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际关系概述 1
第一节 国际关系的内涵与外延 1
第一编 国际关系基础与国际规则 1
二、国际关系的外延 2
一、国际关系的内涵 2
一、早期国际关系 3
第二节 国际关系的演变与发展 3
二、现代国际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7
二、当代国际关系的主流与外交 16
一、国际关系的两种基本形态与外交的转化作用 16
第三节 国际关系与外交新趋势 16
三、国际秩序与中国外交 17
二、国家 18
一、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 18
第二章 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者——国家 18
第一节 国家与国家主权 18
三、国家主权 20
一、国家利益的含义 21
第二节 国家利益 21
三、国家利益的判断 22
二、国家利益的内容 22
四、国家利益的发展 23
一、国家权力的含义 24
第三节 国家权力 24
二、国家权力的分类 25
一、国际关系研究的方向 28
第一节 国际关系研究的方向与对象 28
第三章 国际关系理论 28
二、研究对象 29
二、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 38
一、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 38
第二节 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与分类 38
一、权力论与国家利益论 41
第三节 国际关系理论评析 41
二、决策理论 43
三、系统理论与国际体系理论 44
四、国际体系的结构与模式 45
二、列宁关于国际关系的理论 47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际关系的理论 47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 47
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 49
一、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 53
第一节 国际法概论 53
第四章 国际法与国际准则 53
二、国际法的性质 54
三、国际法的作用与原则 55
二、国际准则的基本特点 56
一、国际关系准则的概念 56
第二节 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56
三、国际关系准则的基本内容 57
外交工作新局面的理论基础——邓小平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论述 59
专家论坛 59
国际关系领域的若干研究动态及问题 63
论“人权高于主权”的本质 68
展望新世纪 72
展望新世纪的大国关系 75
第一节 国际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79
第一章 国际组织概论 79
第二编 国际组织、外交、对外政策与全球化时代下的国际事务所 79
二、现代国际组织的形成时期 80
一、国际组织的萌芽时期是多边国际会议的出现 80
三、国际组织的成熟发展时期 81
一、国际组织的分类 82
第二节 国际组织的分类、特征与作用 82
三、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83
二、国际组织的特征 83
二、日益崛起的非政府间组织 85
一、政府间国际组织 85
第三节 政府间国际组织与日益崛起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85
一、外交的内涵 88
第一节 外交的概念 88
第二章 外交概论 88
二、外交的外延 90
一、按手段形成的不同分类 91
第二节 外交的分类 91
二、按方式形成的不同分类 93
三、非政府外交 95
一、外交惯例概述 97
第三节 外交惯例 97
二、外交承认 98
三、外交关系的建立 99
四、外交特权与豁免 100
一、外交政策的含义 101
第一节 外交政策概述 101
第三章 外交政策与外交决策 101
二、外交政策的目标 102
三、外交政策的分类 103
二、外交决策的类型 104
一、外交决策的含义 104
第二节 外交决策 104
三、外交决策的要素 105
一、外交决策的模式 108
第三节 外交决策的模式与过程 108
二、外交决策的过程 111
二、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114
一、安全问题 114
第四章 全球挑战与全球治理 114
第一节 冷战后的国际安全 114
三、恐怖主义与武器扩散问题 115
四、地区冲突与国内冲突 118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119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119
五、寻求国际安全的努力 119
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20
三、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122
四、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23
一、全球问题 125
第三节 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 125
二、全球问题的治理 129
国家利益概念的变化及其对国家安全和外交决策的影响 132
专家论坛 132
发挥政党外交优势,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纪念中联部成立50周年 139
一、开放与对外开放的含义 145
第一节 对外开放概论 145
第三编 全球化时代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对外战略 145
第一章 全球化时代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 145
二、对外开放与现代化 146
三、开放与封闭 147
四、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49
一、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世界 151
第二节 开放的世界与开放的中国 151
二、中国的开放历程 157
二、新中国对外政策的演变 161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环境 161
第三节 新中国对外开放 161
三、领导人外交思想 166
四、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76
一、世界经济形成与发展的阶段 180
第一节 当代世界经济现状与发展趋势 180
第二章 国际环境与发展趋势 180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81
三、当代世界经济 185
四、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187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90
第二节 当代世界政治现状与发展趋势 190
二、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194
三、当代世界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197
一、中国周边国际环境的总体审视 206
第一节 中国周边国际环境与周边政策 206
第三章 中国周边国际环境 206
二、中国的周边政策 208
一、东北亚格局中的朝鲜半岛 210
第二节 冷战后朝鲜半岛局势及东北亚新格局 210
二、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趋向 211
三、后冷战时期东北亚格局及其走向 212
一、东南亚国家与东盟 213
第三节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及东盟的关系 213
二、冷战后东南亚的局势 214
三、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216
二、中国与印度的关系 217
一、南亚概况 217
第四节 冷战后南亚的政治、经济与安全形势 217
三、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 218
四、中国与孟加拉国的关系 219
五、中国与斯里兰卡的关系 220
六、冷战后南亚的安全形势 221
一、中亚概况 223
第五节 中国与中亚五国 223
二、当前影响中亚稳定的因素 224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 225
一、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 227
第一节 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27
第四章 21世纪中国对外战略 227
二、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229
三、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34
一、正确处理中国同美日欧俄大国关系 237
第二节 发展同大国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237
二、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 244
三、发挥中国的大国作用 246
一、大力加强经济外交 247
第三节 加强经济文化外交,推进国际交流 247
二、积极推进文化外交 248
三、推行多边外交政策 249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其实践 251
专家论坛 251
世界多样性和我国国际战略的选择——并论江泽民关于世界多样性的理论 257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国际战略初探 261
21世纪初中国的对外战略的目标与重点 269
南亚形势中的几个战略性问题 272
当前中亚形势浅析 277
东亚的“安全两难”与出路 280
入世与政府管理职能的战略转变 283
一、《大西洋宪章》 289
第一节 建立联合国的最初设想和具体筹划 289
第四编 联合国 289
第一章 联合国的创立与概况 289
四、旧金山制宪会议 290
三、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与雅尔塔会议 290
二、“四国宣言”与德黑兰会议 290
五、《联合国宪章》 291
一、联合国的宗旨 305
第二节 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305
二、联合国的原则 306
二、接纳新会员国的条件与程序 308
一、联合国会员国的分类 308
第三节 联合国的会员国 308
三、会员国资格的丧失 309
四、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的恢复 310
一、大会 311
第四节 联合国的组织机构与职能 311
二、安全理事会 313
三、经济与社会理事会 314
五、国际法院 316
四、托管理事会 316
六、秘书处 318
七、联合国组织机构详图 320
八、联合国成员国表 321
二、伊拉克问题 324
一、第二十一届特别联大 324
第五节 联合国部分重要议题 324
三、中东问题 325
四、第三次联合国探索及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会议 326
五、联合国财政和预算问题 328
六、安理会改革问题 329
七、维持和平行动问题 330
八、塞浦路斯问题 332
十、西撒哈拉问题 333
九、阿富汗问题 333
十二、刚果(金)问题 334
十一、利比亚问题 334
十四、安哥拉问题 335
十三、塞拉利昂问题 335
十七、东帝汶问题 336
十六、前苏联地区热点问题 336
十五、埃厄冲突问题 336
十八、科索沃问题 337
一、联合国经社理事会职司委员会 338
第六节 联合国部分机构 338
三、联合国国际麻醉品管制署 345
二、联合国大会政治和安全委员会 345
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346
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347
六、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348
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350
八、联合国人口基金 351
九、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 352
十、世界粮食计划署 353
十一、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 354
十二、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 355
十三、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 356
十四、联合国和平与裁军亚洲与太平洋区域中心 358
十六、联合国裁军事务部 359
十五、联合国裁军审议委员会 359
一、国际劳工组织 360
第七节 与联合国建立关系的政府间机构 360
十七、联合国裁军事务咨询委员会 360
二、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362
三、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364
四、世界卫生组织 365
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367
六、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 368
七、国际民用航空组织 369
八、万国邮政联盟 371
九、国际电信联盟 372
十、世界气象组织 374
十一、国际海事组织 376
十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378
十三、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 379
十四、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380
十五、国际原子能机构 381
十六、世界贸易组织 383
十七、国际金融公司 384
十九、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385
十八、国际开发协会 385
二、大会和安理会在和平解决争端中的作用 388
一、概论 388
第二章 联合国的作用及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 388
第一节 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 388
一、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393
第二节 联合国的其他作用 393
二、联合国与非殖民化 394
二、维护正义,反对霸权,促进和平 395
一、概述 395
第三节 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与作用 395
三、中国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97
二、经费匮乏和机构臃肿 398
一、概述 398
第三章 联合国的改革及其前景 398
第一节 联合国存在的问题 398
三、安理会的构成和职权方面存在的问题 399
二、联合国的改革历程 401
一、两种不同的改革观 401
第二节 联合国的改革 401
附录一 联合国50年大事记 403
附录二 历届特别联大 406
附录三 历届紧急特别联大 407
附录四 联合国历任秘书长 408
附录五 历届联大主席 409
附录六 联合国国际日、周、年 411
冷战后联合国改革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413
专家论坛 413
社会发展与联合国体系 419
论核不扩散体制 423
第一节 国际组织的概念及特点 431
第一章 国际组织与国际会议的形成与发展 431
第五编 重大国际组织与国际会议概览 431
一、国际组织的思想渊源 432
第二节 国际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432
二、从民间团体到国际会议 433
四、从国际行政联盟到国际联盟以及联合国的成立 434
三、“欧洲协作”的影响 434
五、现代国际组织的类型 435
六、现代国际组织的发展趋势 436
二、国际会议的主要特点 437
一、国际会议的概念及分类 437
第三节 国际会议的概念及特点 437
一、国际会议的形成 438
第四节 国际会议的形成与发展 438
二、国际会议的现状 440
一、国际会议的准备 441
第五节 国际会议的组织及程序 441
二、国际会议的规则及议程 443
三、国际会议举行的程序 444
一、1949年以前 445
第六节 我国与国际会议 445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 446
一、联合国协会世界联合会 448
第一节 全球性国际政治组织 448
第二章 重大国际政治组织 448
二、国际行动理事会 449
三、阿拉伯议会联盟 450
四、不结盟运动 451
五、各国议会联盟 452
六、社会党国际 453
八、伊斯兰会议组织 455
七、自由党国际 455
一、阿拉伯国家联盟 458
第二节 区域性国际政治组织 458
二、东南亚国家联盟 460
三、东盟地区论坛 461
四、南太平洋论坛 463
五、太平洋共同体 465
六、拉丁美洲议会 466
七、加勒比国家联盟 467
八、澳新美理事会 468
九、东亚—拉美论坛 469
十、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 470
十一、非洲统一组织 471
十二、中部非洲安全问题常设协商委员会 473
十三、独立国家联合体 474
十四、英联邦 475
十五、欧洲安全和合作组织 476
十六、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79
十七、欧洲联盟 483
十八、欧洲委员会 497
十九、西欧联盟 498
二十、美洲国家组织 501
二十一、里约集团 502
一、洛美协定 503
第一节 世界性国际经济组织 503
第三章 重大国际经济组织 503
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505
三、经合组织核能机构 506
四、国际能源机构 507
五、世界经济论坛 509
六、七十七国集团 510
八、十五国集团 511
七、二十四国集团 511
第二节 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 512
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512
二、石油输出国组织 515
三、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 516
四、亚洲开发银行 517
五、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 518
六、太平洋盆地经济理事会 520
七、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 521
八、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522
九、非洲开发银行 523
十、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524
十一、西非经济货币联盟 525
十二、中部非洲国家经济与货币共同体 527
十三、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 528
十四、政府间发展组织 529
十五、东非共同体 530
十六、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 531
十七、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 532
十八、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534
十九、中欧自由贸易协定 536
二十、中欧倡议国组织 537
二十一、美洲开发银行 538
二十二、拉丁美洲经济体系 539
二十三、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 540
二十四、南方共同市场 541
二十五、安第斯共同体 542
一、裁军谈判会议 544
第一节 世界性国际会议 544
第四章 重大国际会议介绍 544
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 545
三、经修订后的《地雷议定书》缔约国大会 546
四、法非首脑会议 547
六、亚欧会议 548
五、《维也纳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五次会议和《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大会第十一次会议部长级会议 548
七、八国首脑会议 551
八、国际刑事法院预备委员会 552
九、二十国集团创始会议 553
十一、世界科学大会 554
十、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 554
十二、第十四届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世界大会 555
十四、国际防盲协会第六届全体大会 556
十三、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大会 556
十六、’99《财富》全球论坛 557
十五、国际标准化组织第二十二届大会 557
十九、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559
十八、不结盟国家会议 559
十七、联合国会议 559
二十一、国际经济合作会议 560
二十、世界粮食会议 560
二十三、新德里磋商 561
二十二、坎昆会议 561
二十六、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 562
二十五、七十七国集团部长级会议 562
二十四、北京南南会议 562
二十八、发展中国家原料会议 563
二十七、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问题会议 563
三十、维也纳中欧裁军谈判会议 564
二十九、西方七国经济最高级会议 564
三十一、斯德哥尔摩欧洲裁军会议 565
三十二、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 566
三十三、欧洲常规裁军谈判会议 567
三十六、联合国裁军特别会议 568
三十五、世界反对种族隔离行动大会 568
三十四、禁止化学武器巴黎国际大会 568
三十八、联合国海洋法会议 569
三十七、北京世界裁军运动区域讨论会 569
四十一、联合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会议 570
四十、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570
三十九、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 570
四十三、世界人口会议 571
四十二、国际教育会议 571
四十五、世界能源会议 572
四十四、世界林业大会 572
四十七、联合国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国际会议 573
四十六、联合国反对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会议 573
五十、联合国海底管理局和国际海洋法法庭筹备委员会 574
四十九、争取纳米比亚即时独立国际会议 574
四十八、制裁种族主义南非世界大会 574
五十一、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 576
五十三、巴黎禁止化武国际会议 577
五十二、“九十年代的中国与世界”会议 577
五十四、世界全民教育——满足基本学习需要会议 578
二、法语国家首脑会议 579
一、《东南欧稳定公约》首脑会议 579
第二节 区域性国际会议 579
三、伊比利亚美洲国家首脑会议 580
五、东南亚国家联盟外长会议 581
四、亚洲议员人口和发展会议 581
八、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 582
七、南亚七国首脑会议 582
六、北京亚洲地区缉毒研讨会 582
十、伊斯兰国家外长会议 583
九、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 583
十三、巴尔干国家外长会议 584
十二、巴多利特非洲首脑会议 584
十一、非洲国家首脑会议 584
十四、非洲前线国家首脑会议 585
十六、非洲独立国家会议 586
十五、全非人民大会 586
十八、欧洲经济共同体首脑会议 587
十七、非洲—阿拉伯最高级会议 587
二十、非洲—阿拉伯首脑会议 588
十九、中美洲五国首脑会议 588
二十二、法语国家首脑会议 589
二十一、非洲葡语五国首脑会议 589
二十三、政治解决西南部非洲问题的会谈 590
二十五、欧洲建立信任与安全措施谈判 591
二十四、南部非洲难民、回返者和流离失所者境况国际会议 591
一、亚太经济的发展 595
第一节 亚太经济的发展及其在世界中的地位 595
第六编 亚太经合组织、东盟与中国 595
第一章 21世纪亚太经济展望 595
二、亚太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596
一、关于东亚区域合作的不同构想 597
第二节 亚太经济合作 597
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与发展历程 599
三、亚太经济合作的特点 600
二、吸收新成员 602
一、APEC的成员状况 602
第二章 亚太经合组织与世界 602
第一节 APEC的成员及组织 602
三、APEC的组织机构 603
一、贸易、投资自由化 606
第二节 APEC的自由化与今后的发展 606
二、加强经济技术合作 607
三、逐渐向机制化过渡 608
一、中国经济与亚太经济 609
第三节 亚太经济合作与中国 609
二、中国加入APEC的过程 610
三、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的对策 611
一、东盟的成立 614
第一节 东盟的发展历程 614
第三章 东盟与中国 614
二、东盟的宗旨与作用 615
三、东盟面临的挑战 617
一、东盟的经济合作 619
第二节 东盟的经济合作及其一体化 619
二、AFTA的作用与影响 620
三、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 621
一、东盟与中国关系的发展历程 623
第三节 东盟与中国的关系 623
二、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 624
三、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问题与障碍 625
世纪之交的亚太安全形势和中国对日政策 626
专家论坛 626
试论东盟对建立亚太安全体制的影响 630
东盟地区论坛的创建、发展及前景 635
冷战后东盟的亚太战略 639
一、苏联的建立与发展 645
第一节 苏联的发展与解体 645
第七编 中俄关系与上海合作组织 645
第一章 中国与俄罗斯 645
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解体 646
三、苏联解体的原因 647
一、俄罗斯的动荡 651
第二节 俄罗斯的动荡与复兴 651
二、俄罗斯的复兴 653
三、俄罗斯的对外政策 654
一、中苏关系的演变 657
第三节 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 657
二、中俄关系的发展 659
三、中俄关系前瞻 661
一、独联体的建立 665
第一节 独联体的建立及其各国概况 665
第二章 独立国家联合体与上海合作组织 665
二、独联体概况 666
三、独联体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667
一、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概述 669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 669
二、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关系 670
三、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关系 671
四、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关系 672
五、中国与塔吉克斯坦的关系 673
六、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的关系 674
第三节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与基本目标 675
附录一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676
附录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宣言》 678
附录三 2000年《杜尚别声明》全文 680
附录四 《哈、中、吉、俄、塔、乌六国元首联合声明》 682
附录五 1998—2000年独联体活动大事记 683
附录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685
附录六 俄罗斯联邦简介 685
附录八 中俄元首莫斯科联合声明 689
“上海五国”——冷战后新型的国际合作机制 691
专家论坛 691
“上海五国”将对世界和平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694
推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中国的一着好棋 695
论中俄亚太战略及异同 696
独联体一体化的新举措 701
从普京访问韩越看俄罗斯亚太外交 703
印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缘由及影响 706
俄罗斯外交新构想 709
一、战后欧洲联合的经济与政治原因 711
第一节 欧洲一体化的背景与进程 711
第八编 欧盟及中国与欧洲的关系 711
第一章 欧洲一体化进程及其发展 711
二、欧共体的成立 713
三、欧共体的组织机构及其扩大 714
一、经济一体化 715
第二节 欧洲一体化的内容 715
二、欧洲科技合作 717
三、政治一体化与防务合作 718
一、欧洲联盟的现状 721
第三节 欧洲联合的前景 721
二、欧洲联合的未来 722
三、欧洲一体化所面临的困难 724
一、西欧与美国的关系 726
第一节 欧盟与美国、日本间的外交政策和关系 726
第二章 欧盟对外政策与外交关系 726
二、西欧与日本关系 730
三、冷战后欧美日的关系 732
一、西欧与俄罗斯的关系 733
第二节 欧盟与俄罗斯、东欧国家关系 733
二、东欧国家与欧洲一体化 735
一、西欧与第三世界关系的演变 737
第三节 欧盟与第三世界关系 737
二、欧盟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739
一、中国与西欧对立,与东欧亲近阶段(建国初到20世纪60年代) 741
第一节 中欧关系回顾 741
第三章 中国与欧洲的关系 741
二、与西欧关系普遍改善,同东欧国家关系冷淡(20世纪70~80年代) 742
三、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中欧关系在曲折中发展 743
二、欧盟与中国的经贸、科技、文教合作进一步发展 744
一、政治和外交领域的接触和磋商得到加强 744
第二节 冷战后欧中关系的发展 744
四、欧中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与未来走向 745
三、军事交流趋于正常,并取得新的进展 745
一、中德关系 747
第三节 中国与欧盟主要大国的关系 747
二、中英关系 748
三、中法关系 749
欧洲联盟的政策领域分类与政策性质 751
专家论坛 751
西欧政治合作的演进及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确立 759
欧洲安全问题与俄罗斯的战略抉择 763
第九编 中国与美国、日本的关系 769
第一章 美国的外交战略与中美关系 769
第一节 美国概况 769
一、美国地理、人口和历史 769
二、美国是“世界性国家” 770
三、美国的经济发展 770
四、美国是世界第一军事大国 772
五、美国的科技水平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 772
六、美国的政治体制 772
第二节 美国的全球战略 773
一、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战后初期~20世纪60年代末) 773
二、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尼克松政府上台~20世纪70年代末) 774
三、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 776
第三节 中国与美国外交关系演变 782
二、转向正常的解冻期(1969~1979年) 783
一、隔绝的对立时期(1949~1969年) 783
三、曲折的发展时期(1979~1989年) 784
四、面向未来的改善期(90年代初至今) 785
五、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与前瞻 786
第一节 谋求政治大国的日本 791
一、战后日本政治的发展 791
第二章 日本的对外战略与中日关系 791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794
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向美国一边倒 798
二、20世纪70年代,推行多边自主外交 798
第二节 日本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外交战略 798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 799
第三节 中国与日本外交关系 803
一、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 804
二、面向新世纪的中日关系 807
三、中日关系前景 808
四、发展中日关系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809
五、发展未来中日友好关系应该做到的方面 811
附录一 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面向21世纪的同盟 812
附录二 日美防务合作指导方针 815
专家论坛 821
意识形态与21世纪初期美国对华政策 821
新日美安保体制评析 826
美国国内政治与NMD部署计划 831
冷战后的中日关系与台湾问题 835
第十编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841
第一章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841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与发展 842
一、第三世界概念的提出及其形成与发展 842
二、发展中国家的概况及基本特征 844
三、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845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846
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成就 846
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 850
三、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 851
四、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制度 852
五、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思潮 853
六、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运动 854
一、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政策 855
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 855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关系 855
三、南南合作 860
第一节 中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 863
一、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863
第二章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863
二、同第三世界国家合作的一贯立场 864
第二节 支持民族解放和反对霸权主义的正义事业 864
第三节 经济援助与合作 865
一、经济援助 865
二、经济合作 866
第四节 发展与亚非拉国家关系 866
一、进一步发展中非友好关系 867
二、进一步发展中拉友好关系 868
专家论坛 870
第三世界与21世纪国际新秩序 870
对众多不同国家的一个相同政策——浅析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 876
分卷总附录 885
附录一 新中国外交大事记 885
附录二 1999年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主要双边条约一览表 890
附录三 1998年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主要双边条约补遗 920
附录四 1995~1998年中国同外国所签现已生效的双边条约一览表 921
附录五 1999年中国参加的多边公约一览表 922
附录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名称、驻地和1999年常驻代表一览表 923
附录七 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一览表 923
附录八 各国核力量一览表 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