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湖泊环境调查 1
1 湖泊流域与湖泊形态特征调查 1
1.1 引言 1
1.2 流域面积和湖泊补给系数 1
1.3 湖泊水面面积 1
1.4 湖泊长度 1
1.5 湖泊宽度 1
1.6 湖泊岸线长度 1
1.7 湖泊岸线发育系数 1
目次 1
1.8 湖泊形态系数 2
1.9 湖泊岛屿率 2
1.10 湖泊容积、深度、底坡形态特征 2
2.2 湖泊水位 3
2.3 湖泊水深 3
2 湖泊水文要素观测 3
2.1 引言 3
2.4 湖流 4
参考文献 5
第二篇 气象与辐射观测 6
3 气象观测 6
3.1 引言 6
3.2 云 6
3.3 气压 6
3.4 风 7
3.5 空气温度(气温) 8
3.7 降水量 10
3.6 空气湿度 10
3.8 积雪 12
3.9 霜期 13
3.10 蒸发量 13
3.11 水面蒸发 15
3.12 日照时数 15
4 辐射观测 16
4.1 引言 16
4.2 总辐射 16
4.3 散射辐射 17
4.4 反射辐射 18
4.5 直接辐射 19
4.6 净辐射 21
4.7 分光辐射 22
4.8 可见光辐射 23
4.9 紫外辐射 24
4.10 长波辐射 24
4.11 大气浑浊度 25
参考文献 26
第三篇 水的理化性质的测定 27
5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27
5.1 引言 27
5.2 采样点的布设 27
5.3 水样的保存 27
8.1 引言 29
8.2 铂钴标准比色法或稀释倍数法 29
8 水色的测定 29
9 透明度的测定 29
9.2 塞氏盘法 29
9.1 引言 29
7.2 分光光度法或目视比浊法 29
7.1 引言 29
7 浊度的测定 29
6.2 水温计法或颠倒温度计法 29
6.1 引言 29
6 水温的测定 29
10 电导率的测定 30
10.1 引言 30
10.2 电导率测定法 30
11 水下辐射的测定 32
11.1 引言 32
11.2 辐射仪测定法 32
12 pH值的测定 32
12.1 引言 32
12.2 玻璃电极法 32
14.1 引言 33
14 碱度(总碱度、重碳酸盐和碳酸盐)的测定 33
14.2 酸碱指示剂滴定法 33
13.1 引言 33
13.3 电化学探头法 33
13.2 碘量法 33
13 溶解氧的测定 33
14.3 电位滴定法 36
15 钾、钠的测定 37
15.1 引言 37
15.2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38
15.3 火焰发射光度法 38
16 钙、镁的测定 39
16.1 引言 39
16.2 EDTA滴定法 39
18.2 硝酸银滴定法(莫尔法) 40
18.1 引言 40
18 氯化物的测定 40
17.1 引言 40
17 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40
16.3 原子吸收法 40
17.2 氧化还原电位计测定法 40
18.3 离子色谱法 41
19 硫酸盐的测定 42
19.1 引言 42
19.2 重量法 42
19.3 铬酸钡光度法 42
19.4 EDTA滴定法 43
19.5 离子色谱法 45
20 总磷的测定 45
20.1 引言 45
20.2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45
20.3 磷钼蓝自动比色法 45
21.2 磷钼蓝比色法 47
21.3 磷钼蓝自动比色法 47
21.1 引言 47
21 磷酸盐的测定 47
22 总氮的测定 48
22.1 引言 48
22.2 紫外分光光度法 48
22.3 过硫酸钾氧化自动比色法 48
23 硝酸盐氮的测定 49
23.1 引言 49
23.2 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 49
23.3 离子色谱法 49
23.4 铜镉还原自动比色法 49
24 亚硝酸盐氮的测定 50
24.1 引言 50
24.2 分光光度法 50
24.3 重氮-偶氮自动比色法 50
25.2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51
25 氨态氮的测定 51
25.1 引言 51
25.3 水杨酸-次氯酸盐光度法 53
25.4 自动比色法 54
26 凯氏氮的测定 55
26.1 引言 55
26.2 凯氏定氮法 55
27 二氧化硅(可溶性)的测定 55
27.1 引言 55
27.2 硅钼黄分光光度法 56
27.3 硅钼蓝自动比色法 57
28 总有机碳的测定 58
28.1 引言 58
28.2 差减法 58
29.1 引言 59
29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59
29.2 高锰酸盐指数 60
30 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测定 62
30.1 引言 62
30.2 稀释接种法 62
参考文献 62
第四篇 沉积物(底质)分析 63
31 沉积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63
31.1 样品的采集 63
31.2 样品的制备 64
32 沉积物含水量的测定 64
32.1 引言 64
32.2 烘干法 64
33.1 引言 65
33.2 移液管法 65
33 沉积物粒度的测定 65
34 沉积物中凯氏氮的测定 67
34.1 引言 67
34.2 重铬酸钾-硫酸消化法 67
35 沉积物中总磷的测定 69
35.1 引言 69
35.2 高氯酸-硫酸消化法 69
参考文献 71
第五篇 主要水生生物现存量的测定 72
36 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测定 72
36.1 引言 72
36.2 显微镜计数、测量法 72
36.3 叶绿素测定法 77
37.1 引言 80
37.2 带网铁铗法 80
37 大型水生植物现存量的测定 80
38 超微藻类现存量的测定及透射电镜观察 81
38.1 引言 81
38.2 表面荧光计数法 82
38.3 透射电镜观察 82
39 浮游动物现存量的测定 85
39.1 引言 85
39.2 显微镜计数、测量法 85
40 底栖动物现存量的测定 92
40.1 引言 92
40.2 采泥器法 92
41 鱼类调查 95
41.1 引言 95
41.2 鱼类样品的采集 95
41.3 鱼类生物学检测 96
42.2 平板计数法 103
42.1 引言 103
42 细菌现存量的测定 103
42.3 吖啶橙表面荧光直接计数法 104
参考文献 105
第六篇 生物生产力的测定 106
43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量的测定 106
43.1 引言 106
43.2 黑白瓶测氧法 106
43.3 模拟法 108
43.4 放射性碳14(14C)标记法 108
44 浮游动物次级生产量的测定 112
44.1 引言 112
44.2 累计增长法(increment-summation method) 112
44.3 线性法(linear method) 116
44.4 世代时间法(Generation time method) 117
参考文献 118
第七篇 浮游物成分分析及沉降速率的测定 119
45 浮游物及其有机碳、氮、磷的测定 119
45.1 引言 119
45.2 微量分析法 119
46 优势浮游生物碳、氮、磷含量的测定 120
46.1 引言 120
46.2 微量分析法 120
47 有机碎屑碳、氮、磷沉降速率的测定 122
47.1 引言 122
47.2 沉淀瓶悬挂法 122
参考文献 124
第八篇 有毒藻类毒素的测定 125
48 微囊藻毒素的监测 125
48.1 引言 125
48.3 与效液相色谱法 126
48.2 小白鼠生物测定法 126
48.4 酶联免疫吸附法 128
48.5 蛋白磷酸酶1(PP1)抑制检测比色法 130
参考文献 131
第九篇 湖泊营养状态测试 132
49 生物测试 132
49.1 引言 132
49.2 藻类营养潜力测试 132
参考文献 136
附表 本书涉及的常用法定计量单位与废止计量单位 137
引用标准 141
GB 6920—86 水质 pH值的测定 玻璃电极法 141
GB 7476—87 水质 钙的测定 EDTA滴定法 146
GB 7477—87 水质 钙和镁总量的测定 EDTA滴定法 150
GB 7480—87 水质 硝酸盐氮的测定 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 154
GB 7488—87 水质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 稀释与接种法 159
GB 7489—87 水质 溶解氧的测定 碘量法 164
GB 7493—87 水质 亚硝酸盐氮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170
GB/T 8538—1995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 附录A 饮用天然矿泉水参考指标检验方法(参考件) 175
GB 11891—89 水质 凯氏氮的测定 194
GB11893—89 水质 总磷的测定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198
GB 11894—89 水质 总氮的测定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202
GB 11896—89 水质 氯化物的测定 硝酸银滴定法 206
GB 11899—89 水质 硫酸盐的测定 重量法 210
GB 11903—89 水质 色度的测定 214
GB 11904—89 水质 钾和钠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17
GB 11905—89 水质 钙和镁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20
GB 11913—89 水质 溶解氧的测定 电化学探头法 224
GB 11914—89 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重铬酸盐法 238
GB 13195—91 水质 水温的测定 温度计或颠倒温度计测定法 242
GB 13200—91 水质 浊度的测定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