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1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3
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11
四、介绍几本古汉语书 12
语法篇 15
1.狐假虎威 17
文选 17
第一课 17
2.两小儿辩日 18
3.齐人有一妻一妾 19
4.涓蜀梁 21
5.不龟手之药 22
1.1实词分类表 25
1.语法概说表解 25
通论 25
1.2虚词分类表 27
1.3词类活用表 33
1.4句法总表 37
1.5特殊语序表 47
练习 49
1.荆人涉澭 51
文选 51
第二课 51
2.山木与雁 52
3.壬登为中牟令 53
4.鹓?与鸱 55
5.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56
6.鲁少儒 57
7.薛谭学讴 58
8.田成子游于海 59
9.王安丰妇常卿安丰 60
10.鲁丹去中山 61
2.1事物名词活用如一般性动词 62
2.名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叹词用如一般性动词 62
通论 62
2.4关于用如动词的名词的含义 63
2.3定名结构用如一般性动词结构 63
2.2方位名词活用如一般性动词 63
2.5.2〔副词作状语+名词〕 65
2.5.1〔名词+宾语〕 65
2.5关于名词用如动词的鉴别 65
2.5.5〔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66
2.5.4〔名词+补语〕 66
2.5.3〔能愿动词+名词〕 66
2.5.7〔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用如动词〕 67
2.5.6〔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用如动词〕 67
2.5.9〔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如动词〕 68
2.5.8〔所+名词〕 68
2.6形容词用如一般性动词 69
2.5.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用如动词〕 69
2.8代词、副词、叹词用如一般性动词 70
2.7数词用如一般性动词 70
练习 71
1.闻斯行诸 74
文选 74
第三课 74
2.弥子瑕有宠于卫君 75
3.刻削之道 76
4.赵简主相阳虎 77
6.巧言、令色、足恭 78
5.丑妇效颦 78
8.宋人疑盗 79
7.诸侯之宝三 79
9.桓公杀公子纠 80
10.过江诸人 81
3.1.1使令式兼语式和使动用法 82
3.1动词、形容词、名词、数词用如使动 82
通论 82
3.使动、意动和为动 82
3.1.2动词用如使动 83
3.1.3形容词用如使动 86
3.1.4名词用如使动 87
3.1.5数词用如使动 88
3.2.2形容词用如意动 89
3.2.1关于意动用法 89
3.1.6关于“使动”词的翻译 89
3.2形容词、名词用如意动 89
3.2.3名词用如意动 90
3.2.4关于使动和意动的辨析 91
3.3.2“替助”式为动 92
3.3.1什么是为动 92
3.3动词、名词、形容词用如为动 92
3.3.4关于为动的鉴别 93
3.3.3“因、为”式为动 93
练习 94
1.陈涉亡秦 97
文选 97
第四课 97
2.攘鸡 98
3.枭逢鸠 99
4.薛公劝威王立夫人 100
5.纪昌学射 101
6.孔子见盗跖 102
7.毛遂自荐 105
4.1.1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107
4.1名词用作状语 107
通论 107
4.名词、动词和数词用作状语 107
4.1.2关于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含义 110
4.1.4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111
4.1.3关于普通名词用作状语和普通名词用作主语的辨析 111
4.1.5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112
4.2.1动词用作状语 114
4.2动词用作状语 114
4.1.6定名结构作状语 114
4.2.2动宾结构作状语 115
4.2.4关于动词用作动词谓语的状语与连动式谓语、动词联合式谓语的辨析 116
4.2.3状动结构作状语 116
练习 118
4.3数词用作状语 118
1.师旷鼓琴 121
文选 121
第五课 121
2.吾闻夔一足,信乎 122
3.田忌驰逐重射 123
4.高祖斩丁公 124
5.齐桓公见小臣稷 125
6.李陵深践戎马之地 126
7.毛遂定从 127
5.1.1基数的特殊表示法 130
5.1数的特殊表示法 130
通论 130
5.数和量的特殊表示法 130
5.1.2序数的特殊表示法 133
5.1.3概数的特殊表示法 135
5.1.4虚数的特殊表示法 136
5.1.5分数的特殊表示法 138
5.2关于量的概念 139
5.1.6倍数的特殊表示法 139
5.3.2名词+数词 141
5.3.1数词+名词 141
5.3物量的特殊表示法 141
5.3.4数词+者 142
5.3.3物量词+动词 142
5.4动量的特殊表示法 143
练习 144
1.滕犹可以为善国 146
文选 146
第六课 146
2.桃花源记 147
3.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 150
4.不鼓不成列 152
5.宋公与楚人期 154
6.当今圣王之起,又将谁须 155
7.礼运(节选) 157
6.1.1人称代词指称法表 159
6.1代词的指称法 159
通论 159
6.文言虚词称说表解 159
6.1.2指示代词指称法表 161
6.1.3疑问代词指称法表 162
6.2.1程度副词称说表解 164
6.2副词的称说法 164
6.2.2范围副词称说表解 167
6.2.3时间副词称说表解 170
6.2.4表数副词称说表解 175
6.2.5否定副词称说表解 177
6.2.6语气副词称说表解 179
6.2.7情态副词称说表解 181
6.3.1时间介词称说表解 184
6.3介词称说表解 184
6.3.2处所介词称说表解 185
6.3.3原因目的介词称说表解 187
6.3.4方式介词称说表解 188
6.3.5人事介词称说表解 189
6.4.2进层连词称说表解 190
6.4.1并列连词称说表解 190
6.4连词称说表解 190
6.4.3选择连词称说表解 192
6.4.4顺承连词称说表解 193
6.4.5转折连词称说表解 194
6.4.6让步连词称说表解 196
6.4.7假设连词称说表解 197
6.4.8因果连词称说表解 199
6.4.9主从连词称说表解 200
6.5.1语气助词称说表解 201
6.5助词称说表解 201
6.5.2结构助词称说表解 204
6.5.3音节助词称说表解 206
6.6叹词称说表解 207
练习 211
1.奕秋 214
文选 214
第七课 214
2.画蛇添足 215
3.晏子不喝罚酒 216
4.樊迟请学稼 218
5.田光荐荆轲 219
6.侯生不轻然诺 221
7.张玄、王建武相识 222
8.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223
9.天下未安未治 224
10.直臣和背臣 226
11.阳货欲见孔子 227
12.苛政猛于虎 228
7.1人称代词单复数表示法 229
7.用法特殊的虚词 229
通论 229
7.2第三人称代词“之”、“其”的本用与活用 231
7.3远指、近指同形代词“尔”、“若”、“乃” 232
7.4.2称美德、少德法 234
7.4.1称人字、己名法 234
7.4礼貌式称代 234
7.4.3称职务、身分法 236
7.4.4称近地、侍从法 237
7.4.5礼貌式称代的词性 238
7.5.1肯定性无定代词“或”、“有” 239
7.5无定代词 239
7.5.2否定性无定代词“莫”、“无”、“毋”、“靡” 240
7.6谦敬副词 241
7.7指代性副词 242
7.8仅独副词 244
7.9句首语气助词 245
7.10音节助词 248
7.11兼词 249
7.12.1异义句末语气词的连用 251
7.12虚词的连用 251
7.12.2同义句末语气词的连用 252
7.12.3同义代词的连用 253
7.12.4同义副词的连用 254
7.12.5虚词连用与复音虚词的异同 257
7.13词头、词尾 257
练习 260
1.列子学射 264
文选 264
第八课 264
3.武王不欺 265
2.赵简子放生 265
5.子罕不受玉 267
4.卜妻买鳖 267
6.君之国中饱 268
8.失君则不然 269
7.景公囚阳虎 269
8.1虚词的一形多类现象 272
8.用法复杂的虚词 272
通论 272
8.2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274
8.3.1代词的一词多形现象 277
8.3虚词的一词多形现象 277
8.3.2副词的一词多形现象 279
8.3.3介词的一词多形现象 284
8.3.4连词的一词多形现象 287
8.3.5助词的一词多形现象 288
8.3.7词尾的一词多形现象 289
8.3.6兼词的一词多形现象 289
8.4.1根据语法特点,辨明词类 290
8.4怎样确定虚词在具体语言环境里的具体意义 290
8.4.2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义 291
8.4.3基于固有词义,防止臆断 293
练习 294
1.鱼之乐 297
文选 297
第九课 297
2.季康子患盗 298
3.子华使于齐 299
5.鹬蚌相争 300
4.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 300
6.楚人学齐语 301
7.子墨子见王 302
8.出类拔萃 304
9.齐桓公好服紫 305
10.鲁侯养海鸟 306
11.穿井得一人 307
12.颜渊死 308
13.季武子无适子 309
9.1.2结构助词“之”用在表示时间的分句的主谓之间 311
9.1.1结构助词“之”用在并列或假设复句1第一个分句的主谓之间 311
通论 311
9.1特殊的主谓结构 311
9.1.4结构助词“之”隐含在充当主谓结构的主语的“其”字里 312
9.1.3结构助词“之”用在充当大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主谓之间 312
9.1.5结构助词“之”用在主语和介宾结构之间,组成特殊的主谓结构充当大句的主语或宾语 313
9.1.6用在独立成句的主谓结构之间的“之”和用在复句的正句主谓之间的“之”都不是结构助词 314
9.2定语代替定心结构 315
9.3特殊的双宾语结构 318
练习 322
1.画鬼最易 325
文选 325
第十课 325
2.子贡问政 326
3.絜矩之道 327
4.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 328
5.鱼,我所欲也 330
6.刻舟求剑 332
7.卫人嫁女 333
8.歧路亡羊 334
10.1.1“者”字结构的几种主要格式 336
10.1“者”字结构 336
通论 336
10.1.2“者”字结构的意义 339
10.1.3“者”字结构的语法功能 340
10.1.4“者”字结构的特征 341
10.1.5“者”字结构的性质和“者”字的词性 344
10.2.1〔所·动词〕 345
10.2“所”字结构 345
10.2.2〔所·及物动词·宾语〕 346
10.2.3〔所字结构·名词〕 347
10.2.4〔所·介词〕 348
10.2.5“所”字结构的语法功能 350
10.2.7〔所字结构·者〕 351
10.2.6〔有(无)·所字结构〕 351
练习 352
1.王顾左右而言他 354
文选 354
第十一课 354
2.杞人忧天 355
3.卜妻为裤 356
4.抽刀相啖 357
5.杀骡以活人 358
6.直躬不受诛 359
7.每下愈况 360
11.与表达特定语气有关的一些结构 361
通论 361
11.1.1〔以……为……〕 362
11.1以表达直陈语气为常的结构 362
11.1.2〔以为〕 363
11.2.2〔奈何〕、〔如何〕、〔若何〕、〔奈……何〕、〔如……何〕、〔若……何〕、〔何如〕、〔何若〕 365
11.2.1〔何为〕、〔奚为〕 365
11.2以表达疑问语气为常的结构 365
11.2.3〔孰与〕 369
11.3.1〔何以(用)……为〕、〔奚以……为〕、〔奚以为〕、〔恶用……为〕、〔何……为〕、〔何以为〕〔安以……为〕、〔曷……为〕 371
11.3以表达反问语气为常的结构 371
11.3.2〔何……之有〕、〔何有……〕 373
11.3.3〔不亦……乎〕 375
11.4.1〔何……之〕 376
11.4以表达感叹语气为常的结构 376
11.4.2〔何其〕 377
11.5.1〔无乃……乎〕 378
11.5以表达测度语气为常的结构 378
11.5.2〔得无……乎〕 379
练习 380
2.赵王游于圃中 384
1.甚矣吾衰也 384
第十二课 384
文选 384
3.强哉矫 385
4.晏子使楚(一) 386
5.晏子使楚(二) 387
6.望洋兴叹 389
7.痀偻者承蜩 390
8.晋郑将盟 392
9.晋平公问叔向 394
10.管仲束缚 395
11.士志于道 396
12.越王问于大夫 397
13.有好鸥鸟者 398
14.曹商使秦 399
15.五十步笑百步 400
12.1.2关于疑问句谓语的前置 402
12.1.1关于感叹句谓语的前置 402
通论 402
12.古汉语语序 402
12.1关于谓语的位置 402
12.1.4关于陈述句谓语的前置 403
12.1.3关于祈使句谓语的前置 403
12.2.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位置 404
12.2关于宾语的位置 404
12.1.5关于旧体诗词谓语的前置 404
12.2.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位置 407
12.2.4一般句式中介词宾语的前置 409
12.2.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 409
12.2.5宾语提前的标志——“之”、“是”等 411
12.3.1定语的类别 413
12.3.关于定语的位置 413
12.3.2数量性定语和性状性定语的后置 414
12.3.3定语后置的标志 416
12.3.4关于与后置定语格式相似的几种结构的辨析 417
12.4介宾结构的位置 418
12.4.3〔以·宾〕结构 419
12.4.2〔于·宾〕结构 419
12.4.1〔乎·宾〕结构 419
12.4.5介宾结构提升为主语的一部分 420
12.4.4其它介宾结构 420
12.5双宾语的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的位置 421
练习 422
1.得车轭者 425
文选 425
第十三课 425
3.盗亦有道 426
2.为法之敝 426
4.南辕北辙 427
6.事因于世 429
5.自暴自弃 429
7.星队木鸣 432
8.钧是人也 433
9.不相如耳 434
10.圣人不期修古 435
11.仁者无敌 436
12.凤象何如 438
13.1.1一般肯定判断句 439
13.1判断句 439
通论 439
13.1.2加强肯定语气的肯定判断句 442
13.1.4压缩了的判断句 443
13.1.3否定的判断句 443
13.1.5表暗喻的判断句 444
13.1.6带有各种语气词的判断句 445
13.1.8系词“是”的出现 446
13.1.7判断句的活用 446
13.2.2〔动词+于+主动者〕 448
13.2.1意合法 448
13.2被动句 448
13.2.4〔为……所……〕 449
13.2.3〔见……于……〕 449
13.3.1什么是特殊的描写句 451
13.3特殊的描写句 451
13.2.5介词“被”和动词“被” 451
13.3.2特殊的描写句与判断句、叙述句的区别 452
练习 454
1.甚嚣尘上 456
文选 456
第十四课 456
2.韩厥梦子舆 457
3.朝三暮四 459
4.买椟还珠 460
5.郄雍视盗貌 461
7.言室满室 463
6.引婴投江 463
8.有道而能下士 465
9.子罕弗受玉 466
10.人有大臭者 467
14.2主语的省略 468
14.1什么是省略 468
通论 468
14.省略 468
14.2.1对话省中的特异现象 469
14.2.2承前省中的特异现象 470
14.3.1承前谓语反义省 472
14.3谓语的省略 472
14.2.3蒙后省中的特异现象 472
14.3.2蒙后省 473
14.5兼语的省略 474
14.4.2蒙后省中的特殊现象 474
14.4宾语的省略 474
14.4.1承前省中的特殊现象 474
14.6介词“以”、“于”的省略 475
14.7介词“以”、“为”、“与”、“从”的宾语的省略 477
14.8分句的省略 478
练习 480
1.叶公好龙 483
文选 483
第十五课 483
2.杨布打狗 484
3.我知种树而已 485
4.塞翁失马 486
5.社鼠和猛狗 487
6.恶在乎忠信之无罪也 489
7.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 490
8.高祖击布时 491
9.晏子之御者 493
10.齐宣王好射 494
15.1.2连词“而” 495
15.1.1对称代词“而” 495
通论 495
15.常用虚词例释(上) 495
15.1而(ér) 495
15.1.3〔而后〕、〔已而〕、〔既而〕等 499
15.1.5语气助词“而” 500
15.1.4结构助词“而” 500
15.2.1疑问代词“何” 501
15.2何(hé) 501
15.3.1语气助词“乎” 503
15.3乎(hū) 503
15.3.2介词“乎” 506
15.3.3词尾“乎” 507
15.4.2副词“乃” 508
15.4.1代词“乃” 508
15.4乃(nǎi) 508
15.5.1人称代词“其” 510
15.5其(qí) 510
15.5.3副词“其” 511
15.5.2指示代词“其” 511
15.5.4连词“其” 512
15.5.5词尾“其” 512
15.6且(qiě) 513
15.6.1连词“且” 513
15.6.2副词“且” 515
15.7然(rán) 516
15.7.1动词“然” 516
15.7.2形容词“然” 516
15.7.3指示代词“然” 517
15.7.4转折连词“然” 518
15.7.5承接副词“然” 518
15.7.6〔然而〕、〔然且〕、〔然则〕、〔然后〕 519
15.7.7形容词词尾“然” 520
15.8是(shì) 521
15.8.1形容词“是” 521
15.7.8语气词“然” 521
15.8.3连词“是” 522
15.8.4〔是以〕、〔是用〕、〔是故〕、〔由是〕 522
15.8.2近指代词“是” 522
15.9虽(suī) 523
15.9.1让步连词“虽” 523
15.8.5结构助词“是” 523
15.9.2“虽”作“唯”用 524
15.9.3〔虽然〕 525
15.9.4〔虽使〕、〔虽复〕 525
15.10.2表示概数的助词“所” 526
15.10.1名词“所” 526
15.10.3假设连词“所” 526
15.10所(suǒ) 526
练习 527
文选 530
1.齐人有欲得金者 530
第十六课 530
2.郑人买履 531
3.韩非之死 531
4.揠苗助长 533
5.醉翁亭记 533
6.齐人有好猎者 536
7.掩耳盗钟 538
16.1.1兼词“焉” 539
16.1焉(yān) 539
16.1.2代词“焉” 539
16.常用虚词例释(下) 539
通论 539
16.2也(yě) 540
16.2.1句末的“也” 540
16.1.3语气词“焉” 540
16.2.2句中的“也” 542
16.3.1名词“以” 544
16.3.2动词“以” 544
16.3以(yǐ) 544
16.3.3代词“以” 545
16.3.4介词“以” 545
16.3.5〔有以〕、〔无以〕 547
16.3.6连词“以” 548
16.3.7“以”的其他用法 550
16.4矣(yǐ) 550
16.4.1表示直陈语气 551
16.4.2表示祈使语气 551
16.5于(yú) 552
16.5.1介词“于” 552
16.4.3表示感叹语气 552
16.5.2〔于是〕 554
16.6哉(zāi) 555
16.6.1表示感叹语气 555
16.7则(zé) 556
16.6.3表示特指问语气 556
16.7.1名词“则” 556
16.6.2表示反问语气 556
16.7.2连词“则” 557
16.7.3副词“则” 559
16.8者(zhě) 560
16.9.1动词“之” 561
16.9.2指示代词“之” 561
16.9之(zhī) 561
练习 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