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詹子庆 1
前言 1
第一章 西周采邑概说 1
一 西周的王畿 1
序一 李学勤 1
二 畿内封邑与畿外封国 10
插 图 16
图1-1 《大簋》铭文 16
三 西周诸侯国内无采邑 19
图1-2 《不期簋》(盖)铭文 26
四 畿外少数诸侯的采邑 27
五 殷商遗民的采邑 34
图1-3 《大保簋》铭文 37
图1-4 《?鼎》(Ⅱ)铭文 40
图1-5 《墙盘》后半部铭文 44
第二章 西周王畿采邑的分布变迁(上) 49
一 西虢 50
二 东虢 53
三 周 55
四 召 58
五 单 62
图2-1 《?盘》铭文 64
六 温(苏) 68
七 檀 69
八 荣 70
图2-2 《卯簋盖》铭文 72
九 管 73
十 蔡 74
十一 康 76
十二 毛 77
十三 毕 78
十四 丰 80
十五 南 81
十六 成 84
十七 郇 85
第三章 西周王畿采邑的分布变迁(下) 88
十八 原 88
十九 霍 89
二十 芮 91
二十一 虞 92
二十二 邘 94
二十三 应 95
二十四 凡 96
二十五 胙 97
二十六 祭 97
二十八 尹 100
二十七 滑 100
二十九 甘 102
三十 邢 103
三十一 秦 104
三十二 樊 107
三十三 郑 110
三十四 杨 113
图3-1 西周王畿采邑分布变迁图 116
一 采邑的封授与世袭 117
第四章 西周采邑制度探微 117
图4-1 《?卣》铭文 118
图4-2 《段簋》铭文 119
图4-3 《多友鼎》铭文 122
图4-4 《师?簋》(盖)铭文(摹本) 125
图4-5 《?朐簋》铭文 126
二 “授民”及“民”的身份 127
图4-6 《大盂鼎》铭文 129
图4-7 《令鼎》铭文 131
三 采邑的等级与规模 135
四 采邑与公邑 139
五 禄田与赏田 143
第五章 春秋时代采邑制度的变革 147
一 采邑封授权和分布重点的转移 147
二 采邑内部组织机构的发展和完善 155
图5-1 《师晨鼎》铭文(摹本) 161
三 从“国家”概念的确立过程看“家”的实质 173
第六章 齐国的采邑——卿族兴废与采邑争夺(上) 179
一 高氏的采邑 179
二 管氏的采邑 182
三 鲍氏的采邑 186
四 晏氏的采邑 188
五 陈(田)氏的采邑 191
六 小结 195
图6-1 春秋齐国采邑分布图 199
一 臧孙氏的采邑 200
第七章 鲁国的采邑——卿族兴废与采邑争夺(中) 200
二 季孙氏的采邑 203
三 陪臣与采邑 210
四 小结 213
图7-1 春秋鲁国采邑分布图 215
第八章 晋国的采邑——卿族兴废与采邑争夺(下) 216
一 郤氏的采邑 219
二 范氏的采邑 224
三 赵氏的采邑 228
四 晋国采邑的特点 233
五 晋国的县制 240
图8-1 春秋晋国采邑分布图 249
一 郡县制取代采邑制的历史必然性 250
第九章 采邑制的衰败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残存形态 250
二 战国时代的封君制 256
三 采邑制与封君制的比较 261
图9-1 《战国秦封宗邑瓦书》铭文(摹本) 265
四 秦汉及其后的封国食邑制 272
附录 279
表1 春秋列国采邑表 279
表2 战国封君表 289
本书征引书目 299
增订版后记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