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汤可敬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200015830
  • 页数:476 页
图书介绍:

词汇篇 3

第十七课 3

文选 3

1.《论语》三则 3

2.君子有三乐 4

3.大丈夫 5

4.庄子钓于濮水 5

5.晋献公伐虢 6

6.伍员与申包胥友 8

7.或问 10

通论 13

17.词汇的继承与发展 13

17.1.词汇的继承 13

17.2.词汇的发展 15

17.2.1.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增加 15

17.2.2.词义的演变 16

17.3.怎样掌握古汉语词汇 22

17.3.1.熟读典范作品“随文记词” 22

17.3.2.充分利用字书、词书、古注 23

17.3.3.注意沟通古今词义的关系 24

17.3.4.要有历史观点,不要望文生义 24

练习 24

第十八课 27

文选 27

1.博学之 27

2.《盂子》二则 28

3.诗人感物 29

4.祭宗庙之礼 30

5.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32

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3

7.柳敬亭说书 35

通论 38

18.单音词与复音词 38

18.1.古汉语单音词占优势 38

18.2.古汉语中的复音词 40

18.2.1.联绵词 40

18.2.2.叠音词 41

18.2.4.阅读时应注意的问题 42

18.2.3.复合词 42

18.3.单音词向复音词的发展 46

18.3.1.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必然性 46

18.3.2.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的三种主要方式 46

练习 48

第十九课 50

文选 50

1.《论语》三则 50

2.见善,修然 51

3.臣本布衣 53

4.优孟,故楚之乐人也 54

5.使人大迷惑者 56

6.古之人目短于自见 58

通论 59

19.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59

19.1.词的本义 59

19.1.1.什么是词的本义 59

19.1.2.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60

19.2.1.什么是词的引申义 63

19.2.词的引申义 63

19.2.2.词义引申的规律 65

19.2.3.词义引申的方式 67

练习 69

第二十课 72

文选 72

1.大道之行也 72

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73

3.地广者粟多 74

4.苏秦读书 75

5.昔韩娥东之齐 77

6.食者民之本也 78

通论 81

20.同义词及其辨析 81

20.1.同义词的类别、时代性、产生原因及其来源 81

20.1.1.同义词的类别 81

20.1.2.同义词的时代性 84

20.1.3.同义词产生的原因 85

20.2.1.应该注意辨析同义词 86

20.2.同义词的辨析 86

20.1.4.同义词的来源 86

20.2.2.怎样辨析同义词 87

20.3.同义词的连用与对用 90

20.3.1.同义词的连用 90

20.3.2.同义词的对用 92

练习 94

第二十一课 96

文选 96

1.物固莫不有长 96

2.知人则哲 97

3.舟,自关而西谓之船 99

4.泾以渭浊 100

5.强自取柱 102

6.《尔雅》序 103

21.1.词义的确定 106

21.1.1.要重视应用中词义的确定 106

21.词义的确定与解释 106

通论 106

21.1.2.怎样确定应用中的词义 107

21.2.词义的解释 112

21.2.1.解释词义的方式 112

21.2.2.解释词义的术语 115

21.3.词书简介 119

21.3.1.《尔雅》 119

21.3.2.《经籍纂诂》 121

练习 122

文字篇 127

第二十二课 127

文选 127

1.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 127

2.仓颉以前已先有造书者 130

3.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 131

4.汉兴,有草书 134

5.壁中书者 138

22.1.2.汉时“文”“字”始别 141

22.1.汉文字和汉文字学 141

22.1.1.汉以前统称“文” 141

22.文字概论 141

通论 141

22.1.3.文“源”字“流”说 142

22.1.4.关于汉文字学 143

22.2.汉文字的起源 143

22.2.1.结绳说 143

22.2.2.仓颉作书说 144

22.2.3.八卦即字说 144

22.2.5.文字起源于结绳、契刻和图画 145

22.2.4.起一成文说 145

22.2.6.汉字产生的时代 147

22.3.汉文字形体说略 147

22.3.1.关于字体 147

22.3.2.甲文 148

22.3.3.金文 149

22.3.4.古文 150

22.3.5.籀文 151

22.3.6.小篆 152

22.3.7.隶书 153

22.3.8.秦汉杂体 156

22.3.9.草书 157

22.3.10.楷书 158

22.3.11.行书 158

22.3.12.历代字体演变表 159

练习 159

第二十三课 163

文选 163

1.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163

2.予欲观古人之象 165

3.臣父故太尉南阁祭酒慎 168

4.段玉裁释“凡某之属皆从某” 169

5.段玉裁释“合三者以完一篆” 171

6.段玉裁释“读若” 172

7.段玉裁释“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174

通论 175

23.《说文解字》 175

23.1.许慎其人 175

23.2.理论上的贡献 176

23.3.编排上的独创 177

23.4.1.合三者以完一篆 178

23.4.说解上的特点 178

23.4.2.释义特点 180

23.4.3.析形述语 182

23.4.4.标音方法 185

23.4.5.“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189

23.4.6.博采通人 190

23.4.7.阙如 190

23.5.学术史上的地位 191

23.6.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192

23.7.研究《说文》的成就 194

练习 196

第二十四课 199

文选 199

1.《文字蒙求》自序 199

2.段注《说文·叙》“日月是也” 203

3.《文字蒙求》“象形”注 204

4.《文字蒙求》“指事”注 205

5.段注《说文·叙》“二?是也” 207

24.1.无声旁字的特点 208

通论 208

24.无声旁字 208

24.2.象形 209

24.2.1.象形字的特征 209

24.2.2.象形字不同于图画 209

24.2.3.象形是造字的基础 210

24.2.4.象形字的构造方式 211

24.3.指事 214

24.3.1.指事字的特征 214

24.2.5.象形字的局限性 214

24.3.2.指事字的构形方式 216

24.3.3.指事字的局限性 217

24.4.会意 220

24.4.1.会意字的特征 220

24.4.2.会意字的优劣 222

24.4.3.会意字的类别 224

练习 224

1.譬者,谕也;谕者,告也 227

文选 227

第二十五课 227

2.依其理以造形声之字 228

3.声与义同原 229

4.形声、象声、谐声 230

5.此字为一大疑案 230

6.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232

7.章太炎论“转注” 233

25.1.什么是形声字 235

25.形声字 235

通论 235

25.2.形声是最能产的造字法 236

25.3.形声字产生的途径 237

25.4.形声字的结构特点 240

25.4.1.半形半声 240

25.4.2.多形多声说批判 240

25.4.3.省形省声 242

25.4.4.《说文》省声质疑 242

25.5.1.八种部位方式 244

25.5.形声字的部位系统 244

25.5.2.秦时部位始定 246

25.6.形旁——表示字义的类属和关联 247

25.7.声旁——纯表音声旁和兼表义声旁 249

25.8.形声字的局限性 253

25.8.1.形旁声旁难以辨认 253

25.8.2.形旁声旁很少准确地表达字音字义 253

25.9.特殊的形声字——转注字 255

25.9.1.什么是转注 255

25.8.3.形声造字法容易造成大量的异体字 255

25.9.2.转注构形释例 257

25.9.3.转注字的特殊性 260

练习 263

第二十六课 265

文选 265

1.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也 265

2.系者,悬也;联者,连也 266

3.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268

26.1.什么是部首 272

26.1.1.部首是字形结构部类之首 272

26.部首说略 272

通论 272

26.1.2.部首不等于偏旁 273

26.1.3.部首也不等于形旁 274

26.2.《说文》部首制的不足和历代对部首的改并 275

26.2.1.《说文》部首制的不足 275

26.2.2.《字汇》等对《说文》部首制的改并 276

26.3.研究部首的意义 277

26.3.1.帮助辨识词义 277

26.3.2.有利于辨析形声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278

26.3.3.有利于追溯形声字被废弃的本义 279

26.3.4.有利于确定同声旁同源字的本义 280

26.4.研究部首确定形声字本义的一些例外情况 281

26.5.检字法部首形义讲解 281

练习 363

第二十七课 365

文选 365

1.孙诒让谈假借 365

2.假借兼主声 366

3.托者,寄也 367

4.《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序 371

通论 375

27.假借字和通假字 375

27.1.假借字 375

27.1.1.什么是假借字 375

27.1.2.假借的优劣 377

27.1.3.假借字40例 378

27.2.通假字 384

27.2.1.什么是通假字 384

27.2.2.通假字产生的原因 385

27.2.3.通假字32例 387

练习 398

音韵篇 403

第二十八课 403

文选 403

1.四声之始 403

2.古人音字 405

3.切语之法 406

4.韵书之始 408

5.韵与《诗》合,实古音之证也 409

通论 412

28.汉语音韵常识 412

28.1.声、韵、调 412

28.2.声母和韵母 414

28.3.三十六字母 417

28.4.韵、韵母和韵摄 419

28.5.四声 421

28.6.等呼 423

28.7.双声、叠韵 427

28.8.反切 429

练习 430

第二十九课 433

文选 433

1.陆法言《切韵·序》 433

2.切语上字 439

3.切语下字 442

通论 444

29.中古音 444

29.1.《广韵》声母 444

29.2.《广韵》206韵 449

练习 456

第三十课 458

文选 458

1.《毛诗古音考》提要 458

2.古无轻唇音 459

3.古无舌上音 461

4.娘日二纽归泥说 463

30.1.1.上古声母 465

30.1.上古音系 465

30.上古音与近古音 465

通论 465

30.1.2.上古韵部 466

30.1.3.上古声调 468

30.2.近古音系 468

30.2.1.声凋 468

30.2.2.韵部 469

30.2.3.声母 469

练习 471

〔附录〕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473

后记 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