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导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当代相遇 1
第一节 工业时代的“单面”社会——后现代主义的社会背景 1
第二节 哲学的反思与转向——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背景与资源 8
第三节 工业时代的“异化”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背景 18
小结 20
第一章 解构、摧毁与批判性、实践性: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特性比较 22
第一节 继承与反叛: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22
第二节 解构与摧毁: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征 29
第三节 实践性与批判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 38
小结 44
第二章 “在场”与“出场”: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比较 47
第一节 “消亡”与“出场”:后现代主义的本体论特征 47
第二节 “以人为本”与“在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特征 95
小结 120
第三章 文本、话语的滑动与实践、人的展开: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比较 124
第一节 文本、话语的滑动: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特征 124
第二节 实践、人的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特征 153
小结 186
第四章 救助与趋向: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命运的比较 188
第一节 激活的思维与怀疑后的疲惫:后现代主义的合理性与缺陷 188
第二节 分化与转向:后现代主义的趋势 192
第三节 挫折与前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 200
结束语 跋涉后的沉思: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再认识 208
第一节 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精神 208
第二节 实践批判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 210
第三节 批判性或批判精神:后现代性与实践性的“视界融合 213
主要参考书目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