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全书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长梅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801142640
  • 页数:660 页
图书介绍:与人民日报出版社合作出版。

德育的本质 3

一、思想品德及其结构 3

目录 3

第一篇 德育基本原理 3

二、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7

三、思想品德的培养 11

一、各科教学 15

德育的组织形式 15

二、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及其活动 18

三、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22

四、社会实践活动 24

德育的功能 26

一、德育的文化功能 27

二、德育的政治功能 28

三、德育的经济功能 29

四、德育的自然性功能 30

五、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31

一、五育并重 33

德育的地位 33

二、德育首位 34

三、德育地位的历史考察 35

一、德育目的的涵义 37

德育的目的 37

二、德育目的的价值结构 40

一、德育的社会价值 46

德育的价值 46

二、德育的个人价值 48

德育的内容及特点 49

一、道德规范、道德原则、道德价值观和世界观并重 50

三、学生的道德素养、能力与综合素养、能力并重 52

二、独特的民族性与普遍的国际性并重 52

四、学生的个性与群体意识、社会责任感并重 53

六、注重公民教育 54

五、注重国情和国策教育 54

七、注重劳动教育 55

七、注重劳动教育 55

一、方向性原则 56

德育的原则 56

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 60

三、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63

四、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与发展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67

五、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72

六、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74

七、民主平等的原则 77

八、知行统一原则 79

九、针对性原则 80

十、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81

十一、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82

一、德育实践的反思 83

德育的实然性 83

二、历史经验的启示 84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 85

四、德育实然性的实现 87

一、明确教育目的,摆正教育指向 89

德育工作的系统论方法 89

三、协调上下步调,优化层次组合 90

二、重视整体效益,提高教育水平 90

一、地位优先化 92

现代道德教育改革的基本特点 92

二、内容时代化 94

三、课程专门化 95

四、途径与方法整合化 96

一、道德现代化 98

道德教育现代化与道德现代化 98

二、道德教育 99

三、道德教育对道德现代化的影响 101

一、德育的困惑 104

市场经济与学校德育 104

二、德育的对策 106

学校德育方式 107

德育的社区化建设 109

一、为什么要调适 113

学校德育的调适 113

二、应该解决的几个问题 115

三、怎样进行德育调适 118

一、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学校德育工作的三个层面 121

学校德育工作的哲学观 121

二、用发展的观点研究德育工作的外在环境、发展趋势和学生主体的心理活动 122

三、遵循辩证法,强化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24

一、关于立法目的 125

学校德育立法 125

二、关于立法指导思想和制定原则 126

三、关于《学校德育法》在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的地位 129

四、关于学校德育法与其他教育法律、法规的关系 130

学校德育与社会信息 132

二、20世纪50—60年代的学校德育传统 136

一、德育传统是我国教育的一份宝贵财富 136

学校德育传统的批判继承 136

三、问题和建议 141

一、德育管理的意义 143

学校德育的管理 143

二、德育管理的组织体系及主要原则 145

三、德育管理的程序 149

四、德育管理的手段 153

一、指标要素构成 156

学校德育评价 156

二、指标因素分析 157

一、身教言教结合法 164

学校德育方法 164

二、说理引导法 166

三、比较鉴别法 169

四、榜样示范法 170

五、情感陶冶法 173

六、实际锻炼法 176

七、修养指导法 179

八、心理咨询法 180

九、弹性教育法 181

一、德育改革的迫切性 185

新形势下的德育改革 185

第二篇 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工作 185

二、学生思想的新特点和德育 186

三、德育观念更新中几个关系 189

一、问题与失误 192

主体意识导向与良好主体意识的培养 192

二、加强主体意识的导向 194

三、加强主体意识的方法 196

开放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 199

一、教育内容从学生共同的问题入手,以现实题材为主,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201

二、教育要求应将祖国期待与个人发展统一起来,把祖国的需要内化为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202

三、教育形式应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加强对主体意识的导向 203

一、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205

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几个问题 205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课题与基本原则 206

三、改革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式与方法 208

一、变封闭型教育为开放型教育,构建社区化德育体系 209

跨世纪德育应着眼三项改革 209

三、变平面型教育为立体型教育,构筑现代化德育立交桥 210

二、变单一型教育为多元型教育,建立时代化德育模式 210

一、师生关系的德育功效 211

新时期下的师生关系与德育 211

三、“教育爱”——维持师生和谐关系的粘合剂 212

二、“良师益友”——新时期师生角色的认同 212

四、“师表”——师生关系中不容忽视的因素 213

一、什么是全方位德育 215

中小学全方位德育 215

二、学校德育的四个特性 216

一、德育目标的素质化趋势 218

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218

二、德育内容的基础化趋势 219

三、德育过程的综合化趋势 220

四、德育管理的宏观化趋势 221

一、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存在不科学的几个因素 222

中小学德育工作机制的科学化 222

二、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机制缺乏科学化的原因 224

三、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机制的科学化 225

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现象 227

一、复杂的形成原因 228

二、复杂的类型特点 230

三、根治的初步设想 232

新时期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及其教育 234

一、开放地区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新特点 243

开放地区中学生交往观的新特点与德育改革 243

二、对德育改革的启示 249

开放城市中学生社会观的特点及教育对策 253

一、经济意识日益增强 254

二、政治观念日趋淡化 256

三、调整与改革 258

开放城市中学生的人生理想教育 261

一、为什么要进行人生理想教育 261

二、对沿海开放城市的青少年进行人生理想教育的意义 261

三、进行人生理想教育的方法 264

学校德育的困境及其成因 266

德育科学化的深层建设 271

一、德育科学化是落实德育首位的根本保证 272

二、阻碍德育科学化进程的三大误区 273

三、德育科学化深层建设的两点建议 275

深化学校德育改革的思索 278

一、德育改革的方法论问题 278

二、德育改革目标的构建问题 281

小学德育整体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284

二、学生思想发展趋向是德育整体改革的重要依据 284

一、背景分析是德育整体改革的前奏 285

三、增强学生的品德素质是德育整体要求的结合点 287

四、德育的整体效益依赖于德育的整体功能 288

小学德育课程与改革 289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289

二、德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与整体构思 290

三、德育课程研究的过程设计 292

四、小结 293

改革开放环境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整体特点与发展趋向 293

一、见多识广,眼界开阔而辨析能力尚弱 294

二、自主和独立意识增强,但往往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稚气和少年的自负 295

三、公私观念上以崇尚大公无私为主体意向,其发展趋向是公私兼顾、先公后私 297

四、在学习意向和职业向往方面趋向实惠 298

五、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习惯不尽人意 299

六、金钱意识与日俱增,消费方式尚欠合理 300

开放城市小学德育整体改革的构思与实践 301

一、开放城市德育改革的背景 301

二、德育整体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内涵 303

三、德育整体改革的设计与要求 304

四、德育整体改革的管理原则 308

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 311

一、思品课的几种教学模式 311

二、思品课教学模式的完善与重建 313

附1 遵循规律讲求实效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 315

附2 德育工作的思考和实践 321

附3 以电化教育优化学校德育 329

附4 对当前青少年学生德育现状的分析与对策 333

附5 中学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339

第三编 品德测评 345

江苏省中学生品德考评的实施意见 345

上海市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品德考核的意见 353

浙江省高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暂行办法 365

南京市中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细则 374

上海市小学生品德评定办法 388

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路小学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办法 394

评价道德的标准与评价行为的道德标准 405

一、评价道德的标准 405

二、评价行为的道德标准 407

三、评价道德的标准与评价行为的道德标准的关系 409

学生思想品德评定的量化 410

一、量化能精确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410

二、怎样对待量化赋值 411

三、如何使用量标赋值 412

现代德育评价的特点及功能 413

一、现代德育评价的特点 413

二、现代德育评价的功能 415

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测量与评价 417

一、中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现状 417

二、试用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测量和评价中学生的思想品德 418

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的特点 424

学生思想品德评估改革 425

一、明确思想品德评估改革的指导思想 425

二、设计思想品德评估的指标体系 427

三、思想品德评估的方式和方法 428

中小学德育考核的量化 432

一、德育考核量化 432

二、中小学德育考核量化方法种种 433

三、中小学德育考核量化的设想 435

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定量评价 442

一、确定思想品德结构 442

二、制定因素量表 443

三、对各因素进行测量分析 444

四、学期综合评价 446

五、中学阶段(高、初中)学生品德综合评价 447

学生思想品德评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448

一、问题的提出 448

二、逼近的轨迹 450

三、理论基础 454

四、对实施的建议 456

附录1 品德评定标准(试行) 457

附录2 品德评定标准 458

附录3 复兴中学学生思想评定标准及规范 462

心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471

一、心理教育的原则 471

第四编 心理健康辅导 471

二、心理教育的方法 474

心理行为辅导 481

一、厌学行为的矫治技巧 481

二、说谎现象的教育与引导技巧 484

三、烦恼的教育与化解技巧 488

四、孤独现象的教育与引导技巧 490

五、自卑心理的克服与引导技巧 493

六、嫉妒的矫治技巧 495

七、逆反心理的引导技巧 497

八、冷漠心态的矫正技巧 500

第五编 德育文献 509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509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江泽民 524

动员起来,为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而努力 李鹏 528

李岚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总结讲话 538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 541

关于创造良好社会教育环境,保护中小学学生健康成长的若干意见 547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550

国家教委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557

李岚清同志在首都教育界负责人和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558

国家教委关于正式颁发《中学德育大纲》的通知 561

中学德育大纲 562

小学德育纲要 573

国家教委关于正式颁发《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通知 581

国家教委关于颁发《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通知 585

教育部关于颁布《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守则》的通知 588

江泽民致国家教委领导同志的一封信 591

国家教委关于颁发《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初稿)的通知 592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 594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 602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602

国家教委关于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 610

国家教委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严格中小学升降国旗制度的通知 612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文化部、民政部、共青团中央、国家文物局关于充分运用文物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通知 613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关于运用优秀影视片在全国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通知 615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 620

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学时事教育的几点意见 624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6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6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6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640

附1 新三字经 649

附2 新编《三字经》 651

附3 四字经 653

附4 童规 656

附5 “五心”教育歌诀五十条 658

附6 学生一日文明十三事 659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门科学 663

·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663

一、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学的需要与可能 663

第六编 德育探索 663

二、爱国主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666

三、爱国主义教育学的目的任务 666

四、爱国主义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668

五、爱国主义教育学研究方法 670

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素质 671

爱国主义的层次性和教育的针对性 678

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682

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 684

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686

一、进一步增强抓好爱国主义教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686

二、牢牢把握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688

三、把握重点,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689

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691

一、家校同步 691

二、树立先进典型 694

·精神文明建设研究· 698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及其发挥 698

一、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功能 699

二、强化学校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增强育人功能 699

三、发挥学校的文明辐射作用,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702

四、建立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 704

中小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 705

新形势下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与途径 708

对中学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中的“盲点” 714

一、“盲点”的表现 714

二、如何克服和避免“盲点” 717

附1 建设良好校风 弘扬精神文明 719

附2 切实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 724

在全民族树立艰苦创业精神 731

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731

·艰苦奋斗教育研究· 731

二、艰苦创业是我们致胜的一个法宝 732

三、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 733

四、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 733

五、要教育人们正确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 734

六、牢固树立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思想 734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意义 735

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教育 735

七、党政机关、一切企事业单位都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禁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 735

一、加强艰苦奋斗教育的必要性 738

二、加强艰苦奋斗教育的重要意义 739

三、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加强青少年艰苦奋斗教育 740

艰苦奋斗精神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742

弘扬艰苦创业精神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747

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的方法 749

一、与现实实国情教育相结合进行艰苦奋斗教育 749

二、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进行艰苦奋斗教育 750

三、与日常点滴教育相结合进行艰苦奋斗教育 751

四、与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进行艰苦奋斗教育 752

五、与大学生成才教育相结合进行艰苦奋斗教育 752

怎样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 753

附: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 757

·养成教育的研究· 764

养成教育的作用 764

一、养成教育是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765

一、构建全方位结构体系 766

养成教育的实施方略 766

二、制定双元制实施制度 766

二、养成教育应确立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养成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 766

三、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767

四、注重多角度因材施教 767

五、建立立体式评价模式 768

养成教育的内容 768

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 769

一、学校是养成教育的基地 769

二、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 770

三、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学校 770

中小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 772

一、要从小抓起 772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学生效仿的对象 772

三、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 773

四、创建优秀集体 773

道德修养形成规律 775

附:创建文明班 加强行为养成教育 775

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 778

·审美教育研究· 778

一、审美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779

二、审美教育与文化科学素质教育 780

三、审美教育与身体心理素质教育 782

审美教育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影响 784

一、问题提出 784

二、实验方法 785

三、结果与分析 787

四、结论与建议 789

学校内外的美育 791

一、各科学习中的美育 792

二、教学过程中的美育 808

三、课外活动中的美育 811

四、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美 815

小学美育课程系统的建立 823

一、建立美育课程系统的意义 823

二、小学美育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825

三、小学美育课程系统 827

四、建立小学美育课程系统应解决的问题 829

美育对当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 831

一、满足情感发展要求 831

二、培养丰富的个性 836

三、促进智力和道德的发展 842

当代青少年审美发展的结构分析 846

一、理论背景 846

二、审美需要的发展 847

三、审美能力的发展 850

四、审美趣味的发展 854

当代青少年审美发展内部机制与外部条件 859

一、推动审美发展的基本动力 859

二、促进审美发展的主要途径 863

三、影响审美发展的基本因素 867

·师德研究· 870

教师道德及其特点 870

一、教师道德的涵义 871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875

三、教师道德的特点 879

四、当代教师的职业道德特点 881

教师道德的本质和作用 883

一、教师道德的本质 884

二、教师道德的作用 888

教师道德的原则和规范 893

一、教师道德的基本原则 894

二、教师道德的主要规范 897

师德的特征 904

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904

新时期搞好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906

新时期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907

提高师德素养的策略 909

师德存在的问题、根源及对策 911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911

二、产生问题的根源 912

三、对今后加强师德建设的建议 913

教师期望效应机制 915

一、影响教师期望形成的因素 915

二、教师期望对教师行为的影响 916

三、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917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与教书育人 917

附1 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力度 造就跨世纪的师资队伍 920

附2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924

附3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931

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 934

一、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 934

·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934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935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论指导原则 937

一、“四以原则”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937

二、“四以原则”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94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把握好三个关系 942

一、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942

二、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 943

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建设与道德建设 945

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非权力影响力 945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949

一、思想道德状况 949

二、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950

三、如何加强道德教育 950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953

一、问题的来由及其严峻性 954

二、精心构建正确价值观的长城 956

高校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959

一、社会环境对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 959

二、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变化 960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961

道德教育中的“知、情、意、行” 962

要注重“三观”教育 964

思想道德教育的“身教”与“言教” 965

思想道德教育与跨世纪人才培养 967

一、加强跨世纪人才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时代意义 968

二、跨世纪人才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重点 971

三、跨世纪人才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 974

全球问题与道德教育 978

一、全球问题的类型与特点 978

二、全球问题产生的实质 979

三、道德教育对全球问题的积极应对:全球本位道德教育的兴起 982

四、道德教育价值坐标的重建:全球道德意识的生成 983

道德教育中的他律与自律 985

一、他律与自律的功能、特点 985

二、他律与自律的关系 986

三、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 988

市场经济体制下学校道德教育的基础与层次 992

一、学校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内容 993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994

三、学校道德教育的主导性内容 995

四、学校道德教育的理想性内容 997

当前道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 997

我国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问题 1003

一、道德教育泛政治化的现实表现与后果 1003

二、道德教育泛政治化的历史和现实根源 1005

三、道德教育泛政治化变革的背景和思路 1007

附1 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思想道德教育 1009

附2 港、台地区道德教育发展特点辨析 1015

附3 当代日本道德教育改革的原因及给我们的启示 1023

附4 新的道德教育——二战后美国的道德教育及瑞安的五种学习模式 1028

附5 论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思想和道德教育 1034

附6 思想道德建设重在培育主体的道德能力 1038

附7 构建“学会做人”教育模式 提高学生基本道德素质 1042

附8 关于当代道德教育问题的讨论 1049

一、爱是根本 1058

班主任的育人工作 1058

·班主任工作研究· 1058

二、知是前提 1059

三、情是桥梁 1060

四、理是通道 1061

五、行是关键 1062

一、教育说理方法 1063

班主任说理教育方法 1063

二、教育应“动情” 1071

三、教育应重视陶冶功能 1077

四、教育要注意“榜样“的作用 1083

一、兴趣点 1087

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最佳时机 1087

二、兴奋点 1088

三、利益点 1089

四、潮流点 1090

六、求异点 1091

五、情感点 1091

七、殊遇点 1092

八、疑惧点 1093

九、变化点 1094

十、荣辱点 1095

一、班主任对班干部的表扬 1099

班主任的表扬 1099

二、班主任对优秀学生的表扬 1101

三、班主任对后进生的表扬 1103

四、班主任对一般学生的表扬 1106

五、班主任对班集体的表扬 1107

一、批评教育的内涵和目的 1110

班主任的批评 1110

二、批评教育的语言艺术 1111

三、批评的方式方法 1114

四、批评要做好善后工作 1118

五、批评应注意的问题 1119

怎样形成班集体 1122

·班集体建设研究· 1122

一、订出管理目标和工作计划 1123

二、培养班干部,形成班级领导核心 1124

四、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1125

三、形成良好的班风 1125

六、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1127

五、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1127

一、向全班提出奋斗的目标 1128

如何建设优秀的班集体 1128

三、培养正确的舆论 1129

二、班干部的选择和培养 1129

一、对激励法的初步思考 1130

以激励法促进班集体建设 1130

四、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1130

二、激励法的初步实践 1131

三、实施激励法的初步成果和体会 1134

一、班集体在实现青少年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特征和功能 1135

促进青少年个体社会化 1135

二、班集体在实现青少年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基本要求 1137

三、目前学校班集体的改革方向 1139

一、培养班集体思维的灵活性 1141

班集体思维品质的培养 1141

二、培养班集体思维的广阔性 1142

四、培养班集体思维的深刻性 1143

三、培养班集体思维的批判性 1143

五、培养班集体思维的敏捷性 1144

一、中学班级文化的三个层面 1145

中学班级文化建设 1145

二、班级的文化建设 1148

一、强化集体建设,渗透“社会”意识 1150

班集体建设中培养民主法制观念 1150

二、强化民主与集中,渗透“主人”意识 1151

三、强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渗透“自强、自立”的意识 1153

附:“班集体建设与学校教育整体优化”实验报告 1154

二、民族精神教育的现实意义 1163

一、什么是民族精神 1163

·民族精神教育研究· 1163

民族精神与民族精神教育 1163

三、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原则 1164

四、民族精神教育的结合点 1166

弘扬井冈精神 1169

“长征精神”是进行理想与品德教育的最好素材 1172

一、当前集体主义教育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 117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教育 1175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 1176

三、集体主义教育的操作落实 1177

羞耻感及其培育的意义 1180

·羞耻感培育研究· 1180

羞耻感培育的内容 1181

羞耻感培育的途径 1182

羞耻感培育的方法 1183

文明行为教育的内容 1185

·文明行为教育研究· 1185

文明行为教育的意义 1186

文明行为教育的方法 1187

中间生教育的方法 1188

中间层学生的心态 1188

·中间层学生教育研究· 1188

青春期的界定及其特征 1190

·青春期教育研究· 1190

青春期教育辨析 1192

性教育 1193

青春期教育的意义 1197

青春期教育的主要内容 1198

青春期教育的原则 1200

开展青春期教育的措施 1201

一、青春期家庭性教育的优势 1203

青春期家庭性教育的优势、问题及其对策 1203

二、青春期家庭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1205

三、青春期家庭性教育的对策 1207

一、中学生异性交往偏差的甄别 1210

中学生异性交往偏差的甄别与矫正 1210

二、中学生异性交往偏差的矫正 1212

青春期性教育的核心与导向 1213

一、青春期教育的内涵 1214

三、青春期性教育的背景和现实价值 1215

二、性教育的内涵 1215

四、以性道德为核心,指导性交往为导向的青春期性教育 1217

一、社会文化环境对青春期性意识的诱发 1218

社会文化环境与青春期性教育 1218

二、社会文化与中学生性意识 1219

三、青春期性文化的教育 1221

中国大陆性教育的发展(1979-1995年) 1224

一、如何对待后进生反映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 1229

素质教育与后进生的转化 1229

·后进生教育研究· 1229

二、坚持素质教育,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1230

义务教育中的“差生”工作 1232

三、关心,体贴,平等相待 1236

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1236

促进差生转化的策略 1236

一、正确看待 1236

六、多表扬,少批评 1237

五、给差主提供表现的机会 1237

四、培养兴趣,树立信心,适时补救 1237

“双差生”的症结与转变 1238

一、学习上差生的出现是学生自身特点和教师以及教育机制没有形成最佳结合的结果 1239

二、思想品德差生的出现是不良教育环境影响的结果 1240

一、要多方捕捉闪光点 1242

后进生教育 1242

二、要步入转化的轨道 1243

四、“五多”、“三少”、“二不” 1244

三、要着重挽救失足学生 1244

附1 后进生转化ABC 1247

附2 “差生教育”散论 1249

附3 转变差生的几点做法 1257

激励教育的内涵 1259

·激励教育研究· 1259

激励教育的理论基础 1260

激励的机制 1260

一、实施概况 1262

激励教育的实践探索 1262

三、教育变量的设置 1263

二、实验目标 1263

激励教育实验的初期效果 1264

一、教师的情感激励效应 1266

情感激励与学生教育的管理 1266

三、品质诱导教育的激励效应 1267

二、教师的期望目标诱导效应 1267

四、群体诱导教育的激励效应 1268

二、情感激励 1269

一、兴趣激励 1269

激励方法 1269

四、赞扬激励 1270

三、成功激励 1270

六、榜样激励 1271

五、竞赛激励 1271

希望教育的产生 1272

希望教育的界定 1272

·希望教育研究· 1272

二、教育学 127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1274

希望教育的理论基础 1274

一、热爱 1275

希望教育的操作 1275

三、心理学 1275

三、促进 1276

二、希望 1276

一、在实现希望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学生主动进取 1278

希望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1278

四、评估 1278

二、教师对学生殷切期待,促使学生按期待塑造行为 1279

三、用成功支持希望,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 1280

四、确立希望的具体教育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地追求 1281

五、重视人际情感交流,创造和谐的团体气氛 1282

实施希望教育关键在于激励 1283

·适时施教研究· 1289

适时施教的要素 1289

一、施教人 1290

二、受教育者 1290

三、时机 1291

四、环境 1292

适时施教的过程 1292

一、让学生认知 1292

二、促学生领悟 1293

三、激学生养成 1296

适时施教的原则 1298

一、方向性原则 1299

二、适应性原则 1299

三、教育爱的原则 1300

四、指导性原则 1301

五、开放性原则 1301

一、超前性 1302

二、针对性 1302

适时施教的特点 1302

三、灵活性 1303

四、连续性 1303

一、当学生刚进入新学校之时 1304

二、当学生迎来新学年、新学期之际 1304

适时施教的时机 1304

三、当学生辞旧岁迎新年之时 1305

四、当学生受到褒奖,取得好成绩之际 1305

六、当学生感到失落,受到刺激的时候 1306

七、当学生某种不良思想“萌芽”之时 1306

五、当学生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之后 1306

八、当学生每逢过节日、纪念日之际 1307

适时施教的“度” 1308

一、目标与制度中的“度” 1308

二、表扬与批评中的“度” 1309

三、严格与热爱中的“度” 1309

四、奖励与惩罚中的“度” 1310

适时施教的学生观 1311

一、必须热爱学生 1311

二、必须了解学生 1312

三、必须信任学生 1312

四、必须向学生学习 1313

什么是公民教育 1314

中外“公民教育”的历史问题 1314

公民教育研究· 1314

我国学校实施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意义 1316

一、实施公民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316

二、实施公民教育有利于实施“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317

三、实施公民教育有利于促进学校德育改革 1317

实施学校公民教育的操作性问题 1318

二、实施公民教育要从改革政治课教学入手 1319

三、实施公民教育要善于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1319

一、实施公民教育首先要排除“左”的干扰 1319

四、实施公民教育要注意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本国成功的德育经验 1320

五、实施公民教育贵在坚持,重在落实 1320

特区小学有必要开展“磨难砺志”教育 1321

实施“磨难砺志教育”的目标 1321

·特区小学生“磨砺教育”研究· 1321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1392

一、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1392

二、德育管理科学化 1394

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分析 1395

一、德育地位没有真正落实 1395

二、社会对学校德育效果的期望值过高 1396

三、学校德育内容自身缺乏针对性 1397

四、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上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1397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1398

一、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思维特点,教学上做到有的放矢 1398

二、联系社会实际,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1400

三、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现实思想进行教学,教育青年学生学会做人 1401

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总结报告 1403

一、课题基本情况 1403

·学校德育研究· 1403

二、调研阶段的主要成果 1404

三、对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领导和管理的几点建议 1409

德育系统工程的试验研究 1410

一、构建德育系统工程的重要意义 1410

二、实施德育系统工程的初步试验 1412

三、完善德育系统工程的理论思考和对策建议 1416

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 1419

一、理论假设与操作定义 1419

二、研究过程及内容 1422

三、成果与讨论 1427

一、研究的目的 1429

二、研究的方法、步骤 1429

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整体研究 1429

三、操作措施 1430

中小学生的“言行不一”研究 1434

一、问题及其实质 1434

二、“言行不一”现象的成因分析 1435

三、矫正“言行不一”的教育措施 1438

一、问题的提出 1441

二、研究方法 1441

中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1441

三、结果与分析 1443

四、结论 1446

小学开设心理培育课可行性的研究 1447

一、问题提出 1447

二、对象与方法 1448

三、测试结果分析 1449

四、结论与分析 1451

关于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综合教育实验 1453

一、课题提出 1453

五、几点建议 1453

二、实验目标 1454

三、实验措施 1455

四、实验成果 1458

中小学生品德测评的信度、效度研究 1459

一、品德测评信度、效度研究的重要意义 1459

二、品德测评信度计算的研究 1460

三、品德测评效度计算的研究 1462

一、问题的提出 1465

二、思想成熟度理论 1465

思想成熟度理论及其量化成果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1465

三、思想成熟度的量化 1467

四、成果的运用 1467

五、几个注意点 1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