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引言 1
第一章 户县农民画的起源 5
第一节 户县这个地方 6
第二节 历史背景及“第一种模式” 10
第四节 北京的轰动及八大城市巡展 1 13
第三节 西安美专的教改与“户县美专” 15
第四节 户县美术工作者协会 22
第五节 艺术实践与艺术特征 25
第六节 董正谊与宋厚成 29
第二章 “为政治服务”,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43
第一节 扎根基层,站住脚跟 44
第二节 办“三史”展览,组织作者队伍 49
第三节 普及与提高,专业与业余 53
第四节 与时代合拍,增强生命力 60
第五节 关于辅导 67
第六节 艺术实践与艺术特征 73
第七节 刘知贵与柳绪绪 79
第三章 “为阶级斗争服务”——“文化大革命”的辉煌 95
第一节 “红画兵” 98
第二节 “农业学大寨”——新的复苏 102
第二节 “双结合”及有关训练班 107
第五节 王曼恬与户县农民画 138
第六节 农民业余美术作者代表会议 145
第七节 中央关院、西安美院、西北师院在户县开门办学 151
第八节 艺术实践与艺术特征 159
第九节 刘志德和李凤兰 167
第四章 困境的反思——趋于成熟 185
第一节 压力纷至,危机四伏 188
第二节 “发展史展览”,从困境中挣脱 193
第三节 艺术上的徘徊低迷 198
第四节 金山的启示,抓住契机 203
第五节 举办民间剪纸和老太太训练班 210
第六节 阎玉珍和刘金花 219
第七节 新时期的成就 231
第八节 新一轮困惑——停滞不前 238
第九节 雒志俭和王景龙 243
第五章 农民画的艺术语言及本体定位 257
第一节 艺术界定 258
第二节 与民间美术的关系 264
第三节 与中国画的关系 271
第四节 与西画及其他画种的关系 279
第五节 与隋唐五代绘画的比较 283
第六节 形式风格个性 288
第七节 剪纸的地位 299
第八节 农民气质是农民画的灵魂 303
第九节 关于逸 308
第十节 自成画种与否 312
第十一节 在中国美术总格局的位置 318
第十二节 新时期农民画的辅导 324
第十二节 和亚玲与胡瑞侠 331
第六章 农民画的文化哲学、社会学意义及其前途断想 343
第一节 农民画的思维形式 344
第二节 农民画的美学内涵 350
第三节 农民画与现代中国人的审美意识 363
第四节 时代性和现代性 369
第五节 社会需要农民画,农民画需要社会 375
第六节 农民画的局限性 379
第七节 审美变异与前途断想 384
第八节 潘晓玲与曹全堂 395
第七章 户县农民画的群体 411
第一节 组织辅导者小传及代表作赏析 411
1、丁济棠 412
2、刘群汉 416
3、户县农民画组织辅导人员表 424
4、参与户县农民画辅导的专家、学者表 425
第二节 知名作者小传及代表作赏析 427
第八章 户县农民画的外事活动 501
第一节 早期的外事活动 503
第二节 新时期的外事活动 507
附录:《户县农民画春秋》编后记 515
后记 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