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1
参 善见比丘下十人寄十行位 1
(壹)善见比丘寄初欢喜行 1
一 依教趣求 1
(一)念前友教 1
(二)趣求後友 5
二 见敬咨问 6
(一)见 6
一 见身胜相 6
二 明其心相 6
三 明诸侍从 6
(二)敬 7
(三)问 7
三 正示法界 12
(一)依缘得法 12
一 总叙 12
二 所修时分 12
三 所作成益 12
(二)显法业用 13
四 谦己推胜 16
五 指示後友 17
六 恋德礼辞 17
(贰)自在主童子寄第二饶益行 18
一 依教趣求 18
二 见敬咨问 20
三 正示法界 20
(一)举法门名体 20
(二)明业用 20
一 总明 20
二 杂辨诸明 20
三 广显知算 21
(一)辨能算之数 21
(二)算彼所算 22
四 谦己推胜 28
五 指示後友 28
六 恋德礼辞 28
(参)具足优婆夷寄第三无违逆行 29
一 依教趣求 29
二 见敬咨问 31
三 正示法界 32
(一)举法门名体 32
(二)辨业用 33
一 正显业用 33
(一)益众生 33
(二)益二乘 35
(三)益菩萨 36
二 令见同益 42
三 使其目验 44
四 谦己推胜 44
五 指示後友 44
六 恋德礼辞 44
(肆)明智居士寄第四无屈挠行 45
一 依教趣求 45
(一)依前修治 45
(二)趣求後友 45
二 见敬咨问 47
三 称赞授法 49
(一)叹发心胜能 49
(二)示己所化发心眷属 50
(三)正示法界 51
一 举名 51
二 显业用 51
(一)略举 51
(二)举事现验 51
一 见众集 51
二 广施财法 51
四 谦己推胜 54
五 指示後友 54
六 恋德礼辞 55
(伍)法宝髻长者寄第五无痴乱行 56
一 依教趣求 56
二 见敬咨问 56
三 授己法界 57
(一)执手将引(授法方便) 57
(二)示其所住(正授法界) 57
(三)正证法界 57
(四)问答因缘(後得智) 59
四 谦己推胜 65
五 指示後友 66
六 恋德礼辞 66
(陆)普眼长者寄第六善现行 67
一 依教趣求 67
二 见敬咨问 76
三 称赞授法 79
(一)赞 79
(二)授己法界 79
一 能疗病即下化众生 79
(一)除身病 79
一 治无不能 79
二 来者皆治 79
(二)治心病 80
一 明除惑 80
二 令其成益 80
二 能合香上供诸佛 83
(一)知香体 83
(二)兴供起愿 83
(三)能成大供 84
四 谦己推胜 84
五 指示後友 85
六 恋德礼辞 85
(柒)无厌足王寄第七无著行 86
一 依教趣求 86
(一)念教成益 86
(二)趣求後友 86
二 见敬咨问 88
(一)见 88
一 见胜依正 88
二 睹其逆化 89
三 不了生疑 89
四 空天晓谕 90
(一)令忆前教直实 90
(二)辨後行深玄 90
(二)敬问 90
三 授己法界 92
(一)授法方便 92
(二)正示法界 92
一 举果令入 92
二 以实显权 92
三 示其所得 93
(一)名 93
(二)明法门业用 93
(三)明法门胜益 93
四 直显实德 93
四 谦己推胜 94
五 指示後友 95
六 恋德礼辞 95
(捌)大光王寄第八难得行 95
一 依教趣求 95
(一)念前 95
(二)趣後 96
一 推求得知 96
二 自庆当益 96
二 见敬咨问 97
(一)见 97
一 见依报 97
(一)所见殊胜 97
(二)能见无染 99
二 见王正报 99
三 主伴摄生 100
(一)列所施 100
(二)明能施人 100
(三)明其施意 100
(二)敬 101
(三)问 101
三 授己法界 103
(一)总示法门 103
(二)明得法因缘 103
(三)明其业用 104
一 以法摄化 104
二 以无畏摄 104
三 以财宝摄 104
四 随机遍摄 105
五 以三昧摄 106
(一)以言告 106
(二)正以定示 106
四 谦己推胜 108
五 指示後友 110
六 恋德礼辞 110
(玖)不动优婆夷寄第九善法行 110
一 依教趣求 110
(一)依教 110
一 思修前法 110
二 因修得益 110
三 推功归友 110
四 广叹友能 111
五 胜缘印劝 111
(一)印 111
(二)劝诣後友 112
(二)趣求後友 113
二 见敬咨问 114
(一)见 114
一 见依获益 114
二 见正超伦 114
(二)敬问 115
三 称赞授法 116
(一)赞 116
(二)正授法界 117
一 示法门名体 117
二 徵业用之境界 120
(一)徵问 120
(二)显难 120
(三)重请 121
(四)广答 121
一 明得法因缘 121
(一)举往见佛为发心缘 121
(二)内兴观念为发心因 122
(三)佛劝发心 122
(四)正明发心坚固 122
(五)经久无违 123
(六)发心胜益(前五因之果) 124
二 显其业用 127
(一)许现 127
(二)申请 127
(三)正现 127
(四)出定印述 127
四 谦己推胜 128
五 指示後友 129
六 恋德礼辞 130
(拾)遍行外道寄第十真实行 130
一 依教趣求 130
二 见敬咨问 131
三 称赞授法 132
(一)赞发心 132
(二)正授法界 132
一 彰名体 132
二 显四业用 132
(一)至一切处用 132
(二)普观世间用 133
(三)无作用依用 133
(四)普门般若用 134
四 谦己推胜 135
五 指示後友 136
六 恋德礼辞 136
肆 鬻香长者下十人寄十回向位 137
(壹)青莲华长者寄初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137
一 依教趣求 137
二 见敬咨问 139
三 称赞授法 140
(一)赞 140
(二)授 140
一 总标所得 140
二 别显业用 140
(一)总相显知 140
一 知香体异 140
二 约类辨异 140
三 知力用异 141
四 委穷本末 141
(二)指示别显 144
四 谦己推胜 148
五 指示後友 149
六 恋德礼辞 149
(贰)婆施罗船师寄第二不坏回向 150
一 依教趣求 150
(一)依教观道 150
(二)趣求後位 152
二 见敬咨问 154
三 称赞授法 155
(一)赞问 155
(二)授己法界 156
一 标名体 156
二 辨其业用 156
(一)於陆化生令知有海 156
(二)善知海相於海化生 157
一 明善知 157
二 彰化成益 160
四 谦己推胜 162
五 指示後友 162
六 恋德礼辞 162
(参)无上胜长者寄第三等一切佛回向 163
一 依教趣求 163
二 见敬咨问 164
三 称赞授法 166
(一)赞 166
(二)授 166
一 标名体 166
二 徵释业用 166
四 谦己推胜 168
五 指示後友 169
六 恋德礼辞 169
(肆)师子频申比丘尼寄第四至一切处回向 170
一 依教趣求 170
二 见敬咨问 171
(一)见 171
一 见依 171
(一)无漏林树 171
(二)八解泉流 172
(三)敷法空座 172
(四)杂明诸严 173
(五)出其所因 173
(六)果用自在 174
二 明见正报 175
(一)总明遍坐胜德显彰 175
(二)别明所遍演法各异 176
一 为八部人非人等 176
二 为二乘 180
三 为菩萨 181
(一)地前 181
(二)地上 181
(三)等觉 182
(三)总结多类闻法发心 184
(四)通显所因释成自在 184
一 由能化具般若 184
二 由所化根已熟 185
(二)设敬 185
一 睹胜发心 185
二 发光摄受 186
三 正申敬仪 186
(三)问法 186
三 授己法界 186
(一)标名 186
(二)徵释其体 186
(三)辨其业用 187
一 问 187
二 答 187
(一)明通用 187
(二)明智用 188
四 谦己推胜 190
五 指示後友 190
六 恋德礼辞 190
(伍)婆须蜜多女寄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 190
一 依教趣求 190
(一)依教成益 190
(二)趣求後位 191
一 专心寻觅 191
二 浅识致疑 192
三 深智赞教 192
(一)赞 192
(二)教示所在 192
四 依教往诣 192
二 见敬咨问 194
(一)见 194
一 见依报 194
二 见正报 194
(二)敬问 195
三 授己法界 196
(一)标名 196
(二)显业用 196
一 身同类现 196
二 以法益生 196
(三)得法因缘 197
一 问 197
二 答 197
四 谦己推胜 199
五 指示後友 199
六 恋德礼辞 199
(陆)鞞瑟胝罗居士寄第六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 199
一 依教趣求 199
二 见敬咨问 200
三 正授法界 201
(一)标名 201
(二)显体 201
(三)释疑 201
(四)显其业用 201
一 辨用所依 201
二 问答境界 202
四 谦己推胜 207
五 指示後友 208
(一)长行 208
(二)偈颂 208
六 恋德礼辞 209
(柒)观自在菩萨寄第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209
一 依教趣求 209
二 见敬咨问 216
(一)见 216
一 见胜依正 216
二 彰见之益 216
三 友垂赞摄 216
(二)敬问 217
三 称赞授法 218
(一)赞 218
(二)授 218
一 标名 218
二 总显体相(亦是释名) 219
三 广显业用 220
(一)约普门以显业用 220
一 总明 220
二 别明普现之义 220
(二)约大悲行以显业用 224
一 离世怖 224
二 能离因 224
三 令进大心 224
四 谦己推胜 228
五 指示後友 229
(一)後友入会 229
(二)前友指示 229
(捌)正趣菩萨寄第八真如相回向 230
一 依教趣求 230
二 见敬咨问 230
三 授己法界 231
(一)标名体 231
(二)显其业用 231
一 申问 231
二 显深 231
三 承力请说 232
四 正答前问 232
(一)答得法处 232
(二)答时久近 232
(三)答处近远 232
(四)显其成益 232
(五)类显十方 232
四 谦己推胜 234
五 指示後友 234
六 恋德礼辞 234
(玖)大天神寄第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234
一 依教趣求 234
二 见敬咨问 235
三 授己法界 236
(一)授法方便 236
(二)正授法界 237
一 名体 237
二 问答业用 237
(一)问 237
(二)答 237
一 现宝令施 237
二 类余通教 238
四 谦己推胜 239
五 指示後友 240
六 恋德礼辞 240
(拾)安住地神寄第十入法界无量回向 240
一 依教趣求 240
二 见敬请法 241
(一)友见称赞 241
(二)严处摄生 242
(三)许示昔善 242
(四)设敬陈请 242
(五)正示昔因 242
三 示己法界 243
(一)标名体用 243
(二)别显业用 243
(三)得法时处 244
(四)总结纯熟 244
四 谦己推胜 245
五 指示後友 245
六 恋德礼辞 245
伍 婆珊夜神下十人寄十地位 247
(壹)婆珊婆演底主夜神寄初欢喜地 247
一 依教趣求 247
(一)依前修证 247
(二)趣求後友 247
二 见敬咨问 250
(一)见友依正 250
(二)设敬咨问 250
三 称赞授法 253
(一)称赞 253
(二)授己法界 254
一 标名体 254
二 显业用 254
(一)长行 254
一 兴救物之心 254
二 正明对缘救摄 255
(一)总明 255
(二)别显 255
1 救海难众生 255
2 救处陆众生 256
3 救求不得及行山险众生 256
4 救乐国土众生 256
5 救著?落众生 257
6 救暗夜众生 257
7 救惑业众生 258
8 救八苦众生 259
9 救恶见众生 259
(二)偈颂 261
一 一偈法门名体 261
二 四偈举因劝修 262
三 十偈显果令入 262
四 六偈业用广大 263
三 明得法久近 264
(一)兴二问 264
(二)还两答 264
一 答发心时节 264
(一)总显本事因缘 264
(二)初佛兴世 264
(三)善友劝发 264
(四)正发大心 265
(五)结会古今 265
(六)发心成益 265
二 答得法久近 266
(一)总显得法因缘 266
(二)正明得法 266
1 得方便三昧 266
2 得此解脱 267
3 广显业用 267
四 谦己推胜 268
五 指示後友 270
六 恋德礼辞 270
(一)偈赞表恋德之深 270
一 四偈赞身心超胜 270
二 三偈明大用无涯 270
三 二偈益物不虚 270
四 一偈结德无尽 270
(二)作礼辞退 271
(贰)普德净光夜神寄第二离垢地 271
一 依教趣求 271
二 见敬咨问 272
三 称赞授法 272
(一)赞 272
(二)授 273
一 长行 273
(一)正授法门 273
一 总答所问 273
二 别示己法 275
(一)标名体 275
(二)广显业用 276
1 攀缘如实禅同如来清净禅(即寂静业用) 276
2 现法乐住禅(即定业用) 280
(1)牒前起後 280
(2)正显四禅 280
1 初禅 280
2 二禅 280
3 三禅 280
4 四禅 280
3 引生功德禅 284
4 饶益有情禅 285
(1)令修四念处观 285
(2)明作道因缘 285
(3)令修四正断 286
(二)谦己推胜 287
(三)指示後友 288
二 偈颂 288
(一)十偈正授法门 288
(二)二偈谦己推胜 289
(三)一偈指示後友 289
四 恋德礼辞 290
(参)喜目观察众生夜神寄第三发光地 290
一 依教趣求 290
(一)依前友教念友成益 290
(二)趣求後友得友加持 290
一 欲趣後友 290
二 得友加持 290
三 加所成益 291
四 正明趣後 292
二 见敬咨问但略明见己含敬请 293
三 示己法界 293
(一)标名体 293
(二)明业用 294
一 显无涯之用 294
(一)出通说修行身 294
一 总标(亦是释名) 294
二 别显十度 294
(一)施 294
(二)戒 295
(三)忍 295
(四)进 296
(五)定 296
(六)慧 297
(七)方便 297
(八)愿 298
(九)力 298
(十)智 299
三 类通余法 300
(二)出演说本行身 300
一 出能说之身 300
二 明演法之声 302
三 显所说之法 302
(一)本行十度行法 302
(二)类通所余行法 304
四 彰说之益 304
二 睹用获益 306
(一)显证因缘 306
(二)正明证入 307
(三)徵释所由 307
三 庆益称赞 308
(一)一偈现说之因 308
(二)一偈现说之意 308
(三)六偈现说体相 308
(四)二偈总结现说无碍 308
(三)明出所因 309
一 兴二问 309
二 具二答 310
(一)以偈答 310
一 七十九偈答发心久近 310
(一)三十一偈寂静音劫 310
1 一偈总标 310
2 八偈显其本生 310
3 十偈明发心本事 310
4 一偈正显发心 311
5 六偈明发後之德 312
6 五偈转值余佛 312
(二)四偈半天胜劫 314
(三)五偈半梵光明劫 314
(四)五偈半功德月劫 315
(六)六偈寂静慧劫 316
(六)六偈善出现劫 316
(七)六偈集坚固王劫 318
(八)五偈妙胜主劫 318
(九)五偈千功德劫 320
(十)四偈半无著庄严劫 320
二 十二偈答得法时节 322
(一)四偈得无功用之三地 322
(二)八偈结成普贤行位 322
1 四偈半大心之始 322
2 二偈半成德之终 323
3 一偈总结圆满 323
(二)结会古今 323
四 谦己推胜 324
五 指示後友 325
六 恋德礼辞 325
(肆)普救众生妙德夜神寄第四焰慧地 326
一 依教趣求 326
(一)修入前法 326
(二)趣求後友 326
二 闻见法界 326
(一)现光加持 326
(二)蒙光获益 327
一 得定 327
二 见大用 328
(一)见用所依处 328
(二)明所见事 328
一 所化处 328
(一)总明处类 328
(二)别明尘中之刹 328
二 能化益 330
(一)总明 330
(二)别显 330
1 化五道 330
2 化九类 330
三 明化意 331
(三)三业敬赞 331
一 身心敬重 331
二 显友自在 332
三 口以偈赞 332
(一)一偈总 332
(二)十九偈半别 332
一 九偈半明光用无涯 332
二 十偈述蒙光获益 333
(一)半偈推功归本 333
(二)二偈半述得三昧 333
(三)七偈述见大用 333
(四)问答因缘 334
一 问 334
二 答 335
(一)叹深难说 335
(二)承力为说 336
一 长行 336
(一)标许 336
(二)正说 336
1 通答三问 336
(1)得法久近 336
1 总举劫刹佛兴 336
2 通显刹相 336
3 别显生处 337
4 明本生父母 338
5 明本生身 338
6 众生起恶为佛现因 338
7 佛兴益物 340
(1)明得道之场 340
(2)总显佛数 341
(3)别明初佛 341
(一)总明成道 341
(二)二成道前相 342
(三)动刹集众 344
(四)现相显德 344
(五)明成道依正 345
(六)始成正觉 345
(七)转正法轮 346
一 总标转法 346
二 显其成益 346
三 结无间断 347
8 善友引导 348
(1)知机起恶 348
(2)现身超胜 348
(3)物机惊怪 349
(4)告语佛兴 349
(5)女发大心 350
(6)父王诣佛 350
(一)身处虚空 350
(二)以偈赞引 350
一 一偈总劝 350
二 五偈释劝 350
三 四偈结劝 351
(三)广兴供云 351
(四)至彼修敬 352
9 德女修因 352
(1)严具供佛 352
(2)见佛现变 352
(3)睹变获益 354
10 闻经得益 354
(1)佛为说经 354
(2)正明闻益 355
(一)得三昧益 355
(二)得大心益 355
(三)成大愿益 356
(3)显发昔因 357
(2)发心之始 357
(3)结会古今 358
1 结会得法时身 358
2 结发心之始 358
3 正结得法方酬其名 358
2 别答修行净治 359
(1)举大光劫 359
1 总明 359
2 别显 359
3 显其最後 361
(2)总显诸劫 361
1 总标 361
2 得法修行 361
3 见佛行成 361
二 偈颂 363
(一)二偈举法诫听颂前标许 363
(二)三十八偈颂前正说 363
1 三十六偈颂最初一劫 363
2 二偈颂总显诸劫 367
(三)一偈举因劝修 367
三 谦己推胜 368
四 指示後友 368
五 恋德礼辞 369
(伍)寂静音海夜神寄第五难胜地 369
一 依教趣求 369
二 见敬咨问 370
三 称赞授法 370
(一)赞 370
(二)正授法界 371
一 略标名体 371
二 广显其相 371
(一)显解脱业用 371
一 问 371
二 答 372
(一)答起何方便 372
1 上求大智心 372
2 下化大悲心 372
(二)答为何事业 377
1 标 377
2 释 377
(1)随其便宜以十度化治其十蔽 377
1 双明舍戒 377
2 明余八度 378
(2)化无功德众生令得佛因果功德 378
(3)以对治门破其惑障 379
3 总结化意 380
(三)答作何观察 381
1 观菩萨境界 381
2 观佛胜用 382
(1)结前生後 382
(2)正显十门 382
(3)总结 384
1 标喜成益 384
2 徵释益由 384
(四)答行何境界 385
1 法说 385
2 喻说 385
3 总结劝修 386
(二)明得解脱因 387
一 问 387
二 答 387
(三)明发心久近 388
一 问 388
二 答 389
(一)长行 389
1 於余刹海中发心修行 389
(1)於第一刹尘劫修行 389
1 总标刹海 389
2 别彰时处 389
3 发心得定 389
4 略举次前九佛 390
5 结略显广 391
(2)於第二刹尘劫修行 392
2 於娑婆世界修行得法 394
(1)举此前三佛 394
(2)显遇本师得今解脱 395
1 名体 395
2 业用 396
(1)标所入海数 396
(2)海中所见展转深细 396
(一)刹海中尘 396
(二)尘中之刹 396
(三)刹中之佛 397
(四)佛毛变化 397
一 通力演法 397
二 夜神悟入 398
(1)总显能所悟 398
(2)明重重微细 398
1 总显十重 398
2 别显智光之用 399
1.总该横竖 399
2.别显横竖之中所知 399
1.知如来因地之行 399
2.知佛因地之位 399
3.知因地作用 399
4.知果用 400
5.总知因果 400
3 结酬其问 402
(1)结此前 402
(2)类显未来及於余界 402
(3)结劝修学 402
(二)偈颂 402
1 一偈诫听劝修 403
2 八偈正明昔行 403
(1)四偈智行上供 403
(2)四偈悲心下救 403
3 一偈结行分齐 404
四 谦己推胜 404
五 指示後友 404
六 恋德礼辞 405
(一)以心观 405
(二)以偈赞 406
一 一偈明因友得见 406
二 二偈寄对显胜 406
三 六偈当相显胜 406
四 一偈总显圆融 406
(三)以身礼 406
(陆)守护一切城夜神寄第六现前地 407
一 依教趣求 407
二 见敬咨问 408
三 称赞授法 409
(一)赞发心之相 409
(二)正授法界 409
一 标名体 409
二 显业用 410
(一)总明 410
一 彰法施之德 410
二 显法施之意 410
(二)别显业用 411
一 释甚深 411
(一)总标 411
(二)徵列法界中十种别义 411
(三)结前观益 412
二 释自在义 412
三 释妙音义 413
(一)别明 413
(二)总结 414
(三)结益 415
一 别结甚深益 415
二 通结妙音自在 416
三 辨法根深 416
(一)问 416
(二)答 416
一 辨初劫修行 416
(一)总举刹劫 416
(二)别彰遇佛 417
1 总举佛数兴处 417
2 别明於初佛得法 417
(1)标佛现 417
(2)父王出家 417
(3)恶世过兴 417
(4)灭过弘阐 418
(5)王女得法 418
(6)结会古今 418
3 略明百佛 418
4 结略显广 422
二 类多劫修 423
四 谦己推胜 424
五 指示後友 426
(一)指後位 426
(二)颂前法 426
一 二偈颂前体用 426
二 九偈颂前根深 427
(一)八偈颂前初劫 427
(二)一偈颂类显多劫 428
(三)善财得益 428
一 长行叙益 428
二 偈颂庆赞 428
(一)一偈赞福智超绝 428
(二)四偈叹悲智甚深 429
(三)四偈总显德圆 429
(四)一偈成行入位 430
六 恋德礼辞 430
(柒)开敷一切树华夜神寄第七远行地 433
一 依教趣求 433
二 见敬咨问 433
三 授己法界 434
(一)显法行 434
一 安乐众生行 434
二 利益众生行 434
(二)立法名 435
(三)明业用 436
一 问 436
二 答 436
(一)总标 436
(二)略显普摄之相 436
(三)广显巧方便智 437
一 徵 437
二 释 437
(一)总明 437
(二)别显 438
1 发善巧普摄之心 438
(1)见发心之境 438
(2)正发救心 438
1 并起慈悲 438
2 双运悲智 438
2 起善巧普摄之行 440
(1)别明利益众生行 440
1 举摄生行体 440
2 明摄生本意 440
3 辨摄生周遍 440
(2)杂明种种化利行 441
1 观机彰苦集无涯 441
2 显修行无量 442
(1)总明化益 442
(2)别明化法 442
(3)总结化意 442
(四)辨法根深 443
一 问 443
二 答 443
(一)叹深许说 443
一 长行 443
(一)叹深难知 443
(二)承力许说 444
二 偈颂 445
(一)十九偈颂叹深难说 445
(二)二偈颂承力为说 447
(三)承力正酬 448
一 长行 448
(一)正说 448
1 总显发心时处佛兴 448
2 别举本生时处 448
3 明发心胜缘 449
(1)大王治化 449
(2)五浊为因感三灾果 449
(3)悲境现前 450
(4)正明起行 450
1 深起大悲 450
(1)一总明 450
(2)九别明 450
(一)初一解邪 450
(二)余八行邪 450
一 初五悲欲求众生 450
(1)前三悲现行得五欲受用生过 450
1 悲不共财众生 450
2 悲受无厌众生 451
3 悲贮积财众生 451
(2)後二悲未得五欲追求生过 451
1 前门悲求後报 451
2 後门悲求现报 452
二 次二悲有求众生 452
(1)前门即道差别 452
(2)後门即界差别 452
三 後一门悲邪梵行求众生 452
2 广行大施 452
(1)施令弥布 452
(2)施会大敷 453
(3)施主超伦 454
(4)施田云集 454
(5)施心殷重 454
(6)施愿广深 455
(7)施慧玄微 455
(8)施时均普 456
4 正显发心本事 462
(1)发心身德 462
(2)正发大心 462
(3)王发摄言 462
(4)女赞王德 463
1 标心净 463
2 发口言 463
(1)二十五偈总显王德 463
(一)六偈明王未兴时损 463
(二)二偈明王兴世之益 464
(三)十偈翻损成德 464
(四)七偈明依正难思 466
(2)二十七偈显王本生 467
一 四偈先王世末 467
二 八偈王兴先相 467
三 七偈正显诞生 468
四 八偈生後之益 469
3 展身礼 470
(5)大王述赞 470
(6)施行摄持 471
(二)结会古今 472
二 偈颂 472
(一)九偈明能知 472
(二)一偈结劝 473
四 谦己推胜 474
五 指示後友 474
六 恋德礼辞 474
(捌)大愿精进力夜神寄第八不动地 474
一 依教趣求 474
二 见敬咨问 476
(一)见胜用 476
一 总见所依 476
二 别显身相 476
(一)应机摄化身 476
(二)应法成行身 476
(三)离障契理身 476
(二)设敬证入 477
一 设敬陈礼 477
二 发增胜心 477
三 深证悬同 478
(一)标 478
(二)释 478
(三)结 482
四 以偈庆赞 482
(一)八偈颂前发增胜心 482
(二)一偈颂前深证悬同 483
(三)一偈颂荷恩深重 483
(三)咨问法要 485
三 授己法界 486
(一)答解脱名问 486
一 标名 486
二 显其业用 486
(一)内契理事 486
一 证实离相 486
二 双了性相 487
(二)大用无涯略显九十八种色身 490
(三)总结深广 494
一 结所作之业 494
二 结能现所因 494
三 双结寂用无碍 494
四 结成深广 494
(二)答发心久近 495
一 叹深许说 495
(一)牒问许说 495
(二)叹法甚深 496
一 法说 496
二 喻显 496
(一)皎日随时喻 496
(二)日轮现影喻 496
(三)虚舟运物喻 496
(四)太虚无碍喻 497
(五)幻化无真喻 497
(三)结承力为说 497
二 正答所问 500
(一)长行 500
一 善光劫中行因得法 500
(一)最初佛所修证 500
1 古佛出兴 500
2 先王治化 500
3 夜神修因 501
(1)在家本事 501
1 悲救罪人 501
2 臣议非理 502
3 请代囚命 502
4 臣执令诛 502
5 王后哀祈 503
6 王夺子志 503
7 太子确救 503
8 母请修因 503
9 正设施场 504
10 如来亲救 504
(1)就戮时临 504
(2)如来降德 504
(3)敬申礼请 504
(4)就座谈经 505
(5)广益当机 505
(6)太子得法 505
(2)结会古今 507
1 结自身 507
2 结大臣 507
3 结狱囚 508
4 结王属 508
(3)出家得法 509
(二)转生值佛修行 510
二 日光劫中值佛修行 512
(一)总标举 512
(二)别列十佛 512
(三)总结得法 512
三 总结时处修行得法 513
(二)偈颂 513
一 一偈颂承力许说 514
二 二偈颂古佛出兴 514
三 一偈半颂先王治化 514
四 二十九偈半颂夜神修因 514
(一)九偈半颂在家本事 514
(二)一偈颂出家得法 516
(三)二偈颂事佛一万 516
(四)十七偈颂总结时处得法 516
1 一偈略标 516
2 三偈总会古今 516
3 十三偈重颂末後得法深广 517
四 谦己推胜 518
五 指示後友 519
六 恋德礼辞 520
(玖)岚毗尼林神寄第九善慧地 520
一 依教趣求 520
二 见敬咨问 520
三 授己法界 520
(一)显法义 520
一 长行 520
(一)标数叹胜 520
(二)徵数列名 522
一 约位竖配亦名行布释 522
二 结前生後 522
三 通诸位释亦名圆融释 522
四 结成上竖 522
五 结成须横 522
(三)依名释义 524
一 愿常供养一切佛受生藏 524
二 发菩提心受生藏 524
三 观诸法门勤修行受生藏 526
四 以深净心普照三世受生藏 527
五 平等光明受生藏 528
六 生如来家受生藏 530
七 佛力光明受生藏 532
八 观普智门受生藏 532
九 普现庄严受生藏 534
十 入如来地受生藏 536
(四)结叹胜益 537
二 重颂十偈如次颂前十法 538
(二)立法名 539
一 牒前所明 539
二 指前立目 539
(三)明法门业用 539
一 问 539
二 答 540
(一)依愿受生 540
(二)如昔愿睹 540
一 降神瑞相 540
二 见出城现光 542
三 睹将生神变 542
(一)标徵 542
(二)别显十变 543
1 集众息苦 543
2 卷舒无碍 543
3 毛现佛因 544
4 现佛本事 544
5 现行所依身 544
6 遍现舍行 545
7 现古佛受生园林 545
8 现今佛所处宫殿 546
9 出菩萨同类 546
10 地现莲花将承至圣 546
四 正睹诞生 548
(一)睹外相 548
(二)了其内德 548
(三)结其周遍 548
(四)显法根源 549
一 问 549
二 答 549
(一)长行 549
一 古世佛兴 549
二 显昔父母 550
三 攀树诞生 550
四 观佛得法 550
五 结会古今 550
六 结用周遍 550
(二)偈颂 551
一 一偈诫听许说 551
二 九偈最初修证 551
三 十二偈历事增修 552
四 一偈结叹无尽 554
四 谦己推胜 554
五 指示後友 554
六 恋德礼辞 555
(拾)释女瞿波寄第十法云地 555
一 依教趣求 555
(一)依前修证 555
(二)趣求後友 556
一 趣求诣处 556
二 伴友迎赞 556
三 善财印述 558
(一)印受所说 558
(二)述自所作 558
一 明四等摄生 558
(一)法 558
(二)喻 558
(三)合 558
(四)释 558
1 徵 558
2 释 559
(1)总明 559
(2)别显 559
1 明不自为 559
2 明其所为 559
二 明万德益物 559
(一)别约喻显为物归趣 559
(二)结成益物 560
四 神敬增深 561
(一)长行申供 561
(二)以偈赞德 561
一 三偈叹下益众生行 561
二 七偈叹上求无碍行 561
(三)以身随逐 562
二 见敬咨问 562
(一)见 562
一 见依报 562
二 见正报 562
(二)设敬 563
(三)咨问 563
一 自陈发心 563
二 正问 563
三 示己法界 566
(一)显法益 566
一 长行 566
(一)赞诫许说 566
(二)正显法义 566
一 帝网智光行明依法 566
二 承事善友行明依人 566
二 偈颂 568
(一)十偈颂帝网行 568
(二)二偈颂前事友十法後二 569
(二)立法名 570
(三)明法门业用 570
一 问 570
二 答 570
(一)显广知 570
一 知娑婆世界 570
(一)知刹尘劫事 570
1 知世间善恶因果 570
2 知出世因果 571
(1)知佛因果 571
(2)知佛众会 571
1 知声闻 571
2 知缘觉 571
3 知菩萨 571
(二)类尽未来 572
二 类知刹海 573
(一)通显知多 573
(二)别显所知相状 573
三 别显毗卢因果 574
(二)释知所以 576
(四)显法根源 576
一 问 576
二 答 577
(一)最初佛所发心修行 577
一 正显本缘 577
(一)王都时处 577
(二)太子超伦 578
1 具相 578
2 游观 578
(三)宝女求归 585
1 具德端严 585
2 白母求事 586
3 梦睹佛兴 586
4 女自陈心 586
(1)三偈自述德堪 587
(2)七偈赞彼求纳 587
(四)太子审问 588
1 二偈问其属缘 589
2 三偈审其内过 589
3 七偈邀其进善 589
(五)女母代答 590
1 十一偈总显报胜 590
2 三偈别赞端严 591
3 三偈明其绝伦 592
4 五偈伎能内满 592
5 八偈离非具德 592
6 一偈结赞所宜 593
(六)太子重邀 594
1 长行 594
(1)自述行深 594
(2)恐其为障 594
2 偈颂 595
(1)六偈颂其行深 595
(2)二偈半邀其莫障 595
(3)一偈半结令审思 596
(七)女敬顺从 596
1 三偈忘苦眷德 596
2 六偈希同胜行 596
3 五偈劝诣如来 597
(八)太子摄受 598
(九)母陈庆逐 598
1 一偈标其遂志 598
2 二偈德行悬同 598
3 四偈身语超伦 598
4 三偈内心蕴德 599
(十)正共修行 600
1 诣佛供养 600
2 闻经得法 600
3 辞归白父 601
4 王审庆闻 601
5 禅位往观 602
6 闻经得法 602
7 兼益时会 602
8 佛重现通 602
9 父王出家 602
10 太子绍位 603
二 结会古今 605
(二)见中间多佛 606
(三)正明得法之时 608
(四)多劫修莹 609
一 於一刹尘劫修行 609
(一)多劫修行未穷菩萨之境 609
(二)菩萨难遇见者不空 609
二 於百刹尘劫修行 609
(一)多劫修证未知菩萨解脱 609
(二)释不知所由 610
1 总显深广 610
2 别显深广难知之相 610
(1)见器世间 610
(2)见智正觉世间 610
(3)见众生世间 610
(4)见菩萨修行 611
(5)总结不穷深广 611
四 谦己推胜 613
五 指示後友 614
(一)指後位 614
(二)颂前法 614
一 一偈总显菩萨益生 614
二 十五偈明远劫前事 614
三 十五偈正颂长行德女因缘 615
六 恋德礼辞 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