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料选辑 初中第4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谭惟输,陈仲梁主编;张景庭,莫寅生选辑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561701292
  • 页数:380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前言 1

一 向沙漠进军(竺可桢) 1

1.竺可桢铜像矗立浙大校园 1

2.本文是怎样运用拟人手法的? 2

3.怎样通过导读发展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3

4.本文教学的重点在哪里? 5

5.谁造成了沙漠? 6

6.人类活动加剧沙漠的扩展 7

7.改造沙漠,人定胜天 9

8.什么是沙丘?沙丘是怎样移动的? 10

9.沙漠里不是绝对的没有水 13

10.植树造林改造沙漠一般采用哪种种植布局? 15

二 死海不死 17

1.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成为一种“准艺术品”题目 17

2.如何确定本文的教学目的? 18

3.说明文应讲科学性,为什么本文却讲了传说和神话故事? 19

4.利用神话传说来说明事物的得失值得深思 19

5.“上帝造海神话”一解 20

6.补充资料五则 21

7.为什么说死海在变? 24

8.死海是不沉之海 25

三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孙世恺) 26

1.本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26

2.本文是怎样采取总写和分部分写相结合的方法的? 28

3.怎样运用导读法发展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29

4.人民大会堂所表现的时代美 30

5.作者谈本文的构思、语言和人民大会堂命名的由来 34

四 故宫博物院(黄传惕) 38

1.故宫博物院简介 38

2.故宫博物院的奠基人是谁? 39

4.“紫禁城”名称缘由的又一种说法 41

3.故宫博物院有几个名称?这几个名称表现了这个博物院有哪些特征? 41

5.故宫建筑是怎样体现皇帝至高无上的特点的? 43

6.故宫城墙四角的角楼是谁出的样子? 45

7.一个比故宫更富丽堂皇的建筑群——中都城 47

五 井冈翠竹(袁鹰) 50

1.一篇富有特色的抒情散文 50

2.作者写井冈翠竹的目的是什么? 52

3.本文由原题《青山翠竹》改为《井冈翠竹》有什么好处? 53

4.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53

5.“顶真”手法的表达效果 54

6.作者谈《井冈翠竹》 56

7.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58

六 听潮(鲁彦) 60

1.作者生平及其作品简介 60

2.两幅大海巨人形象图 62

3.学会欣赏这“伟大的乐章” 64

4.本文的写作特点 65

5.本文线索:海睡、海醒、海怒 66

6.鲁彦夫人谈《听潮》 67

7.普陀山与潮音洞 69

8.惊听诗中钱塘潮 70

七 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 73

1.教学目的力求明确、集中 73

2.充分利用教材,因文悟道 74

3.从“二十多个”到“三个” 75

4.作者为什么安排三个典型事例? 77

5.记叙·抒情·议论 78

6.本文的修改:简洁、通顺、准确 80

7.本文修改后留下哪些“伤痕”? 83

8.抗美援朝卡片资料 85

八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 88

1.闻一多二三事 88

2.闻一多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 89

3.课文部分语句笺释 90

4.传记、论文、诗歌三位一体 92

5.记叙选取了恰当的角度 93

6.记叙、议论穿插自如 94

7.《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修改艺术 94

九 第二次考试(何为) 98

1.作者介绍 98

2.五十年代对本文的一场争论 99

3.间接描写的妙用 103

4.“通过第二次考试,她已经被录取了!”这句话包含着什么深刻的含义? 104

5.巧妙的倒叙 105

6.伏笔与照应 106

7.烘托 107

8.修改是使文章逐步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简练的重要途径 108

9.何为谈本文创作经过:“文章有时候确是改出来的” 111

青纱帐——甘蔗林(郭小川) 113

1.作者与作品介绍 113

一○ 诗三首 113

2.“青纱帐”与“甘蔗林”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115

3.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116

4.尽情铺陈和反复咏叹的手法 117

5.谈“反衬” 118

6.本诗的姐妹篇:《甘蔗林——青纱帐》 118

1.作者与本文介绍 121

2.艾青的第一首诗 121

黎明的通知(艾青) 121

3.为什么“黎明”要用拟人法来写,并由“黎明”叫诗人来传话? 123

4.“黎明”比喻什么?通知什么? 124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 125

1.作者介绍 125

2.何其芳的代表作品介绍 126

一一 蜘蛛(周建人)………………? 129

1.周建人与《花鸟虫鱼》 129

2.作者思路的“还原” 130

3.本文的语言特色和涉及的科学知识 131

4.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134

5.本文教学上的疑点试答 135

6.蜘蛛的品种和习性 137

7.蜘蛛之最 139

8.八脚猎者——食鸟蜘蛛 140

9.蜘蛛——天才的振动分析专家 141

10.一篇学生作文——《蜘蛛》 142

1.什么是统筹方法? 145

一二 统筹方法(华罗庚) 145

2.运用统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哪几个基本步骤? 146

3.文章为什么要三次运用泡茶的例子? 147

4.三个泡茶例子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148

5.统筹方法具有怎样的性质? 149

6.关于“卑之无甚高论”注释的质疑 150

7.统筹方法在缩短线路、研究对策等方 151

面的运用 151

1.关于石油的简介 155

一三 石油的用途 155

2.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发现和利用了石油 157

3.石油的利用和开采,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 158

4.《梦溪笔谈》中关于石油的记载 160

5.《石油的用途》层次清楚,言简意赅 161

一四 机器人 165

1.科学小品及其创作者 165

2.“机器人”一语的来历 166

3.中国古代机器人 167

4.机器人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 167

5.《机器人》一文的说明方法 170

6.这么多引号是否都有必要? 172

一五 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 174

1.雷峰塔倒坍的前前后后 174

2.“西湖十景”中的雷峰塔与保俶塔 176

3.有认真读一读“白蛇娘娘的故事”的必要 177

4.为什么鲁迅对雷峰塔那样厌恶,老是希望它倒掉? 178

5.作者为什么要写“蟹和尚”的传说? 179

6.本文怎样把神话与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的? 180

7.熔叙述、描写、议论于一炉 182

8.为什么本文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183

9.补注问答 184

一六 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 186

1.闻一多牺牲纪实 186

2.关于我父亲的《最后一次讲演》 189

3.杀害闻一多的凶手究竟是谁? 193

4.闻一多遇害后,毛泽东等同志的唁电、讲话 197

5.李公朴七月十一日晚殉难 197

6.讲演中人称代词的各自含义 199

7.堪称古今独步的讲演名篇 200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 203

1.中、西、东三路大军相继渡江 203

一七 新闻两篇 203

2.522字报道了震动世界巨大事件的始末 206

葛洲坝安然无恙 长江洪峰抵沙市 208

1.万里长江上第一大工程 208

2.确切的数据,使人确信无疑 210

3.新华社在7月20日前后发布的长江洪峰消息的几则标题 212

4.新闻例话 213

一八 多收了三五斗(叶圣陶) 217

1.名家谈叶圣陶 217

2.《多收了三五斗》与甪直 218

3.别具一格的结尾 220

4.“丰收”为什么会“成灾”? 221

5.“气也不透一口”和“有气没力”的鲜明对照 222

6.三次描写阳光的作用 224

7.水乡风俗画给人们的启迪 225

8.不是要想取得“写实主义”的封号 228

1.“北京味”和“山药蛋味” 230

一九 老杨同志(赵树理) 230

2.“模范村”光荣称号的背面是什么? 231

3.杰出的农村干部形象 232

4.真不愧是“群众的活的语言” 235

5.“秋收”和“收秋”有没有区别? 237

6.我的写作材料是“拾”来的 239

7.为什么要摆“文摊”? 240

二○ 变色龙(契诃夫) 243

1.充满生活气息的“瓶子” 243

2.《变色龙》——新型的特殊体裁的短篇小说 245

3.谁主宰着奥楚蔑洛夫的一系列表演? 246

4.媚上和压下——奴才的双面像 249

5.围绕着“大月亮”的“小星星” 251

6.军大衣的妙用 254

7.“加倍的简炼” 255

1.你见到过这样的生活奇迹吗? 256

二一 筑路(奥斯特洛夫斯基) 256

2.他们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260

3.“我”为什么创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62

4.为《世界上的一天》文集写的散文 264

二二 杨修之死(罗贯中) 269

1.杨修之死的原因 269

2.杨修究竟死在何时? 270

(1)中心人物是曹操 271

3.《杨修之死》的主人公是谁? 271

(2)主角是杨修 272

4.“盒”字用得不妥 275

5.颇具匠心的细节设置 276

6.是插叙,不是补叙 280

二三 核舟记(魏学洢) 283

1.作者介绍 283

2.本文的结构安排 283

3.本文抓住什么特征来写的? 285

4.核舟上所刻的人物真实吗? 286

5.王叔远在“核舟”上如何设置人物座次的?魏学洢又是如何缀织成章的? 287

6.核舟的窗可以开合自如吗? 289

7.“黍”字该作何解释? 291

8.“啸呼”为何意? 292

二四 活板(沈括) 294

1.作者介绍 294

2.怎样分析本文的段落层次? 295

3.作者是如何抓住一个“活”字来进行说明的? 296

4.怎样正确理解文中的难句? 296

5.本文怎样进行精讲导读? 298

6.沈括科技说明文精选 301

7.我国印刷技术上的一次突破 302

二五 桃花源记(陶渊明) 305

1.作者和本文简介 305

2.何谓“乌托邦”? 307

3.是幻想,但有深厚的现实基础 307

4.它是否诱人逃避现实? 309

5.本文在艺术上有哪些独创之处? 310

6.是“芳草鲜美”还是“芳华鲜美”? 314

7.“悉如外人”作何解释? 315

8.逗人悬念的结尾 317

二六 小石潭记(柳宗元) 318

1.作者和作品简介 318

2.一篇物我交融的山水游记 319

3.本文是怎样组织安排材料的? 320

4.本文写景有些什么特色? 321

5.第一段前导文字有何作用? 322

6.作者是怎样描绘潭的水声和石底的? 324

7.本文是如何刻划树木和游鱼的? 325

8.作者在写景中寄托了怎样的感情? 326

9.景物描写的观察与分析 327

二七 马说(韩愈) 330

1.韩愈为什么要写《马说》? 330

2.谁是伯乐说法各异,千里马并无专指 331

3.对“鸣之”的异意之择取 332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不是选择句式 333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是选择句式 334

6.千里马不真实,《马说》有消极影响 335

7.伯乐识马故事二则 336

二八 卖柑者言(刘基) 338

1.朱元璋的重臣——刘基 338

2.刘基“性刚嫉恶”,却又宽厚平允 338

3.疑难词句解释 339

4.“岂其愤世嫉邪者耶”质疑 343

5.孙膑、吴起、伊尹、皋陶和东方朔 345

6.巧取譬喻、巧置文眼和巧设问答 346

二九 黄生借书说(袁枚) 350

1.袁枚其人 350

2.贫而好读书的黄生 352

3.“非夫人之物”的“夫人”指借物的人 353

4.“摩玩”宜解释为“研究探讨” 353

5.“通籍”一词有三解 354

6.“少时之岁月为可惜”的“惜”是珍惜 355

7.“授以书而告之曰”,这个“曰”字管到哪里? 356

8.“知幸与不幸”才是课文的中心论点 359

三○ 诗词八首 361

1.曹操不是三国时期人 361

2.曹操观沧海不在七月 361

3.曹操《观沧海》对大海的认识超过了历代帝王 362

4.《石壕吏》诗所描写的战争 365

5.《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久传不衰? 367

6.《钱塘湖春行》的艺术特点 370

7.《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艺术手法 371

8.《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物与情 373

9.关于词句的争议 377

(1)《石壕吏》中“老妇出门看”应为“老妇出看门” 377

(2)《石壕吏》中“有孙母未去”新解 378

(3)《西江月》中“别枝”并非一般树枝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