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丛书总序 许志伟 1
序一 赵敦华 1
第一章 奥古斯丁的生平与著作 1
第一节 前期:浪子回头的哲学家 1
一 时代与家庭背景 1
序二 林鸿信 4
二 在家乡求学时期 4
三 在迦太基求学时期 5
四 回到家乡教书,挚友之死 9
五 回迦太基发展 10
序三 许志伟 11
六 到罗马发展 11
七 在米兰的事业与精神危机 12
八 哲学对话、受洗、异象、还乡 15
第二节 后期:教务缠身的神学家 17
一 隐居故乡小城的哲学家 17
二 被强选为希坡司铎,反摩尼教 18
三 多纳特派,整顿希坡教会,成为主教 20
四 与多纳特派激辩 22
五 旺盛的创作力:三部经典著作 25
六 《上帝之城》的写作 26
七 反佩拉纠派 30
第三节 奥古斯丁的著作 32
一 总量与分类 32
二 著作名称及部分简介 34
三 版本与翻译 42
第一节 堕落之体验:偷梨事件 55
一 《忏悔录》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自传” 55
第二章 生存体验与神学反思 55
二 分析偷梨背后的动机和原因 56
三 偷梨与始祖违令吃禁果相似 59
第二节 挚爱之体验:有死与不幸 62
一 挚友之死带来的伤恸 62
二 爱的秩序与真正的幸福 66
第三节 罪性之体验:分裂的意志及其无能 70
一 “双重意志” 70
二 保罗“二律交战”,人的“无知”“无能” 74
三 堕落后的性是罪的集中体现 79
第四节 恩典之体验:米兰花园,无花果树下 83
一 来自上帝的声音 83
二 与保罗蒙恩皈依相似 84
第五节 永恒之体验:奥斯蒂亚异象 87
一 母子俩的神秘体验 87
二 分享上帝“永生”的存在方式 91
第三章 奥古斯丁思想的发展 110
第一节 奥古斯丁思想发展的分期 110
第二节 前期思想:出入于各大学派之间 116
一 摩尼教阶段 116
二 怀疑论阶段 118
三 新柏拉图主义阶段 119
四 解释《罗马书》 124
第三节 后期思想:恩典论的确立与发展 128
一 重释保罗:上帝的恩典占了上风 128
二 恩典论的发展与深化:反佩拉纠派著作 131
第一阶段:反拉芬和科勒斯蒂 132
第二阶段:反佩拉纠 137
第三阶段:反朱利安 142
附录:佩拉纠的影响 150
前言 几种叙述的模式 161
第四章 奥古斯丁的基本思想 161
第一节 上帝论 165
一 三位一体 165
二 上帝是永远的“正是”,上帝之中无偶性 169
第二节 创造论 174
一 上帝一举而创造万物,将“是”赋予它们 174
二 三一痕迹与形像 180
三 “是者”的秩序 184
四 心灵的秩序:认识、爱与幸福 186
第三节 堕落论 193
一 虚无与恶 193
二 堕落 199
三 堕落造成的后果 203
一 《圣经》与早期教父的原罪观 205
第四节 原罪论 205
二 奥古斯丁原罪论所受影响 208
三 奥古斯丁原罪论的发展 210
四 原罪论的内容与本质 212
五 原罪如何遗传 213
六 性欲与婚姻 216
七 “不能不犯罪” 220
第五节 预定论 223
一 原罪与预定 223
二 单一预定论还是双重预定论? 225
三 预定与预知 227
四 预定论的后果 227
第六节 恩典论 229
一 时代思潮中的恩典观 229
二 “预定”如何一步步实现,成为“恩典” 233
三 内在恩典与外在恩典 236
四 “意愿”心理学 239
五 意念的互文性:一种新理解 247
第七节 自由观 250
一 此自由非彼自由 250
二 对“自由”理解的深入 253
三 自愿即自由 258
四 兼容论的“自由” 260
第八节 基督论 264
一 基督作为桥梁 264
二 “内在之人”的得救 269
第九节 两城说 273
一 两种解释模式 273
二 不道德的个人和不道德的国家 275
三 “基督教国家”是否可能? 281
四 两个“城”,两种“爱” 283
五 圣徒的服从 285
六 有形教会的统一:“强使他们进来” 287
第十节 正义战争论 291
一 奥古斯丁的正义战争论 291
二 正义战争论在后世的发展 294
第五章 奥古斯丁的影响 333
第一节 中世纪 333
第二节 现当代 336
第六章 现代奥古斯丁研究 346
第一节 研究现状、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346
第二节 《忏悔录》研究状况 353
参考资料 358
索引 381
后记 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