移步不换形”——京剧改革的指导理论 马明捷  70

含英而咀华 周传家  80

京剧与上海 龚和德  91

京剧的节日 徐域北  102

后意识形态与当代京剧的发展——兼论京剧创作观念的嬗变 邹平  107

让京剧“告别革命” 翁思再  119

京剧舞台“一分为二”趋向初探——兼谈大师艺术精神 刘连群  123

京剧“流派演员”刍议——从学谭鑫培最好的就是周信芳谈起 安志强  130

京剧在中国近代戏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何玉人  142

二、瓶颈与突破 153

增强京剧艺术的亲和力 谭静波  153

全面保存 协调发展 沈鸿鑫  160

把历史变包袱为动力 姜兴发  167

不拒“原创”更要“拿来”——京剧剧目创作谈 赵莱静  172

创新不离本体——一个观众对京剧新剧目创作问题的思考 姚民治  177

改革单一的组团模式 刘乃伦  187

寻找多元的市场 赵友琴  190

“既然为老百姓演戏,就要老百姓愿意看” 沈祖安  199

在现实困境中寻找方向 赵纪鑫  211

让京剧艺术在沃土中健康发展 曹树钧  220

探索推动京剧艺术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关于建立人才培训基地的构想 徐幸捷  229

三、梅韵麒风长存 239

论梅兰芳演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 梅葆玖 吴迎  239

麒派艺术的审美观 周少麟  261

梅派即美派 胡芝风  268

麒派者,气派也! 蒋锡武  277

向梅兰芳、周信芳两位大师学习,正确认识和处理京剧的传承与革新 陈培仲  285

二十世纪中国的剧圣:梅兰芳 沈祖安  293

说不尽的麒派 读不完的大书 陈燮君  316

试谈麒派艺术的现代价值 朱麟  326

城市的骄子周信芳 徐城北  339

政治热情与艺术创造 安葵  342

表演·人物 功能——周信芳戏剧三论 蔡世成  354

周信芳谈流派 龚义江  362

论梅派“情境剧”《黛玉葬花》 廖帆  366

麒学九思 汪培  377

三句话的十二个字 卫明  385

周少麟的流派观 翁思再  393

麒艺在东北 徐冬冰  401

袁派、裘派与麒派 马明捷  409

梅、周戏曲艺术与话剧教育 曹树钧  418

四、亲切的忆念 427

梅周后人感言 梅葆玖 周少麟  427

绝艺长传德为先 马少波  429

在开放中坚守和强化民族文化品格 袁雪芬  434

戏剧改革的先驱——纪念先父梅兰芳诞辰110周年 梅绍武  437

人格的力量 艺术之魂魄 李玉茹  440

技艺精湛 大师风范 陈正薇  448

麒艺哺育我成长 邵滨荪  452

周大师给我的两封回信 杨友卫  455

随周院长出访苏联 齐英才  464

周信芳与华东戏曲研究院 蒋星煜  469

五、新声心迹 481

京剧 选择 朱小苏  481

演员、剧目与观众 张静  486

从“幼好”到“长爱” 朱勇  491

编剧也要与时俱进 张蕾  495

为京剧振兴支几招 周思明  499

重新感悟国粹 林文钦  501

一个参与者心目中的京剧现状 迟刚  503

铿锵麻辣烫——闲侃川菜格调与京剧武戏审美 童重亮  510

视觉的周信芳 汪灏  515

梅门弟子的心声 李胜素 魏海敏  521

麒派传人的心声 萧润增 陈少云 赵龄童  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