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下一代网络技术介绍 1
1.1 下一代网络背景及现状 1
1.2 下一代网络概述 2
1.3 下一代网络功能实体及协议简介 3
1.3.1 下一代网络功能实体 3
1.3.2 网络协议 6
1.4 下一代网络的特点 7
1.5 下一代网络的分层结构 9
1.6 下一代网络相关的技术 10
1.7 下一代网络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 12
第2章 IP电话介绍 15
2.1 IP电话的产生背景 15
22 IP电话的发展历程 16
2.3 IP电话技术的相关标准组织 17
2.4 IP电话的几种应用方式 18
2.5 VoIP传输的基本原理 20
2.6 VoIP的关键技术 22
第3章 软交换技术 25
3.1 软交换技术概况以及同IMS的关系 25
3.2 软交换产生的背景 25
3.3 软交换的结构及特点 27
3.3.1 软交换与现有电话网络的比较 27
3.3.2 软交换与智能网的比较 27
3.3.3 软交换与H.323网络的比较 27
3.4 软交换技术和IPv6的融合 28
3.5 引入软交换的意义 28
3.6 软交换支持的主要协议 28
3.7.1 软交换的基本功能 29
3.7 软交换实现的主要功能 29
3.7.2 软交换软件系统功能 30
3.8 软交换软件系统性能要求 32
3.9 软交换技术的发展 33
3.10 软交换网络面临的挑战 34
第4章 媒体网关 37
4.1 媒体网关的介绍 37
4.1.1 媒体网关的发展历史 37
4.1.2 媒体网关的功能 38
4.1.3 媒体网关的类型 39
4.2 媒体网关支持的主要技术 39
4.2.1 语音信号的特性 39
4.2.2 语音编码技术 40
4.2.3 实时传输技术 45
4.3.2 网关控制协议的发展 55
4.3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的发展 55
4.3.1 分离网关基本思想 55
4.3.3 网关控制协议的特征 56
第5章 信令网关 58
5.1 No.7信令系统 58
5.1.1 ISUP综合业务数字网用户部分 61
5.1.2 SCCP简介 63
5.2 信令网关 64
5.2.1 信令网关的概述 64
5.2.2 信令网关的发展趋势 64
5.3 No.7信令网与IP网在信令网关环境下的互通 65
5.3.1 SIGTRAN协议族简介 65
5.3.2 SIGTRAN协议栈详解 67
6.1 H.323协议族体系 83
第6章 H.323协议 83
6.2 H.323系统结构介绍 84
6.3 RAS协议 90
6.3.1 地址 91
6.3.2 RAS的消息过程 91
6.3.3 RAS信道 91
6.4 呼叫信令信道 94
6.4.1 H.323通信控制的一般过程 94
6.4.2 呼叫信令信道选路 94
6.4.3 媒体控制信道路由 95
6.5.2 端点均无注册 96
6.5.3 两个端点都注册于同一网守 96
6.5.1 呼叫建立 96
6.5 呼叫信令流程 96
6.5.4 只有主叫端点在网守注册 97
6.5.5 只有被叫端点在网守注册 98
6.5.6 两个端点注册在不同的网守 99
6.5.7 可选的被叫端点信令 103
6.5.8 快速连接流程 103
6.6 通信初始化和能力交换 104
6.7 音频、视频通信的建立 104
6.8 呼叫服务 104
6.9 H.245协议 105
6.10 呼叫结束 107
第7章 SIP 109
7.1 SIP介绍和功能特征 109
7.1.1 SIP的基本功能 110
7.1.2 SIP的主要特征 111
7.2 SIP结构 112
7.3 SIP的系统框架 113
7.4 SIP的消息描述 114
7.5 SDP 120
7.5.1 SDP的文本信息 121
7.5.2 SDP会话描述格式 121
7.6 会话通告协议(SAP) 122
7.6.1 SAP概述 122
7.6.2 SAP的典型操作 123
7.7 SIP的典型操作 123
7.7.1 SIP服务器定位 123
7.7.2 SIP事务 124
7.7.3 SIP邀请 124
7.7.4 SIP用户定位 126
7.7.5 SIP注册服务 126
7.8 目前主流开源SIP协议栈的介绍 127
7.7.6 改变现有会话 127
7.7.7 SIP的注册服务与鉴权 127
7.9 SIP的业务创建技术 129
第8章 MGCP和H.248协议 133
8.1 网关控制协议的特征 133
8.2 MGCP的简介和功能 135
8.2.1 MGCP的结构 136
8.2.2 MGCP的命令种类 143
8.2.3 返回码和出错码(return codes and error codes) 155
8.2.4 原因代码 156
8.2.5 MGCP的消息格式 157
8.2.6 UDP上的传输(Transmission over UDP) 158
8.3.3 Megaco的网络结构 159
8.3.2 Megaco的产生 159
8.3.1 Megaco/H.248简介 159
8.3 Megaco/H.248协议的简介和功能 159
8.2.7 状态、失效修复能力和竞态情况 159
8.3.4 Megaco和其他协议的关系 160
8.4 H.248协议的主要内容和流程 161
8.4.1 Megaco的连接模型 161
8.4.2 Megaco的命令 162
8.4.3 事务 175
8.4.4 消息 177
8.4.5 传输 177
8.4.6 安全考虑 177
8.4.7 包(Package)的定义 178
8.5 软交换中的Megaco 179
8.6.2 MGCP与Megaco的区别 181
8.6.1 MGCP与Megaco的相同/相似之处 181
8.6 MGCP和H.248协议的比较 181
第9章 软交换的管理技术 184
9.1 电信网管理技术基础 184
9.1.1 电信网管理网(TMN)简介 184
9.1.2 TMN的功能体系结构 185
9.1.3 TMN的信息体系结构 185
9.1.4 现代TMN的主要特点 186
9.1.5 TMN的接口 186
9.1.6 TMN的标准体制 187
9.1.7 TMN的应用范围 190
9.1.8 TMN的管理功能 190
9.1.9 网络管理的新要求 191
9.1.10 TMN的技术基础 192
9.1.11 TMN的实用技术 192
9.1.12 SNMP网络管理体系结构 194
9.1.13 SNMPv2简介 201
9.2 软交换的网络管理 205
9.2.1 软交换的基本的管理 205
9.2.2 软交换的基本网络管理功能 206
9.3 软交换的网络管理技术的实现 207
9.3.1 CORBA技术 208
9.3.2 WBEM——新的网络管理模式 216
9.3.3 JMX技术 223
9.3.4 JSNMP技术 227
9.4 软交换的管理技术与下一代运营支撑系统的融合 230
9.4.1 电信业务运营支撑系统介绍及带给软交换技术的挑战 230
9.4.2 业务运营支撑系统的发展与组成 232
9.4.3 NGOSS概述 233
10.1 计费系统概述 243
第10章 软交换的计费管理 243
10.2 传统计费系统原理 244
10.3 软交换的计费系统 247
10.3.1 软交换的计费系统体系结构 247
10.3.2 软交换的计费协议 248
10.3.3 软交换的计费策略 249
10.3.4 软交换的计费方案模型 250
10.3.5 软交换的计费方案 250
10.4 软交换对计费的基本要求 251
10.4.1 计费协议 251
10.4.2 计费方式 251
10.4.3 计费对象 251
10.4.4 计费精度要求 251
10.4.5 分组语音计费内容 251
10.4.7 软交换计费基本内容 252
10.4.6 计费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 252
10.5 软交换计费系统的特点及要求 253
10.6 软交换计费系统的数据采集 254
10.7 软交换计费系统的计费方案 254
10.8 软交换计费的相关协议和规范 255
10.8.1 CMIP/FTAM 255
10.8.2 AAA服务器的应用 258
10.9 实际系统中关于计费的例子 269
10.9.1 软交换计费系统与外部系统接口 270
10.9.2 《软交换总体技术要求》(信息产业部草案)对计费的要求 271
第11章 软交换的服务质量 273
11.1 QoS的背景和定义 273
11.1.1 QoS的背景 273
11.1.2 QoS的定义 273
11.2 IP QoS原理 275
11.3 IP QoS支持的主要模型 278
11.3.1 QoS技术分类 278
11.3.2 综合服务模型 279
11.3.3 区分业务模型 282
11.3.4 两种模型的比较 284
11.3.5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技术 285
11.4 软交换的QoS分析 289
第12章 软交换的业务提供技术 293
12.1 软交换的业务综述 293
12.2 Parlay技术 294
12.2.1 Parlay组织的组成和现状 294
12.2.2 Parlay规范定义的商业角色和商业模型 295
12.2.3 Parlay2.1规范定义的接口 295
12.2.5 ParlayX协议综述 302
12.2.4 Parlay3技术 302
12.3 JAIN体系结构 305
12.3.1 JAIN概述 305
12.3.2 JCC技术 306
第13章 软交换实践 308
13.1 软交换的控制功能 308
13.1.1 呼叫模型的设计要求 308
13.1.2 软交换的呼叫模型 309
13.1.3 BCSM呼叫控制模型 309
13.2 软交换的私网穿越 313
13.2.1 软交换部署时易出现的问题 313
13.2.2 软交换私网穿越解决方案 314
13.3.3 现阶段的接入方式 316
13.3.2 媒体接入层接入方法 316
13.3.1 媒体接入层组网研究 316
13.3 软交换的接入 316
13.4 软交换的安全问题 317
13.5 安全解决方案 318
13.5.1 网络设备防线 318
13.5.2 网络安全防线 319
13.5.3 接入安全防线 319
13.6 软交换的组网形式 319
13.7 软交换设备的性能要求 321
附录 323
附录A Megaco/H.248协议包的属性、事件、信号和统计 323
附录B MIB-Ⅱ对象 327
附录C 计费详细格式[见《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YDN 065—1997] 332
附录D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334
参考文献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