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上编 吴澄的理学思想 3
第一章 吴澄的生平交游与著作 3
一、少有大志,望跻圣人之列 4
二、精思付会,治经布水谷 7
三、四次出仕,旋进旋退 11
四、老年归隐,专心治易 15
第二章 吴澄独特的理论思维方式 17
一、普通逻辑的理论思维方式 17
二、辩证的理论思维方式 24
三、其他理论思维方式 29
第三章 朱、陆理学观点的主要分歧 36
一、易简与支离之辩 37
二、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 41
三、无极与太极之辩 46
四、道与器不同的界说 54
五、“中”字训义之别 59
六、朱、陆禅学之辩 62
七、格物致知与发明本心的分歧 72
八、朱、陆道统之争 77
第四章 易简与精密的会合 81
一、精密范畴的提出 82
二、易简与精密的会合 87
三、易简与精密的推衍 97
第五章 太极即道理,道理与气不分离 102
一、一气生天地与“一分为二”之理 103
二、太极太一不同,本体本原相异 104
三、以阴阳论本体,阴阳无始、动静无端 107
四、凝朱睇陆,道具于心 110
第六章 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会合 115
一、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偏重 116
二、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兼容 123
三、为学去滓与积累凝之之方 137
四、道德情感的净化与升华 147
一、真知与实行内涵的扩充 154
第七章 吴澄趋实弃虚的知行观 154
二、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 163
三、儒者的内外合一之学 170
四、实学、实事与实行 176
第八章 物格知至与格物致知的统一 185
一、格物致知与物格知至 185
二、朱、陆“格物”“明心”的贯通之处 194
三、“发明本心”同“格物致知”的兼取 200
第九章 吴澄的“人为贵”思想 205
一、强调道德修养的主体性,重“天之良贵” 205
二、重视主体道德修养,提倡“人之所贵” 210
三、重视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提倡“德治” 216
第十章 吴澄理学“性其情”与文学之“性情”与“情性” 225
中编 吴澄理学思想与文学的契合 225
一、“性其情”——理学之道德情感 227
二、文学之“性情”与“情性” 238
三、性情本体的深入挖掘 245
四、性与情内外合一的心理体验 252
第十一章 吴澄理学气论与文学以气论文 261
一、吴澄理气之论 263
二、吴澄以气论诗文之本 265
三、论文以理为主、以气为辅 272
四、主体养气说与诗文之“理胜”、“气盛” 277
五、气质之气与诗文风格 280
第十二章 吴澄之心论与文学之意、味、韵 286
一、溯本追源,会合朱、陆之心论 287
二、以心论文意,以心论意境 288
三、以心论理趣,对理趣的论述 293
四、以心论韵,诗的韵味说 295
第十三章 吴澄“文道合一”的文学思想 299
一、“文道合一”说的源流 299
二、儒者之文与文者之文 304
三、文统与道统 310
四、古文与时文 312
第十四章 传统诗教与非传统诗教之间 317
一、性情之真与自然而然 317
二、诗之体不一,诗之变不一 324
三、情与才,识与见 328
第十五章 吴澄对文学通变理论的发展 333
一、文不与世而俱与歌谣文理之与世推移 334
二、学、识、才、气与学、习、才、气 340
三、“酿蜜法”与“驭车法” 347
下编 吴澄理学思想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357
第十六章 吴澄的散文 357
一、辩体散文 357
二、叙录体散文 368
三、问答体散文 372
第十七章 吴澄的诗歌创作 378
一、儒者的怀抱,理学家的心境 378
二、多种表现方式并存,自由地表达主体情感 389
第十八章 吴澄诗歌的文化内涵 396
一、吴澄诗歌中的儒学内涵 396
二、吴澄诗歌中的佛释内涵 399
三、吴澄诗歌中儒释道思想的交融 401
第十九章 吴澄之地位及影响 405
一、吴澄对元代理学的影响 405
二、吴澄对元代文学的影响 409
三、吴澄对明清文学的影响 414
四、吴澄对江西本地诗人的影响 421
参考文献 426
后记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