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50年》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任俊明主编;李立新,普元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010051534
  • 页数:550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新闻出版总署重点选题,共分为“主导思想的确立”、“发展与失误”、“挫折”、“拨乱反正”、“开拓创新”、“繁荣发展”、“回顾、总结、展望”等七篇,对于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做了理清;对一些基本经验教训做了总结。体例是以时间顺序为纵坐标,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若干历史阶段发生的大事为横坐标,结合哲学战线斗争发展的实际来展开的。对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哲学理论的阐述,既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还对一些重要的研究专题做了评析,对今后研究的方向,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目录 1

前言 1

第一篇 主导思想的确立 3

第一章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干部、群众 3

第一节 用唯物史观武装人们的头脑 3

第二节 学习《实践论》和《矛盾论》 6

第二章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研究 11

第一节 李达的《〈实践论〉解说》和《〈矛盾论〉解说》 11

第二节 杨献珍的《什么是唯物主义?》 14

第三节 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 15

第四节 冯定的《平凡的真理》 17

第五节 马列主义哲学著作的翻译出版和哲学教学研究机构的建立 19

第三章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实践所提出的一些理论问题 24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矛盾 25

第二节 端正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 29

第三节 怎样认识国家的职能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 34

地位 34

第四节 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问题 39

第五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48

第二篇 发展与失误 6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实践 61

第一节 《论十大关系》——探索实践的初步哲学总结 61

第二节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社会矛盾学说的新发展 65

第三节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实践 72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和重大理论问题研究 78

第一节 成果丰硕的翻译出版工作 78

第二节 群众性学哲学、用哲学活动 81

第三节 重要哲学理论问题的探讨 84

第一节 关于认识论方面的新见解 109

第三章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见解和失误 109

第二节 关于唯物辩证法方面的新见解 114

第三节 主观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22

第三篇 挫折 131

第一章 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践踏与篡改 131

第一节 颠倒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思维的关系 131

第二节 鼓吹精神万能 133

第三节 大搞形而上学 134

第四节 大肆宣扬“天才论” 138

第五节 党和人民对篡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抵制和批判 144

第二章 毛泽东在哲学理论上的失误 147

第一节 关于阶级斗争理论 147

第二节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153

第三节 违背群众史观搞个人崇拜 161

第一节 “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兴起 175

第一章 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175

第四篇 拨乱反正 175

第二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确立 176

第二章 思想理论战线的拨乱反正 179

第一节 重新评价刘少奇的思想理论 179

第二节 重新审视一些哲学基本理论问题的争论 194

第五篇 开拓创新 203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 203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孕育 203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206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成熟和发展 209

第二章 邓小平哲学思想 213

第一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 214

第二节 实践观 230

第三节 生产力论 239

第四节 改革论 254

第五节 文明论 267

第六篇 繁荣发展 281

第一章 新时期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获得的开拓性进展 281

第一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有巨大进步 281

第二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今后研究的方向 294

第二章 一个新学科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298

第一节 新学科的正式创立 298

第二节 新学科研究的开展及主要成果 300

第三章 实践唯物主义论争 311

第一节 起因和经过 311

第二节 几个重要理论问题的论争 317

第三节 几点评析 331

第四章 主客体理论研究在中国的兴起和进展 335

第一节 对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研究 336

第二节 对历史过程主体和客体的研究 339

第三节 关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342

第四节 有关主体性的几个问题 347

第五节 关于主体性原则的争论 350

第六节 世纪之交的反思和新探讨 356

第七节 几点评析 358

第五章 社会形态理论研究 362

第一节 关于社会形态理论的涵义 363

第二节 关于社会形态的划分 366

第三节 社会形态演进的普遍规律与特殊道路 370

第四节 “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之争 376

第六章 社会结构理论研究 380

第一节 社会结构的涵义、特点 382

第二节 对社会基本结构及其基本要素结构研究的深化 386

第三节 社会结构的多视角、多层面和分层面研究 391

第四节 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问题 395

第七章 社会规律新探 400

第一节 社会规律的涵义和分类 401

第二节 社会规律、自然规律的特殊性和统一性 403

第三节 社会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412

第四节 关于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的相关问题 416

第八章 认识论研究的新进展 426

第一节 对实践等基本范畴的研究和一批新范畴的提出 426

第二节 对一些基本理论的新探讨 427

第三节 新课题、新领域、新视野的开拓 439

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 448

第九章 哲学价值论研究在中国的兴起和进展 452

第一节 研究概貌 452

第二节 几个主要理论问题 456

第三节 几点结论 477

第十章 中国人学研究的兴起与进展 481

第一节 研究概貌 482

第二节 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490

第三节 几点看法 505

第七篇 回顾、总结、展望 511

第一章 对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 511

第一节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 511

第二节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成绩 513

第二章 一些基本经验教训的总结 519

第一节 必须正确处理政治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519

第二节 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和优良学风 522

第三节 要从教条主义的羁绊中解放出来 525

第三章 展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前景 531

第一节 当今时代的本质特征 53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的走向及其使命、研究的主题 534

第三节 建构21世纪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539

后记 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