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目录 1
第一章 文学史概况 13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兴起 13
第二节 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和新文学社团的涌现 18
第三节 新文学阵营与封建守旧派的论争 25
第四节 创作综述 27
第二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 35
第一节 鲁迅的文学道路 35
第二节 《呐喊》、《彷徨》 38
第三节 《狂人日记》 48
第四节 《阿Q正传》 51
第三章 写实派的小说创作 58
第一节 概述 58
第二节 冰心的《斯人独憔悴》 60
第三节 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 64
第四章 浪漫派的小说创作 70
第一节 概述 70
第二节 郁达夫的《沉沦》 72
第三节 冯沅君的《隔绝》 75
第五章 开一代诗风的先驱郭沫若 78
第一节 创作道路与浪漫诗风的影响 78
第二节 《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81
第三节 《女神》的艺术想像力 83
第六章 多种流派的新诗 87
第一节 概述 87
第二节 胡适的《尝试集》 89
第三节 闻一多的《死水》 92
第四节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95
第五节 李金发的《弃妇》 100
第七章 风格多样的散文 104
第一节 概述 104
第二节 李大钊与陈独秀的散文 106
第三节 鲁迅的杂文与散文 109
第四节 冰心的《寄小读者·通讯七》 113
第五节 周作人的《乌篷船》与《娱园》 115
第六节 朱自清的《冬天》 119
第八章 萌芽期的话剧 122
第一节 概述 122
第二节 胡适的《终身大事》 125
第三节 田汉的《获虎之夜》 126
第九章 文学史概况 131
第一节 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和“左联”的成立 131
第二节 左翼作家与不同文学思想的论战 138
第三节 创作潮流与趋向 143
第一节 创作道路 148
第十章 革命现实主义小说巨匠茅盾 148
第二节 小说创作的贡献 151
第三节 《子夜》 156
第十一章 市民文学的大家老舍 164
第一节 创作道路 164
第二节 文学业绩 166
第三节 《骆驼祥子》 173
第十二章 现代抒情小说大师巴金 179
第一节 创作道路 179
第二节 文学业绩 181
第三节 《家》 190
第十三章 走向繁荣的其他小说 198
第一节 概述 198
第二节 沈从文的《边城》 201
第三节 施蛰存的《春阳》 206
第四节 萧红的《生死场》 210
第五节 张恨水的《啼笑因缘》 215
第十四章 多色调的诗歌创作 218
第一节 概述 218
第二节 臧克家的《老马》 220
第三节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223
第四节 戴望舒的《雨巷》 227
第十五章 多样化的散文创作 232
第一节 概述 232
第二节 鲁迅的后期杂文 234
第三节 林语堂的小品文 245
第四节 夏衍的报告文学 248
第一节 生平与文学贡献 252
第十六章 杰出话剧艺术家曹禺 252
第二节 《雷雨》 258
第一节 抗战爆发后的文学运动 267
第十七章 文学史概况 267
第二节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75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新潮流 277
第十八章 现实主义新深化的国统区小说 286
第一节 概述 286
第二节 老舍的《四世同堂》 289
第三节 茅盾的《腐蚀》 295
第四节 钱钟书的《围城》 298
第五节 张爱玲的《金锁记》 300
第六节 张天翼的《华威先生》 304
第七节 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 306
第十九章 走向新的融合的国统区新诗 309
第一节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309
第二节 田间的《给战斗者》 312
第三节 袁水拍的《马凡陀山歌》 314
第二十章 表现大变动时代的国统区话剧 317
第一节 概述 317
第二节 郭沫若的《屈原》 320
第三节 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 324
第四节 陈白尘的《升官图》 325
第二十一章 歌颂新生活的解放区文学创作 327
第一节 概述 327
第二节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 333
第三节 孙犁的《荷花淀》 339
第四节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344
第五节 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349
第六节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354
第七节 阮章竞的《漳河水》 358
第八节 贺敬之、丁毅执笔的《白毛女》 361
主要参考书目 367
第一编 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1917— 1927
第二编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1927— 1937
第三编 现代文学的第三个十年(1937— 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