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二十世纪中国近现代法学的形成与发展 3
一、中国传统法学向近代法学的转型 3
(一)中国法学转型的准备 3
(二)中国法学转型的表现 6
(三)中国法学转型的成效、影响与意义 10
二、中国近现代法学的发展 16
(一)法学出版物日益丰富 16
(二)本土著名法学家大量涌现 17
(三)法学研究机构渐次兴起 21
(四)法学教育日趋正规化 23
三、两种法律文化与两种国家命运 29
(一)民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法学 29
(二)民国时期的三民主义法学 33
(三)两种法律文化的对抗 35
四、马克思主义法学支配地位的确立 38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初创——全盘接受苏联法学 38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与曲折——法学新思潮与“左”倾影响 42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法学的悲剧 47
(四)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学演变的思考 49
五、拨乱反正后法学的重建与繁荣 51
(一)法学的重建 51
(二)法学的独立发展 55
(三)法学走向繁荣 57
(四)对拨乱反正后中国法学发展历程的思考 61
六、依法治国与法学创新 63
(一)有关依法治国研讨会的不断召开和论文的大量发表 63
(三)法学新观点的层出不穷 65
(二)著作、译著的大量出版 65
(四)法学教育的飞跃式发展 72
第二编 二十世纪中国近现代法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与主要成就 79
一、法理学的发展 79
(一)法理学的主要成就 79
(二)民国时期法理学的发展 81
(三)新中国前三十年“国家与法的理论”的主要成果 85
(四)改革开放以后法理学的形成、发展与繁荣 87
(一)近代中国宪法学的萌芽 94
(二)旧中国宪法学发展的艰难历程 94
二、宪法学的发展 94
(三)旧中国宪法学发展的成就 97
(四)新中国宪法学的初创与挫折 102
(五)新中国宪法学的复兴与繁荣 103
三、行政法学的发展 110
(一)“沟通中西法制”与中国行政法学的萌芽 110
(二)大陆法系行政法观念的影响与旧中国行政法学的形成 111
(三)新中国行政法学的历史阶段与新中国行政法学的初创和挫折 116
(四)当代中国改革与行政法学的复苏 119
(五)依法行政原则的确立与中国行政法学的发展 123
四、民法学的发展 133
(一)民刑分离、民法近代化的开端 133
(二)民法近代化的完成和民法学者的涌现 137
(三)新中国民法学的初创、中断与崛起 141
(四)民法学的蓬勃发展 147
五、商法学的发展 160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商法学 160
(二)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间的中国商法学 166
(三)1978年之后的中国商法学 168
(一)中国经济法学的诞生 179
六、经济法学的发展 179
(二)中国经济法学的新生 182
(三)中国经济法学的发展 186
(四)加入WTO之后的中国经济法学 191
七、刑法学的发展 195
(一)清末刑法学的转轨 195
(二)民国时期刑法学的发展 198
(三)新中国前三十年刑法学的主要成就 201
(四)改革开放后刑法学的发展 204
(一)诉讼法学的产生及代表性观念 212
八、诉讼法学的发展 212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政权的诉讼理念 216
(三)新中国建国初期的诉讼法学状况 219
(四)诉讼法学的受挫时期 221
(五)诉讼法学的恢复与发展 221
(六)诉讼法学研究的展望 229
九、法律史学的发展 234
(一)中国法制史学的研究成就 234
(二)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的研究成就 241
(三)外国法制史学的研究成就 244
(四)西方法律思想史学的研究成就 249
(五)法律文化史学的研究成就 251
十、国际法学的发展 255
(一)国际公法学的研究成就 255
(二)国际私法学的研究成就 261
(三)国际经济法学的研究成就 267
一、清末预备立宪的论争 277
(一)君主立宪与民主立宪之争 277
第三编 二十世纪中国近现代法学的重大论争 277
(二)清廷内部立宪利弊之争 280
(三)立宪中的部院司法权限之争 282
二、联省自治与省宪的论争 286
(一)联省自治思潮和省宪运动的背景 286
(二)联省自治思想 287
(三)省宪运动 291
三、训政与法治(宪政)的论争 296
(一)“三权分立”原则与“五权宪法”思想之争 296
(二)孙中山先生的“训政”思想与国民党“训政”理论的差异 298
(三)“训政”与“宪政”之争 301
(四)评价:“贤人政治”与“平民政治” 303
四、旧政协与宪法的论争 305
(一)旧政协与宪法之争的背景 305
(二)争论的主要内容 306
(三)争论的特点 312
五、议会政治与新民主主义政治的论争 316
(一)宪政方向之争 316
(二)宪政的理论基础之争 318
(三)关于宪政动力源泉的论争 320
(四)宪政道路:一个方法论的争论 321
(五)两种宪政道路的不同命运 323
六、法的本质的论争 326
(一)论争经过 326
(二)论争的主要内容 327
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论争 335
(一)建国初期至五十年代中期 335
(二)五十年代后期至“文化大革命”期间 336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九十年代初期 337
(四)九十年代初至今 340
八、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的论争 343
(一)论争的概况 343
(二)论争的主要内容 343
(三)评价 348
九、“法治”与“人治”的论争 351
(一)近代中国学者的“法治”观 351
(二)新中国成立后二十年:法治建设的初创与严重挫折 353
(三)“法治”与“人治”的正式交锋 353
(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与目标的确立 355
十、无罪推定原则的论争 360
(一)无罪推定的表述之争 360
(二)无罪推定引申规则之争 362
(三)无罪推定的适用之争 364
(四)无罪推定的入宪前景之争 369
第四编 二十世纪中国法学教育机构与制度、研究机构与社团、刊物论著出版与出版机构,以及中外学术交流 375
一、法学教育机构与制度 375
(一)清末近代法学教育机构及制度 375
(二)民国时期法学教育机构及制度 387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学教育及制度 397
(四)法学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404
二、法学研究机构与社团 412
(一)清末的法学研究及法学会的创立 412
(二)民国时期的法学研究及评价 416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学研究及社团 419
(四)法学研究恢复和法学研究机构及社团复建 425
三、法学刊物、论著的出版及出版机构 431
(一)清末法学刊物的出版 431
(二)民国时期法学著作与法学期刊的出版 434
(三)新中国成立后法学刊物和论著的出版 439
(四)改革开放以来法学报刊、论著的出版及出版机构的复建 440
四、新时期法学领域的对外交流 443
(一)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派出留学生 443
(二)聘请外国专家学者来我国讲学 443
(三)与国外各种教育科研机构和组织合作培养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 444
(四)接受外国留学生来我国学习 444
(五)组织法学代表团出国考察学习 444
附录 二十世纪中国法学发展大事记 447
后记 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