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楹联概览 2
第一节 何谓楹联 2
第二节 楹联的别称 3
一、对句 3
二、对联 4
三、楹联 5
第三节 楹联的特征 6
一、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6
二、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 7
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8
四、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 9
五、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 10
第四节 楹联的形式特点 11
第五节 楹联文体说 12
一、“小道“说 13
二、“附庸”说 13
三、“诗余”说 13
四、“小品”说 13
五、“游戏”说 13
六、“偶文”、“骈体”说 14
七、俗文学说 14
八、变体诗说 14
九、综合文体说 14
第六节 楹联的分类 15
一、从写作上分类 15
二、从内容上分类 17
三、从字数上分类 19
四、从联语出处分类 21
五、从应用范围分类 24
第二章 楹联的起源和发展 36
第一节 历史起源 36
一、唐代:对联的产生时期 36
二、宋、元、明:对联的发展时期 38
三、清代:对联的鼎盛时期 42
四、民国时期以后的对联 43
第二节 哲学探源 44
第三节 语言寻根 46
第四节 对仗之路 47
第三章 楹联的写作要求 52
第一节 对联的基本要素与格律 52
一、字数相等 52
二、词性相当 52
三、结构相称 53
四、节奏相合 53
五、平仄相谐 54
六、文义相关 55
第二节 楹联的六禁忌 55
一、忌同声收尾 55
二、忌同声落脚 56
三、忌孤平 56
四、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57
五、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57
第四章 楹联欣赏 60
第一节 楹联的欣赏价值 60
第二节 楹联的欣赏方法 66
第三节 楹联的断句与标点 68
一、断句 68
二、标点 75
第四节 关于“绝对” 77
第五章 楹联故事荟萃 84
一、妙联一副惊皇上 84
二、巧对对联显才华 84
三、嫦娥原爱绿衣郎 86
四、切瓜分客 87
五、李调元联战群儒 88
六、晓岚讽对石先生 89
七、哑联兴味 90
八、老地主袭改旧楹联 91
九、袁世凯对不住中国人民 92
十、一副对联救了一条命 92
十一、联讽洪承畴 92
十二、文、武妙对 93
十三、蔡锷作对智讨风筝 94
十四、胡耀邦巧改武侯祠对联 95
十五、纪晓岚无中生有对妙联 96
十六、穷秀才妙对夺魁 97
十七、解缙巧对曹尚书 97
十八、秀才讽赃官 99
十九、三联讽慈禧 100
二十、半副对联慑群魔 101
二十一、征联巧讽阎锡山 102
二十二、拍案叫绝一讽联 103
二十三、口大吞天 104
二十四、和尚应考 104
二十五、绝对讽巡按 105
二十六、老笋不如新笋尖 106
二十七、苏轼愧添门联 107
二十八、同名巧对李梦阳 108
二十九、贾知府续联 109
三十、意歌巧对众秀才 110
三十一、黄遵宪巧对讽祖父 111
三十二、林则徐儿时巧对解父难 112
三十三、双喜临门 112
三十四、神童妙解绝对 114
三十五、王羲之写春联 115
三十六、夫妻联对寿星宴 115
三十七、少年才子王禹偁 117
三十八、奇才凌濛初 118
三十九、母女巧对诉衷肠 120
四十、祝枝山妙联生辉 121
四十一、少年王勃 121
四十二、杨大年解联 122
四十三、王安石三联难苏轼 123
四十四、苏东坡妙联对辽使 125
四十五、佛印智对苏小妹 125
四十六、莫欺少年穷 126
四十七、李自成联惊知府 127
四十八、抬不动了 128
四十九、乾隆为商号写春联 129
五十、徐文长无言对知府 129
五十一、树下乘凉遇神童 130
五十二、纪晓岚楹联小故事 132
五十三、张山对“无水烟” 133
五十四、樵夫妙联对乾隆 134
五十五、斯文索贿语双关 135
五十六、独一无二单双对 135
五十七、王三考状元 136
五十八、死秃 138
五十九、踢破磊桥三块石 139
六十、秀才出联试才女 139
六十一、吕蒙正联结姻缘 140
六十二、学生与先生对歪联 141
六十三、秀才因联作督学 142
六十四、御史平冤 144
六十五、秀才出丑 145
六十六、文必正联定姻缘 145
六十七、将军对句娶师姑 147
六十八、惟楚有才 147
六十九、徐渭智难窦太师 149
第六章 楹联—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152
第一节 楹联的价值 152
一、思想价值 152
二、美学价值 152
三、旅游价值 153
四、史料价值 155
五、艺术价值 156
六、教育价值 157
七、传承价值 157
第二节 楹联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158
第三节 楹联对世界的影响 160
后记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