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走向第三条道路 1
第一节 中国真的是一个没有哲学的国度?——从德里达对待翻译的态度说起 3
第二节 翻译理论建构之中的几个悖论 11
第三节 走向第三条道路 20
第四节 本章小结:面对“主体间性” 27
第二章 什么是第三条道路——翻译学的本体论问题 33
第一节 当前翻译学研究的两条路线及其困境与出路 35
第二节 翻译理论的科学观与艺术观含有的工具论倾向及其缺失 39
第三节 理论的意义与翻译学的指向 45
第四节 海德格尔式现象学对翻译理论建构的意义 53
第五节 本章小结:翻译的本体论研究——指向与意义 59
第三章 语言起源的倒塌与翻译的无源之始 65
第一节 语言的“起源”与翻译的关系 67
第二节 理性主义的反动吗?——解构只能对准解构者之外 69
第三节 解构的实质与所谓的科学翻译理论的“对等”问题 73
第四节 “解构”的缺失与“意义”的意义 80
第五节 走向世界的“意义”与一种现象学的翻译思想 84
第六节 本章小结:“我”与世界交流的基础——翻译的普遍性问题 93
第四章 翻译的历史表现及其教训——从明末清初耶稣会来华传教士的一些作为看“对等”的结构建制 101
第一节 创世的神话之中才会存在翻译的“对等” 103
第二节 神的恩典并没有解救人类而只是毁灭人的多元的开始 110
第三节 专名的惟一与专门的动向:翻译之源的多元意义 123
第四节 “启蒙”的名义下对“他者”加以妖魔化的语际翻译 128
第五节 本章小结:历史给予翻译理论的启示——回到“人间” 140
第五章 “间”的本体论意义及其对翻译理论建构的作用——从中华文化之中的“间”到跨文化翻译之中的主体间性 145
第一节 主体、主体间性与翻译的关系 147
第二节 “间”的本体论意义及其对语内翻译、主体性及主体间性的作用 149
第三节 语内和语际翻译之中的主体间性问题及“间”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170
第四节 本章小结:作为“间”的翻译 187
第六章 翻译与人的主体性的关系——元翻译构成 195
第一节 元翻译的研究意义 197
第二节 精神改变自我的可能性:“元翻译” 203
第三节 “元翻译”的作用 206
第四节 “反翻译”:“他者”的被物化及其理论倾向 212
第五节 “非翻译”:精神在变中的不变与生命力的聚拢 219
第六节 本章小结:固守自我的翻译 225
第七章 余论:相关的几个问题——翻译的“言语”的本性、翻译的人及其他 229
第一节 翻译还是它本身吗?——“通化翻译”辨析 231
第二节 翻译到底是什么?——本体论观照下的翻译 238
第三节 翻译的“言语”本性 245
第四节 翻译与精神的“自返” 252
第五节 可能指向的一个思路:“翻译的人” 257
参考文献 261
历史何曾翻过那一页?——代后记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