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你和我与它 中西社会本体论比较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再林著
  • 出 版 社: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6041401X
  • 页数:476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绪论 1

一、关于“社会本体论”的定义 1

1.一般定义 1

2.社会本体论与社会学 2

3.社会本体论与伦理学 3

4.社会本体论与本体论 4

二、社会本体论研究的哲学理论背景 6

1.“主体性哲学”的崛起 6

A.笛卡尔 6

B.康德 7

C.胡塞尔 9

A.后期胡塞尔 11

2.从“主体性哲学”到“主体间性哲学” 11

B.维特根斯坦 14

C.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17

D.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 21

E.希伯来精神的再次发现 25

F.东方文化的冲击 30

三、社会本体论研究的社会历史背景 34

1.社会冲突 34

2.异化 39

3.民主问题 44

四、本书的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有关说明 51

1.基本思路 51

2.几点说明 56

A.描述的心理学时期 64

1.意识本体论的缘起 64

一、胡塞尔的意识本体论理论 64

第一部分 胡塞尔的社会本体论 64

B.描述的本质心理学时期 71

a.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71

b.本质的直觉的学说的确立 78

c.新意义理论 84

C.从描述的本质心理学到先验现象学 93

2.意识本体论的主要内容 100

A.现象学的还原 100

a.“无先设性”原则 100

b.“自然观点”及其“悬置” 102

B.纯粹意识领域 108

a.“现象学剩余” 108

b.“先验自我” 114

C.意向性学说 120

a.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 120

b.“视域” 127

二、胡塞尔的社会本体论理论 136

1.从“第一哲学”到“第二哲学” 136

2.“原初的还原” 144

3.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的过程 152

A.对异己身体的构成 152

B.对异己心灵和异己我的移情的体验 160

C.对客观世界的主体间的构成 165

D.把他人统觉为完全自在的统一的客体 171

E.把“属人的存在”这种客观统一体转移到我自身 173

4.“视域”与“共呈” 177

5.评价 186

第二部分 海德格尔与萨特的社会本体论 195

一、海德格尔的社会本体论 195

1.海德格尔的本体论理论 195

A.现象学的方法 195

B.此在的本体论 199

2.海德格尔的社会本体论理论 209

A.“共在” 209

B.“烦神” 213

C.“众人”与“沉沦” 220

3.评价 229

二、萨特的社会本体论 235

1.萨特的本体论理论 235

A.现象学一元论 235

B.“自在”与“自为” 240

2.萨特的社会本体论理论 243

A.“为他” 243

B.“他人是我的地狱” 250

C.《辩证理性批判》中的社会本体论思想 255

3.平价 261

第三部分 布伯的社会本体论 267

一、布伯哲学的理论渊源与背景 267

1.生平及著作 267

2.哈西德主义 273

3.历史上的对话哲学思想 279

4.同时代的对话哲学家 287

A.柯亨 287

B.埃布纳 291

C.罗森茨维格 296

二、布伯的社会本体论理论 305

1.“新的思想” 305

2.有别于传统本体论的“之间本体论” 312

A.“我-你”和“我-它” 312

B.“直接性”与“间接性” 318

C.“交互性”与“从属性” 322

3.生活是对话 327

4.评价 335

第四部分 中国古代的社会本体论 341

一、“礼”的学说 341

1.作为天人关系的礼 341

2.作为人与人关系的礼 348

A.儒家与道家 356

3.礼的分裂 356

B.儒家与法家 370

二、“仁”的学说 378

1.先秦仁的学说 378

A.孔子论仁 378

B.孟子论仁 387

2.宋明仁的学说 395

A.宋明新仁学的崛起 395

B.仁学本体论的完成 403

三、评价 415

结论 422

附录 455

主要概念译名对照表(英-汉) 455

主要参考书目 472

后记 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