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2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蔡茂松著
  • 出 版 社:大千世界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579980531
  • 页数:879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一朱子学是实学 1

(一)朱子学是实学 1

(二)朱子学是成圣之学 7

(三)朱子学是道德的实践之学 10

(四)朱子的理学与佛禅的心性 14

二 朱子的著述与其学问思想的关系 21

(一)《上蔡语录》与《延平答问》 23

(二)《程氏遗书》与《外书》 24

(三)《论孟精义》 26

(四)《资治通鉴纲目》 27

(五)《西铭解义》《太极图说解》《通书解》《伊洛渊源录》 28

(六)《近思录》 30

(七)礼书 30

(八)《四书或问》的见解 34

(九)《小学书》 39

三 朱子六十一岁学问的完成与《四书集注》的刊行 42

(一)五十九岁出示《太极图说》《西铭解义》 42

(二)《大学章句序》——大学的学问体系之确立 45

(三)《中庸章句序》——道统与人心道心说的建立 48

(四)六十一岁学问的完成 51

(五)《四书集注》的刊行 52

四 理气论思想成熟后所发展出的「道德的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 58

(一)理气论的建立与「道德的形而上学」的完成 58

(二)理气论与人物之性——理一分殊的理论架构的完成 62

(三)气稟论所产生的穷理与主敬的问题 65

(四)理气论的「生生之理」的天理价值之实践 71

五 本书所论之范围 80

第二章 理气论 93

本章内容大要 93

第一节 太极与阴阳 101

一朱子太极阴阳思想的根源 101

二 太极字义 108

三 太极本质义 109

(一)太极是理 109

(二)太极即枢纽根柢义 111

(三)太极即动静之理 112

(四)太极是至善的表德 113

(五)太极有总体义与各具义 114

四 太极与阴阳 114

五 无极与太极 115

第二节 理气二概念 118

一理为生物之本、气为生物之具 118

二 理是天地万物之本体 119

三 理具主宰义 122

四 理具创生义 124

五 理是活动的 128

六 形上形下 134

七 附论「理弱气强」 138

第三节 理气的关系 144

一不杂不离 144

二 先后 149

(一)理先气后 149

(二)理气无先后 151

第四节 动静问题 154

一动静 154

二 动静之理 157

三 含动静与有动静 160

第五节 所当然与所以然 164

一事物之所当然与所以然 164

二 明理在明所当然与所以然之理 167

第六节 生生之理 171

一生生之理(创生之理) 171

二 天地生物之心 175

第七节 气——朱子的气化宇宙论 181

一 一气(天地 日月 星辰) 181

二 阴阳 191

三 五行 194

四 人物 201

五 鬼神 魂魄 生死 214

(一)朱子论鬼神 214

(二)朱子论魂魄 218

(三)朱子论生死 220

第三章 性理论 229

本章内容大要 229

第一节 性即理的「道德的形而上学」之构造 237

一朱子之言性、命、道 237

(一)朱子之言性 237

(二)朱子之言命 238

(三)朱子之言道 241

二 人物之性来自天理 244

(一)性即理 244

(二)答黄道夫书论理气之内容 245

(三)仁说的内容 246

(四)元亨利贞说的内容 249

(五)玉山讲义的内容 251

(六)答陈器之书的内容 254

(七)《语类》中有关元亨利贞、仁义礼智生生之理的内容 259

三 四德 262

第二节 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 269

一横渠与二程之言性 269

(一)横渠之言性 269

1、天地之性 269

2、气质之性 273

3、心统性情 275

(二)二程之言性 276

二 本然之性 285

三 气质之性 288

四 性与气——并论朱子论性与孟子之不同 304

第三节 人物之性 320

一先儒之言人物之性 320

二 朱子论人物之性之缘起 324

三 朱子论人物之性之诸说 327

(一)性同 328

(二)性异 329

(三)理同气异 332

(四)气同理异 337

(五)理同气同 338

(六)气异理异 339

(七)理气同异(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 341

第四节 理一分殊 342

一程朱之学即理一分殊之学 342

二 中庸的理一分殊 344

三 太极的理一分殊 347

四 西铭的理一分殊 350

五 朱子的理一分殊的思想 355

(一)以理一分殊解理气 355

(二)以理一分殊解人物之性 356

(三)以理一分殊解事物之理 359

(四)附论——理一分殊与一贯之道 361

第四章 心性情论 373

本章内容大要 373

第一节 理气心 384

一心 384

二 明德 391

三 心统性情 393

四 心与性 398

五 心与气 402

六意、志、欲 404

(一)意 404

(二)志 405

(三)欲 406

第二节 知觉 409

一人物皆有知觉 409

二 知觉是心的特色 412

三 知觉为理气所构成 420

四 朱子反对上蔡知觉为仁之见解及知觉是心之德、智之用之问题 423

(一)二程之言知觉与仁 424

(二)上蔡之言知觉与仁 426

(三)朱子之论上蔡之言知觉 428

(四)知觉是心之德、智之用之问题 443

第三节 未发已发 448

一心贯未发已发 448

二 未发已发 449

三 未发时节 456

第四节 四端七情 460

一诸儒之言情 460

二 朱子所言之情 465

三 四端七情之同异 468

四 四端七情理发气发问题 470

五 顺发逆发问题 475

六 四端亦有不中节 476

七 不中节的原因 477

(一)气稟所拘 477

(二)物欲之蔽 483

(三)不明事物之理 488

第五节 人心道心 489

一朱子人心道心说五阶段 489

二 人心道心 505

三 形气的人心道心 508

四 道心为主宰 514

第六节 体用问题 519

一体用义 519

二 朱子之言体用 520

三 由体显用 525

四 太极之体用 526

五 理之体用 529

六 道之体用 530

七 动静体用 533

八 心之体用 536

九 性情体用 537

十 中之体用 540

十一仁与四德之体用 540

十二 敬之体用 544

十三 体用一源 545

第五章 方法论 549

本章内容大要 549

第一节 为学论 556

一朱子之论为学 556

二 朱子重视居敬与穷理 561

三 朱子对穷理与居敬先后轻重之见解 564

(一)明分二事之界限 564

(二)居敬与穷理二者并重 565

(三)居敬与穷理二者并进 569

(四)敬的重要 571

(五)敬为先 574

(六)格致为先 577

第二节 居敬论 578

一敬字之意义 578

二 敬的目的 588

(一)使心定理明 588

(二)在使心不昏昧 590

(三)使义理成为自家物 590

(四)敬以宰心,立心为一身之主宰 591

(五)敬则内直 594

(六)敬则聰明睿智出 594

三 敬的方法 595

(一)存养 595

1、存养方法承孟子 595

2、操存 597

3、觉 600

4、求放心 602

5、主一 608

6、涵养 609

(二)省察 611

1、几 612

2、点检提撕 613

3、随事省察 616

4、容貌视听辞气 617

(三)存养与省察同等重要 621

1、二者不是两事 621

2、二者不可偏废 622

3、二者交相助 623

4、二者工夫不可偏废 626

四 敬的效果 628

(一)立心为一身之主宰 628

(二)敬则致中又致和 630

(三)敬义挟持 634

第三节 穷理论 637

一穷理的意义 637

(一)穷理承伊川 638

(二)朱子之解「格物致知」 639

(三)穷理的意义在达「理明心一」 641

(四)穷理的意义在知「事物之是非亲疏轻重」 642

(五)穷理的意义在达「诚意正心」 643

二 穷理的目的 647

(一)在求事物之理 647

(二)在明事物之所当然及其所以然 649

(三)在知至善之所在 653

(四)在于明辨是非 656

三 穷理的范围 658

四 穷理的方法 661

(一)即事即物而穷其理 661

1、事物上求其理 661

2、身心性情之德 667

3、人伦日用之常 670

4、天地鬼神之变 671

5、草木鸟兽之宜 672

(二)读书 675

1、朱子主张读书之理由 675

2、读书在求圣贤之旨意 684

3、读书在明义理以修身 687

4、朱子论读书的方法 688

(1)读书的态度 689

(2)循序渐进、熟读精思 692

(3)体验 696

(4)专一 698

(5)参考先儒之说 699

5、朱子论读经 701

(1)朱子论读四书 701

(2)朱子论读五经 707

6、朱子论读史 722

五 豁然贯通的境界 724

第四节 践履论 734

一先知后行 735

二 知行互进 737

三 知行并重 740

四 真知 744

五 学问之极致一践履 745

第六章 价值论 749

本章内容大要 749

第一节 变化气质 756

一学问以变化气质为功 756

二 变化气质最难 763

三 变化气质的方法 775

(一)养气 775

1、浩然之气 775

2、直养与集义 778

(二)读书穷理 785

(三)主敬存心 789

四 变化气质的结果 799

第二节 天理 800

一何谓天理 800

二 天理人欲之别 802

三 存天理去人欲 812

第三节 圣人之心 820

一学圣 820

二 圣人 824

三 圣人之心 830

四 尽仁 833

第四节 致中和 841

一中庸之言中和 842

二 朱子〈中和新书〉、〈中庸首章说〉与《中庸或问·章句》之言中和 849

三 朱子之解「致中」与「致和」 852

四 朱子之解「位、育」问题 857

五 致中和 865

附录 参考书目 875

作者简历 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