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改革与新会计制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邱枫编
  • 出 版 社: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810226703
  • 页数:348 页
图书介绍:

第一讲 国外及港台会计准则实施简况 1

第一节 会计准则的产生与发展 1

第二节 国际会计准则的形成与实施 6

一、国际会计准则的产生 6

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准则制定 8

三、联合国与准则制定研究活动 9

第三节 台湾、香港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 10

一、台湾省的会计准则 10

二、香港的会计准则 10

第四节 会计准则综述 11

一、对会计准则性质的理解 11

二、会计准则的制定类型 13

三、会计准则的特点 14

第二讲 会计改革综述 16

第一节 实施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6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17

二、改革开放,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 18

三、企业走向“四自”和“转机”的需要 19

四、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自身的需要 20

第二节 会计改革的总体目标 21

一、会计改革实施中的三个阶段 21

二、新时期会计改革的总体目标 22

三、财政运行机制的改革要点 23

第三节 会计法规体系的结构 25

一、国外只有会计准则,没有财务通则 25

二、会计法规体系的结构 26

第四节 “两则”、“两制”的主要特点 28

一、会计准则的制定简况 28

二、“两则”、“两制”的主要特点 29

第三讲 “企业财务通则”与“工业企业财务制度” 34

第一节 总则与附则 34

一、制定目的 34

二、适用范围 34

三、建立企业财务登记制度 35

四、财务管理权限 36

第二节 资金筹集 37

一、关于资本金制度 37

二、资本金制度的主要内容 38

第三节 资产 40

一、资产的分类 40

二、流动资产 42

三、应收票据 44

四、现金 46

五、信用政策与坏帐管理 50

六、无形资产 55

七、递延资产与其他资产 58

第四节 对外投资 59

一、对外投资的内容与分类 59

二、对外投资的目的与选择 61

三、对外投资的计价 64

四、股票与债券的分类 65

五、股票与债券的异同 67

六、债券投资溢价与折价的形成与摊销 70

七、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及比较 74

第五节 成本和费用 78

一、概述 78

二、制造成本与完全成本的口径比较 79

三、“三项费用概念”与“二项费用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79

四、成本核算的异同 84

第六节 销售收入、利润及其分配 86

一、销售与营业收入 86

二、销售收入确认的时间与数量 87

三、利润总额构成及计算 90

四、利润分配 91

第七节 财务报告与财务评价 94

一、财务报告体系 94

二、财务状况变动表 97

三、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105

四、会计报表分析的方法 115

第四讲 “企业会计准则”与“工业企业会计制度” 117

第一节 概述 117

一、我国会计准则的结构 117

二、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的异同 119

三、借贷记帐法的产生与原理 119

四、会计平衡公式的演变 123

第二节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 124

一、会计主体 125

二、持续经营 126

三、会计期间 127

四、货币计量 129

第三节 会计核算一般原则 130

一、客观性原则 130

二、相关性原则 132

三、可比性原则 132

四、一贯性原则 133

五、及时性原则 134

六、明晰性原则 134

七、权责发生制原则 135

八、配比原则 136

九、谨慎性原则 138

十、实际成本原则 143

十一、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144

十二、全面与重要性原则 146

十三、一般原则综述 147

第四节 会计要素原则 148

一、资产 150

二、负债 150

三、所有者权益 154

四、收入 156

五、费用 158

六、利润 160

第五节 工业企业会计制度 161

第五讲 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163

第一节 改革传统的会计模式,向国际惯例靠拢 163

第二节 建立了资本金制度,体现了资本保全原则 164

一、资本保全的含义 165

二、资本金的经营权归企业 167

三、计提折旧不再冲减资本金 168

四、调价价差属企业经营外部环境变化 169

五、财产盈亏不增减资本金 170

六、固定资产变动不调整资本金 170

七、非资产性购建支出的计列 171

八、借款工程支出的核算 172

九、取消了折旧基金交纳“两金” 172

十、固定资产转让变价收入 173

十一、取消了资金三段平衡和专户存储 173

十二、资产溢价与增值及捐赠资产的处理 174

十三、对外投资实物资产投出与回收的差额处理 175

十四、逐步开展固定资产价值重估 175

十五、体现资本增值原则 176

第三节 改革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完善了折旧计提办法 177

一、规范了固定资产标准 177

二、简化了固定资产分类 178

三、归并了固定资产折旧分类 180

四、融资租赁费用的处理 181

五、统一了固定资产修理费列支渠道 182

六、调整了固定资产折旧计提范围 183

七、实行有限度的加速折旧 184

八、终止部分企业加速折旧的原试行办法 189

九、取消了更新改造等“基金制”作法 190

第四节 实行制造成本法,改革成本管理制度 190

一、修改了坏帐界定标准和计列方法 191

二、完善了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方法 191

三、取消了大修理基金提取办法 192

四、明确了业务招待费开支标准 192

五、技术开发费实行实报实销 193

六、停按1%提取补充流动资金 195

七、劳动保险费改列管理费用 195

八、奖金分期逐步列入成本费用 195

九、差旅费开支标准企业自定 196

十、统一了“三费”计提基数 197

十一、停工损失的计列变化 197

十二、有限允许负债费用资本化 198

十三、在建工程试运转收入的处理 200

十四、递延资产单独核算 200

十五、修改了待摊费用的时限 201

第五节 规范了销售收入、利润及其分配 201

一、改变了销售收入的确认方法 201

二、建立了销售折让与折扣制度 204

三、调整了销售类会计科目的设置方法 205

四、增列了两项其他销售收入 206

五、修改了利润形成计算公式 206

六、简化了销售费用构成项目 209

七、重组了营业外收支项目 209

八、联营利润统按“先税后分制” 211

九、规范了利润分配 212

十、放宽了亏损弥补期限 214

十一、调整了“本年利润”科目的结转时间和方法 215

十二、建立了盈余公积金概念 216

十三、债券投资收益的会计处理 217

第六节 其他方面的变化 218

一、投资核算上的差异 218

二、负债核算上的差异 219

三、生产经营活动与非生产经营活动的核算合一 221

四、基本建设财务与生产经营财务统一 221

五、改变了会计科目的设置方法 222

六、首次规定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223

第七节 改革了财务报告体系 224

一、资产负债表与资金平衡表的主要区别 224

二、损益表与利润表的主要区别 226

第八节 重建了财务指标评价体系 228

一、指标评价的逻辑关系变化 228

二、财务比率指标的关心重点 229

三、新旧评价指标体系的差异 229

第九节 财务分析变革 233

一、财务分析主体的变化 233

二、财务分析方法的变化 235

第六讲 转换、接轨与实施 237

第一节 扩大的企业理财自主权 237

一、资金筹集权 238

二、资金使用权 239

三、技术进步的财权 239

四、费用自行开支权 240

五、财务政策选择权 241

六、对外投资权 242

七、资产处置权 243

八、利润分配权 243

第二节 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实施 244

一、关于企业财务与会计的目标模式 245

二、改革后的财务避税决策 249

三、销售收入确认标准变化的影响 255

四、举债经营的意义与问题 258

五、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受影响 263

六、固定资产修理灵活安排 265

七、取消“企业留利”和“自有资金”概念 267

八、关于“会计调整” 268

九、职工福利支出的变化 272

十、新旧制度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差异比较 274

十一、关于成本和费用管理 276

十二、关于“会计回归” 281

十三、发展社会会计监督体系 283

第七讲 中外会计准则的比较 286

第一节 新制度体现的国际惯例 286

第二节 中外会计准则的差异 291

一、会计准则模式的比较 291

二、会计目标的比较 294

三、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会计假设)的比较 296

四、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比较 297

五、会计报表的比较 300

第三节 中外会计处理方法的差异 302

一、资产核算的比较 302

二、所者者权益核算的比较 306

三、费用核算的比较 309

四、评价获利能力指标的比较 312

附录 314

附录一 企业财务制度的行业划分 314

附录二 企业会计制度的行业划分 315

附录三 工业企业新旧会计科目对照表 318

附录四 外币业务相关知识名词解释 323

附录五 债券评级的国际公认标准 327

附录六 “通货膨胀会计”简介 330

附录七 《国际会计准则》目录 334

附录八 “现代会计之父”帕乔利及其《簿记论》 339

附录九 会计工作人员的国际性标志 345

后记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