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的形成 1
第一节 乾嘉学术奠定的基础 1
第二节 四大新史料发现的刺激 26
第三节 新史学思潮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31
第四节 西方史学思想和方法的影响 43
第二章 王国维、陈寅恪、陈垣历史考证的重大成就 55
第一节 王国维历史考证的卓越贡献 55
一、甲骨文、金文研究 56
(一)甲骨文、金文的搜集、刊印与研究 57
(二)甲骨文研究成就 59
(三)青铜器铭文研究成就 66
二、汉晋木简研究 71
(一)汉晋木简研究缘起 71
(二)汉晋木简研究成就 73
三、敦煌学和蒙元史研究 80
(一)敦煌学研究 81
(二)蒙元史研究 89
第二节 陈寅恪治“民族文化之史”的出色成果 94
一、论隋唐制度之渊源 95
二、探讨唐代政治史的基本线索 112
三、开拓诗文证史的新领域 122
四、诸多领域的建树和治史的“通识” 130
第三节 陈垣:宗教史与文献学的宝贵建树 142
一、开拓多种宗教史研究领域 142
二、建立科学的文献学及历史辅助学科的努力 146
三、元史研究的创获 155
四、晚年学术的升华 160
第一节 胡适与历史考证 171
第三章 胡适、顾颉刚、傅斯年历史考证的理论和风格 171
一、胡适的治学方法及观点 172
二、历史考证的成就 177
三、禅宗史研究 183
四、小说考证及《水经注》研究 187
第二节 顾颉刚疑古辨伪的主要成果 196
一、古史辨伪观点的形成 196
二、《尚书》研究 206
三、先秦和汉代学术思想研究 214
第三节 傅斯年的史料学观点和古史考证 220
一、史料学观点 220
二、古史考证 226
三、领导史语所的工作 234
一、孟森的明清史研究 239
第四章 新历史考证学在断代史和专史领域的成就 239
第一节 孟森、吕思勉和岑仲勉 239
(一)清之先世和八旗制度考实 240
(二)清初史事人物考辨 242
(三)明代史事考评 247
二、吕思勉的断代史研究 249
(一)贯通研究的眼光 250
(二)先秦和秦汉史考证 253
(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考证 256
三、岑仲勉的隋唐史研究 261
(一)隋唐史研究的成就 261
(二)西北史地及突厥史研究 266
一、钱穆的古史考证 271
第二节 钱穆和汤用彤 271
(一)《刘向歆父子年谱》 272
(二)《先秦诸子系年》 276
(三)钱穆考证学的局限性 281
二、汤用形的宗教史研究 283
(一)佛教史研究 284
(二)魏晋玄学研究 292
第五章 1949年以后中国内地新历史考证学的进展 298
第一节 徐旭生和陈梦家 298
一、徐旭生的古史传说研究 298
(一)《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299
(二)夏文化探索的首倡者 304
(一)甲骨文研究 308
二、陈梦家的古史考证成就 308
(二)《尚书》研究 313
(三)汉简研究 316
第二节 徐中舒、唐长孺和谭其骧 321
一、徐中舒的古史研究 321
(一)“三重证据法”——古史研究的拓展 322
(二)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学研究 326
(三)巴蜀文化研究的开拓者 329
二、唐长孺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334
(一)魏晋南北朝文化研究 335
(二)魏晋南北朝民族研究 339
(三)吐鲁番文书的整理与研究 342
三、谭其骧的历史地理学研究 347
(一)秦汉疆域行政区研究 348
(二)黄河变迁史研究 350
(三)移民史研究 353
(四)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356
第六章 1949年以后中国台湾香港地区新历史考证学的进展 361
第一节 劳榦和严耕望 361
一、劳榦的汉简和汉史研究 361
(一)汉简研究 362
(二)汉史研究 369
二、严耕望与古史考证 372
(一)政治制度史研究 373
(二)历史人文地理研究 378
第二节 饶宗颐和张光直 387
一、饶宗颐与史学考证 387
(一)甲骨学研究 388
(二)敦煌学研究 391
(三)简帛学研究 394
(四)宗教史研究 397
(五)潮汕文化研究 400
二、张光直的考古学文化研究 405
(一)夏商周三代文化研究 406
(二)文明起源的新探索 410
第七章 新历史考证学的方法论思考和展望 416
第一节 新历史考证学的方法论思考 416
一、扩大史料范围,发现新问题 416
二、推进史学科学化的努力 427
三、探求历史的深层认识 444
第二节 新历史考证学与唯物史观的关系及其展望 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