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1
上古时期的音乐——原始社会、夏、商、周 3
概述 3
祭坛上的“东方魔笛”——九千年前的贾湖骨笛 6
沟通人神的原始乐舞 10
商朝乐器的狞厉之美 14
礼乐制度与钟磬音乐 21
《诗经》里的音乐世界 26
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周代乐器分类法“八音” 30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家 38
一个“失踪”小国的地下音乐厅——震惊世界的曾侯乙墓考古发现 43
百家争鸣的中国文化轴心时代——儒、墨、道音乐思想的实质 53
乐者,德之华也——集大成的音乐美学论著《乐记》 57
音乐中的数学——古代的律学 61
中古时期的音乐——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69
概述 69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乐府机构与乐府歌曲 72
汉代钟磬乐的变迁——洛庄汉墓出土乐器的启示 80
风靡中原的西域音乐 84
七弦琴上的故事——“聂政刺韩王”与“文姬归汉” 87
不与世事,酣饮为常——魏晋时期的文人音乐家 91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中古时期歌舞音乐的鼎盛 96
唐代“音声人”汇集之地——太常寺、教坊和梨园 101
断肠声里唱《阳关》——唐代文人与音乐 105
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聚焦唐代音乐家群体 109
一千多年前的宫廷乐队——王建墓“凝固”的歌舞乐伎 113
承载音乐历史的古老乐谱 117
近古时期的音乐——宋、元、明、清 123
概述 123
音节文采,并冠一时——词人兼音乐家姜夔 125
抚弦三叹,不觉胸次洞然——宋代古琴艺术与琴家郭沔 131
高度繁荣的戏曲艺术——元代杂剧 135
南词北鼓——尽显地域特色的说唱音乐 139
从典雅唯美的昆曲艺术到大俗大雅的地方戏曲 145
唐宋以来重要音乐理论著作述要 148
古乐的记谱与传承——明清时期乐谱刊印之风 153
其声能以一人兼数人——民族器乐在近古时期的蓬勃发展 158
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古老的器乐合奏艺术 163
近代时期的音乐 171
概述 171
音乐文化的时代潮流——西方音乐大规模传入中国 175
古歌新曲的分水岭——学堂乐歌的兴起与传播 178
中国音乐的国粹——传统音乐在近代的发展 186
生命的绝唱——民间音乐家华彦钧 192
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萧友梅的历史贡献 196
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民族音乐家刘天华 202
教我如何不想他——语言学家、作曲家赵元任的音乐创作 211
必须通俗,才能普及——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与时代曲 215
用音乐培育民族自觉心——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王光祈 223
艺术是永久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 229
美声唱法初传中国——声乐教育家周淑安、应尚能、赵梅伯 236
见证中国新音乐历史——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贺绿汀 241
落花飘零 春归何处——音乐家刘雪庵、陈田鹤与江定仙 246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作曲家聂耳的歌曲创作 255
从容面对人生苦难——音乐家冼星海 261
回归中国音乐的传统——作曲家江文也及其音乐创作 270
月是故乡明——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马思聪 277
用歌声鼓舞民众——抗日救亡运动与抗战歌曲 282
琴心三叠道初成——近代钢琴音乐的创作与演奏 285
国乐的过去与未来——近代音乐期刊略览 291
春江花朝秋月夜——民族器乐界的先行者们 296
春风化雨的力量——近代音乐教育机构及其领军人物 301
有朋自远方来——外籍音乐家对中国音乐的历史贡献 308
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多层面的近代音乐理论成果 317
结语 325
主要参考文献 327
后记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