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祭祖礼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源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100041287
  • 页数:37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商周时代祭祖仪式的类型、仪式内容、过程及商周祭祖礼反映的祖先观念、社会关系等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目录 7

序一…………………………………………………………朱凤瀚 7

序二…………………………………………………………常玉芝 7

绪论 7

第一章 商代后期祭祖仪式的类型 18

第一节 “祭名”不能作为判断祭祖仪式类型的标准 19

一、对祭名说的回顾和反思 19

二、祭名不能用来划分祭祖仪式类型的几个主要原因 25

一、有具体目的之祭祖仪式 32

第二节 卜辞中所见商代后期祭祖仪式类型 32

二、无具体目的之祭祖仪式——兼论周祭之外无严格制度化的祭祖仪式 39

第二章 周代祭祖仪式的类型 47

第一节 常祀 47

一、《诗经》所见西周贵族于农作物收获之后举行的 48

年度祭祖活动 48

二、金文中所见西周、春秋时代贵族对祖先的常祀 50

三、对东周礼书中常祀的讨论之一:“四时之祭” 54

四、对东周礼书中常祀的讨论之二:“褅、祫” 62

第二节 临时祭告 76

一、因政治活动而祭告祖先 77

二、军事活动前后祭告祖先 82

三、因社会活动祭告祖先 84

四、因灾祸而祭告祖先 86

附录一 金文“享”字反映的常祀 89

第三章 甲骨文中所见商代后期贵族祭祖仪式内容 96

第一节 对几个祭祀动词的探讨——兼谈利用甲骨文材料研究商代后期祭祀仪式内容的方法 99

一、关于“又”:表示抽象进献意思的祭祀动词 100

二、关于“岁”:说明祭祀仪式中具体活动的祭祀动词例之一 104

三、关于“?”:说明祭祀仪式中具体活动的祭祀动词例之二 108

四、利用卜辞研究商代祭祀仪式内容的方法:对祭祀动词先分类,再分析 117

第二节 禳祓与祈求之祭的仪式内容 119

一、祈求之祭的仪式内容 120

二、禳祓之祭的仪式内容 122

第三节 个案研究:清晰的祭祖仪式过程 132

余论:花园庄东地卜辞中所见商人祭祖仪式内容 135

第四章 周代贵族祭祖仪式过程 143

第一节 殷周之际及周初周人祭祖仪式内容:与商文化兼容 144

一、殷周之际周人祭祖仪式内容 145

二、西周早期周人祭祖仪式内容:对商文化吸收 150

三、西周早、中期金文中所见祭祖仪式内容:对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52

第二节 周代贵族祭祖仪式的一般过程:《诗经》与 156

《仪礼》的比较研究 156

一、祭祀前的准备 157

二、正式祭祀的仪式过程 158

余论:有关商周祭祖仪式内容的一个细节问题:对男女祖先的祭祀有什么不同 167

附录二 礼书中所见周天子祭祖仪式过程 172

附录三 《仪礼》记述的周代贵族祭祖仪式内容 192

第五章 从祭祖礼看商代后期前段的祖先观念:强烈的鬼神崇拜 237

第一节 从祭祀动机看商代后期前段商人祖先作祟的观念 239

一、梦与祖先作祟 240

二、禳祓:祭祀祖先——作祟者 243

第二节 从祭祀动机与仪式内容看祖先神权能与地位的差异 250

一、高祖先公与先王权能的差异程度并不大 250

二、祭祀规格反映的先王的不同地位——从死者作祟的角度分析 259

第六章 从祭祖礼看周人的祖先崇拜:现实和理性的态度 269

第一节 从铜器铭文中的称颂之辞看周人对祖先功绩德行的崇拜 270

一、周人认为先王、先祖可升于天,威严且有盛容 270

二、周人对祖先德行功绩的崇拜 272

第二节 从祭祀目的看周人观念中祖先对家族、个人的福佑 290

一、金文嘏辞中祈福对象主要是祖先 291

二、从祭祀目的看周人观念中祖先对家族、个人的福佑 299

第三节 周人祭祖仪式中人神沟通问题 305

一、祖神的降临问题 305

二、尸与神职人员在祭祖仪式中的活动 308

第七章 商代后期祭祖仪式所反映的社会关系 313

第一节 商代后期祭祖礼中所见商王、贵族族长的地位 314

一、商王拥有主持王室祖先祭祀的权力 314

二、贵族族长对其家族祖先的主祭权 319

第二节 牺牲征取与贡纳反映的王与同姓贵族、侯伯、方国的关系 321

一、所征取和贡纳的牺牲之情况 322

二、牺牲贡纳者的情况 325

三、征取和贡纳的牺牲用于祭祀的情况 337

第八章 周代祭祖礼对宗法制的维护 342

一、《诗经·小雅·楚茨》所描述的祭祖仪式中宗子之主祭地位 344

二、《仪礼》中所见宗子主持祭祖仪式的情况与宗族成员宗法地位之差异 345

三、金文中所见祭祖礼反映的宗族成员之宗法关系 350

结语 360

主要参考文献 369

后记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