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贫困县类型划分与脱贫对策 以山西省为例》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江波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01199685
  • 页数:189 页
图书介绍:

第一节 国内外贫困理论的视角 1

一、贫困功能论 1

第一章 国内外关于贫困研究的综述 1

二、贫困结构论 2

三、贫困的家庭代际延续 3

四、“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5

第二节 贫困的概念与定义 6

一、绝对贫困的概念 6

二、相对贫困的概念 7

五、我国的贫困概念 8

三、狭义贫困的概念 8

四、广义贫困的概念 8

第三节 国外测定贫困的方法 9

一、衡量经济状况 10

二、确定贫困的标准 10

三、测定贫困程度的方法 12

第四节 国内测定贫困的标准 12

一、国家统计局对贫困标准的测定 13

二、有关学者提出的测定结论 13

第一节 国内贫困地区类型划分现状 15

第二章 黄土高原贫困区的界线和基本特征 15

第二节 黄土高原贫困区的界线 19

第三节 黄土高原贫困区的基本特征 21

一、黄土高原贫困区地处过渡地带 21

二、黄土高原贫困区主要分布在丘陵沟壑地带 21

三、黄土高原贫困区地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22

四、黄土高原贫困区农、林、牧业比例严重失调 22

五、黄土高原贫困区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23

第四节 黄土高原贫困区扶贫攻坚面临的困难与课题 24

第一节 山西省贫困县区域类型与地理分布 26

第三章 黄土高原贫困区山西省贫困县概述 26

一、按行政区划分 27

二、按地理位置划分 27

三、按地形划分 27

四、按脱贫途径来划分 28

五、按经济类型划分 28

第二节 山西省贫困县的贫困程度 28

一、与非贫困县差距继续拉大 29

二、吃饭问题依然严重 29

三、县级财政困难,集体经济萎缩,缺乏自我发展的活力 30

四、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还很艰巨 30

二、开发失度,生态日趋恶化 31

第三节 山西省贫困县贫困原因分析 31

一、生存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 31

三、人口难以控制,劳动力素质低下 32

四、县、乡级领导班子成员思想不稳定 33

第四节 山西省扶贫攻坚进展情况 34

一、增加扶贫资金投入,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4

二、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基本农田建设 34

五、引导和建立了一批具有规模的主导产业 35

和乡镇企业 35

四、大力开发林果业和畜牧业 35

三、大搞各种基础设施建设 35

第四章 黄土高原贫困区山西省贫困县聚类分析 38

第一节 山西省贫困县产业结构变革 39

一、第一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变化(表4-1) 39

二、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 43

三、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的比重变化幅度小 45

四、粮食单产多年变化规律 47

五、小结 50

第二节 转型工业类型县划分 50

一、指标值的选取与目的 50

三、根据聚类结果进行比较 51

二、根据指标值划分类群 51

四、类型县划分结果 56

第三节 传统、转型农业类型县划分 56

一、指标选取与目的 56

二、根据指标值划分类群 57

三、根据聚类结果进行比较 57

四、类型县划分结果 62

第五章 传统农业类型县特征及其调整对策 64

第一节 基本特征 64

一、产业结构单一 64

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66

三、农业现代化程度低 67

四、特定的“亚文化”模式 70

第二节 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72

一、以神池县为代表的典型自然条件 72

二、以临县为代表的典型自然条件 77

三、以五台县为代表的典型自然条件 81

第三节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 83

一、确立发展主导产业的战略思路 83

二、调整产业结构的对策 86

案例一 偏关县以发展拧条为支柱产业的实践 90

第四节 个案分析 90

一、发展拧条产业的效益 91

二、拧条产业的战略意义 92

案例二 吕梁地区开发红枣产业化的实践 94

一、抓基地建设,建立多种开发与投资形式 95

二、抓龙头企业建设,建立集团化经营的模式 95

三、抓市场营销,建立产品不断更新的机制 96

四、抓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产、供、销运行机制 96

案例三 平顺县实施开发式扶贫的实践 96

一、平顺县基本概况 96

二、平顺县扶贫攻坚的基本情况 97

第六章 转型农业类型县特征及其调整对策 103

第一节 基本特征 103

一、乡村劳动力第一产业比重大,第二产业比重小 103

二、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大 104

三、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较高 105

第二节 农业自然资源的分析 107

一、杂粮特色区的自然条件 107

二、小麦特色区的自然条件 110

三、玉米特色区的自然条件 112

一、杂粮特色区 115

第三节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模式 115

二、小麦特色区 118

三、玉米特色区 119

第四节 个案分析 121

案例一 吉县文城村利用隔坡梯田发展高效农业 121

案例二 郝家垴旱作农业“五本经” 123

一、连年修造农田,由“三跑田”变“三保田” 123

二、实施传统旱作法,多方营造“土壤水库” 123

三、因地调整作物布局,促进各作物平衡增产 124

四、有机无机配合增施肥料,化肥突破,快速培肥地力 124

案例三 旱作玉米产量高 125

五、科学栽培管理,促进作物高产稳产 125

一、抓机耕,加厚活土层 126

二、早动手,勤耙耢,为玉米播种创造良好墒情 126

三、广开肥源,增施有机肥 126

四、普及高产良种,合理密植 126

五、推广“五改一结合”技术 127

六、按照玉米生育进程,推行叶龄管理 127

案例四 “庄园经济”的有益启示 128

一、庄园经济的形成 128

二、成功的经验 130

三、有益的启示 132

第七章 转型工业类型县特征及其调整对策 135

第一节 基本特征 135

一、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比重高 135

二、人均乡镇企业营业收入高 136

三、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高 137

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50个贫困县中排列前茅 138

五、农村经济收入中工业收入占主导地位 138

第二节 发展方向与模式 139

一、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39

二、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144

第三节 发展对策与措施 146

一、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 147

二、促进横向联合,大力发展企业集团 147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加大企业投入 148

四、采取多种形式,抓好人才开发与培养 149

五、加大改革力度,推进组织创新 149

第四节 个案分析 150

案例 以中阳县工业发展状况为例 150

一、基本情况 150

二、工业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151

三、工业发展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 153

四、工业发展的类型划分与对策 156

第八章 山西省贫困县消除贫困的人文对策探讨 159

第一节 人口问题的对策 159

一、传统农业为主的生产条件下,农业人口家庭的供养模式 159

二、控制人口的有效措施 160

三、解决人口贫困的有效措施——移民脱贫 164

四、解决贫困人口应采取的对策 167

第二节 教育发展对策 171

一、贫困地区的文化特征 171

二、提高人口文化水平的措施 173

三、贫困地区“亚文化”模式改革的措施 175

第三节 政策投资对策 176

一、政策投资存在的缺陷 176

二、政策投资的建议 178

第九章 结论 183

一、将山西省50个贫困县划分为三大类型县 184

二、对各类型县提出了产业结构发展模式 185

三、对各类型县提出了消除贫困的综合对策 185

四、本书的创新点 186

参考文献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