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中国电视纪录片史的一种解读方式 1
第一篇 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 1
1 1958年:烙印 3
2 新闻纪录片时代 5
3 定调:政治化主导 8
4 国家话语权 10
5 责任意识放大,主体意识缺失 13
6 题材集中雷同,风格老套单一 14
7 声画剥离 16
8 灌输 19
9 放映环境混杂,传播收效甚微 22
10 案例解读之一:《收租院》 23
11 国际纪录片与中国 27
第二篇 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 32
1 1978年:原动力 36
2 电视媒介的大众化 38
3 第一次转型:人文观念的确立 40
4 技术因素与纪实语言 43
5 “民族精神”成为主题表征 46
6 群体化话语 48
7 多种样式纷呈 52
8 系列化播出与角色换位 54
9 案例解读之二:“地方台50分钟” 56
10 案例解读之三:《话说长江》 60
11 案例解读之四:《望长城》 64
12 国际纪录片与中国 69
第三篇 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 74
1 1993年:分立 78
2 第二次转型:百姓意识与平民视角 81
3 个人化话语 83
4 “人”成为主题表征 85
5 题材小型边缘化 89
6 纪实成为主导 91
7 淡化观念表达 93
8 虚化现实背景 96
9 回归本性与国际化方向 98
10 群落现象与个人小作坊 100
11 民间创作群体 102
12 不同诉求之纪录片栏目 105
13 纪录片之“独立” 108
14 案例解读之五:康健宁 115
15 案例解读之六:“纪录片编辑室” 118
16 国际纪录片与中国 123
第四篇 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2004) 131
1 2003年:归一 141
2 第三次转型:社会化的观念 145
3 市场话语权 148
4 多元化的主题表征 150
5 纪录片之大众化 154
6 “作茧自缚”与“拿来主义” 158
7 新闻纪录片:一个新亮点 163
8 关注现实:最富价值的一次回归 169
9 “国际化”背景下之“市场化” 173
10 市场化运作之障碍 176
11 纪录片栏目之市场化生存 181
12 制片人制度与模式化制作 185
13 纪录片频道之悲壮使命 188
14 市场之滋味 191
15 外国纪录片机构落户中国 196
16 国际纪录片与中国 199
17 享受奢侈品——案例解读之七:《迁徙的鸟》(The Traveling Birds) 205
18 “把《资本论》拍成纪录片”——案例解读之八:《公司》(The Corporation) 208
19 “把布什从白宫赶出去”——案例解读之九:《华氏9/11》(Fahrenheit9/11) 211
结语:回归与对应 214
参考文献 218
后记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