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总序 童庆炳 1
导论:从诗与诗学的双重视界看中国象征主义 1
第一章 法国象征主义及其全球传播 10
一 法国象征主义运动 10
二 波德莱尔的“契合”与“洞观者” 13
三 魏尔伦的“音乐” 21
四 兰波的“幻觉者”与“语言炼金术” 23
五 马拉美的“魅幻之美” 25
六 瓦雷里的“纯诗” 30
七 象征主义诗学四要素 34
八 象征主义的全球传播 37
第二章 中国象征主义的发生与发展 47
一 自由诗派与新诗的“中衰” 47
二 “纯诗化”与中国象征主义的发生 52
三 中国象征主义简史(1918—1949) 54
第三章 李金发与穆木天等人的中国早期象征主义 63
一 李金发:“失败的经验” 63
二 穆木天:象征主义的诗学与浪漫主义的诗 77
三 王独清:诗的公式与诗的写作 86
第四章 梁宗岱与中国象征主义理论 97
一 中国象征主义诗歌理论家 97
二 梵乐希(瓦雷里):用文字来创造音乐——《保罗梵乐希评传》(1928) 100
三 新诗创造的方向:经验、传统与语言——《论诗》(1931) 105
四 象征的灵境与赋形——《象征主义》(1934) 114
五 纯诗——《谈诗》(1934) 122
六 法国象征主义诗学的本土化 124
第五章 现代派诗人与中国象征主义的成熟 133
一 现代派诗人与象征主义 133
二 戴望舒:无法避免的“音乐性”与意象的创造 135
三 卞之琳:“非个人化”与“戏剧性处境” 147
四 现代派与传统 159
一 倡导作为艺术的批评:在印象与学问之间 166
第六章 前线批评家李健吾 166
二 发现新诗史前沿的前线诗人 169
三 析《鱼目集》:批评的奇遇 172
第七章 西南联大诗人与中国象征主义的融合转化 183
一 西南联大诗人与象征主义 183
二 冯至:抒写经验之歌 188
三 穆旦:抒写一个不确定的“我” 202
结语:象征主义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 218
附录 中国新文化运动第二期革命的勃兴与夭折 228
参考文献 238
索引 243
后记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