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上编 1
第1章 《易经》中的卦爻象 2
1.1 卦爻象的起源 2
1.2 卦爻象的结构 8
1.3 卦爻象的功能 14
第2章 《易经》中的卦爻辞 23
2.1 卦爻辞的结构 23
2.2 卦爻辞的文献史料价值 27
2.3 卦爻辞中的诗歌 31
2.4 卦爻辞中的“古之遗言” 39
第3章 《易经》中的象辞关系 42
3.1 《易传》的解释 42
3.2 传统易学的解释 46
3.3 近人的新理解 53
3.4 象辞之间的逻辑关系 58
第4章 《易经》中的卦名与卦序 65
4.1 卦名的形成 65
4.2 卦序的特点及排序规则 73
4.3 卦序的思想特征 81
第5章 《易经》成书的时代 86
5.1 从筮辞中的故事看 87
5.2 从筮辞的语言特征看 89
5.3 从筮辞中的宗教思想看 93
第6章 《易经》一书的性质 108
6.1 《易经》为哲学书 108
6.2 《易经》为历史书 114
6.3 《易经》为筮占书 120
第7章 易经中的人道教训 128
7.1 悔 129
7.2 吝 132
7.3 厉 134
7.4 咎 136
7.5 凶 140
7.6 利 143
7.7 吉 146
下编 149
第8章 孔子与《易传》 150
8.1 否定说 150
8.2 肯定说 156
8.3 谨慎肯定说 165
第9章 《易传》成书的年代 172
9.1 《彖传》 172
9.2 《象传》 176
9.3 《系辞传》 179
9.4 《文言传》 184
9.5 《说卦传》 185
9.6 《序卦传》与《杂卦传》 187
第10章 《易传》成书的思想文化资源 190
10.1 巫、史的影响 190
10.2 阴阳学说的影响 197
10.3 道家思想的影响 203
10.4 儒家思想的影响 209
第11章 《易传》解经的合理性 221
11.1 经传分观 221
11.2 以传解经 227
11.3 实证与诠解 232
第12章 《易传》解经的思路 238
12.1 钩沉筮法体例、揭明吉凶之理 238
12.2 依据筮法特点、演绎阴阳法则 244
12.3 超越筮卦局限、诠释生命之道 249
第13章 《易传》中的天人问题 255
13.1 《易传》论天 255
13.2 《易传》论人 263
13.3 《易传》论天人关系 269
第14章 《易传》中的道 275
14.1 “道”的存在形式 275
14.2 “道”的基本内涵 281
14.3 “道”的主要功能 286
第15章 《易传》与中国哲学 293
15.1 《易传》与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293
15.2 《易传》与中国哲学的形上传统 300
15.3 《易传》与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 308
15.4 《易传》与中国哲学的综合创新 315
参考书目 317
后记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