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科学通览》PDF下载

  • 购买积分:2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悌云主编;舒新辅,史先民,徐仲华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010012512
  • 页数:1148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论领导的性质与作用 3

一、社会劳动需要领导和权威 3

上编 3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领导 3

三、领导者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与意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

二、领导的涵义 6

四、实现正确领导的基本条件 7

五、正确的领导必然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9

一、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的领导者 10

第二章 论共产党的领导 10

二、革命和建设都需要共产党的领导 12

三、共产党与群众的关系 14

四、领导干部与群众的关系 16

五、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 19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1

第三章 论领导的原则与观念 21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2

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24

四、坚持群众路线 25

五、坚持民主集中制 27

六、全局观念和战略观念 28

七、政策观念和策略观念 30

八、人才观念 32

九、创新观念 34

一、领导者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 35

第四章 论领导者的素养 35

二、领导者要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38

三、领导者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原则和立场 40

四、领导者要加强思想意识的修养 41

五、领导者要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43

一、进行科学决策,制定方针政策 45

第五章 论领导者的职责 45

六、要同领导干部中的腐败现象作坚决的斗争 45

二、善于选拔培养使用各类干部和各种人才 48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52

一、要有科学的领导制度 56

第六章 论领导体制与结构 56

二、实行民主集中制 58

三、加强领导者的责任制 60

四、建立合理的领导结构 62

五、要精兵简政 63

一、应用科学的领导方法 64

第七章 论领导方法 64

二、正确进行调查研究 68

三、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70

四、实行一般与个别相结合 72

一、要讲究领导艺术 73

第八章 论领导艺术 73

二、抓住中心环节,抓住工作重点 74

三、团结群众大多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76

四、善于运用策略,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77

五、把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起来 80

一、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83

第九章 论领导作风 83

二、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84

三、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85

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87

五、民主作风 88

六、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 89

一、领导者要注意提高工作实效 90

第十章 论领导效能 90

二、认真考查领导者的工作实效 91

一、什么是领导 92

第一节 领导科学的定义 92

第二篇 绪论 92

第一章 领导科学的定义、对象和内容 92

二、领导类型 93

四、我国领导科学和西方领导科学的区别 94

三、什么是领导科学 94

一、领导者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95

第二节 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 95

一、什么人可以当领导 96

第三节 领导科学的研究内容 96

二、领导活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96

五、领导绩效怎样考评 97

四、怎样才能做好领导工作 97

二、领导是干什么的 97

三、领导需要什么样的载体 97

一、人类领导活动的产生 98

第一节 领导活动的历史演变 98

第二章 领导科学的由来和发展 98

二、剥削阶级社会的领导活动形式 99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活动特点 101

一、以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为指南 103

第二节 中国特色领导科学的创立与发展 103

三、对古代领导经验的升华 104

二、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经验为基础 104

四、对现代国外领导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借鉴 105

六、中国特色领导科学的发展 106

五、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的提出 106

二、应用领导理论 107

一、基础领导理论 107

第三章 领导科学的体系结构 107

第一节 领导科学的体系结构框架 107

二、应用领导理论方面的分支学科 108

一、基础领导理论方面的分支学科 108

三、部门领导理论 108

四、层次领导理论 108

第二节 领导科学的分支学科 108

四、层次领导理论方面的分支学科 109

三、部门领导理论方面的分支学科 109

五、领导科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关系 110

四、领导科学与党的建设科学的关系 110

第三节 领导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10

一、领导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110

二、领导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关系 110

三、领导科学与决策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110

一、为人民服务是领导观的本质和核心 111

第四节 领导科学体系的中国特色 111

二、以毛泽东思想为理论基础 112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经验是其基本构成 113

四、吸收、借鉴古代和国外的领导思想 114

三、领导科学适应了领导干部的迫切需要 115

二、领导科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 115

第四章 领导科学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115

第一节 领导科学研究的意义 115

一、领导工作需要领导科学这门专业理论 115

一、辩证方法 116

第二节 领导科学的研究方法 116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领导科学 116

四、逻辑方法 117

三、阶级分析方法 117

二、历史方法 117

七、个案研究方法 118

六、比较方法 118

五、系统方法 118

第一节 领导哲学原理 121

第一章 领导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121

第三篇 领导哲学 121

一、群众对领导的决定作用 122

二、领导者的主观能动作用 125

三、如何理解“关键在领导” 127

一、领导本质的两重性 128

第二节 领导的本质 128

三、私有制社会的领导本质 129

二、原始社会的领导本质 129

一、领导角色的特点 130

第三节 领导活动的特点 130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本质 130

二、领导认识的特点 131

三、领导实践的特点 133

一、领导者 134

第四节 领导活动的要素 134

二、被领导者 135

四、作用对象 136

三、人民群众 136

第二章 领导哲学的中国特色 137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内涵 138

第一节 思想路线是领导者的思维向导 138

二、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基本环节 139

三、实际情况是领导决策的依据 140

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141

第二节 政治路线是领导者的目标方向 141

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 142

三、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巩固无产阶级政权 144

二、组织路线与辩证法 145

一、组织路线与唯物论 145

第三节 组织路线是领导工作的组织保证 145

一、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146

第四节 群众路线是领导活动的根本路线 146

三、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147

二、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147

二、孚众律反映的内在联系 148

一、什么是孚众律 148

第三章 领导规律与范畴 148

第一节 孚众律 148

三、孚众律是领导活动的基本规律 153

四、孚众律反映的是一种必然趋势 156

二、超前律与因果联系 157

一、超前与超前律 157

第二节 超前律 157

三、违背超前律必定受到惩罚 159

一、统一指挥律的涵义及适用范围 160

第三节 统一指挥律 160

二、统一指挥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必要性 161

三、统一指挥与集体领导 162

一、贤级律的定义与适用范围 163

第四节 贤级律 163

二、贤级律的内容和形式 165

三、贤级律的反复出现 168

一、“势”与“导”的内在联系 170

第五节 因势利导律 170

二、因势利导律的实践验证 171

一、官吏与民众 172

第六节 领导科学诸范畴 172

二、公仆与主人 173

五、集权与分权 174

四、权威与服从 174

三、民主与集中 174

六、协调和竞争 175

二、领导科学的主干范畴 176

一、领导科学的始点范畴 176

第七节 领导科学的始点范畴、主干范畴和中心范畴 176

三、领导科学的中心范畴 177

一、系统原则 179

第一节 适用于各种社会制度的领导原则 179

第四章 领导思想行为应遵循的原则 179

三、弹性原则 181

二、反馈原则 181

一、四项基本原则 182

第二节 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领导原则 182

四、权变原则 182

三、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原则 184

二、民主集中原则 184

四、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原则 185

五、对中央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186

六、党性原则 187

一、领导者的气质类型及测定 190

第一节 领导者的气质 190

第四篇 领导心理 190

第一章 领导个性心理 190

一、领导者的性格类型及测定 191

第二节 领导者的性格 191

二、领导者的气质修养 191

二、领导者的性格对领导活动的影响 192

一、领导者的兴趣及特点 193

第三节 领导者的兴趣 193

三、领导者的性格修养 193

三、领导者的兴趣成因及调控 194

二、领导者的兴趣对领导活动的影响 194

四、正确对待下属的兴趣 195

一、领导者的观察 196

第一节 领导者的认知 196

第二章 领导心理过程 196

二、领导者的记忆 197

第二节 领导者的情感 198

三、领导者的想象 198

三、领导者情感的成因分析及调控 199

二、领导者的情感特点 199

一、情感的一般概述 199

四、领导者驾驭下属情感的方法 200

一、意志的一般概述 201

第三节 领导者的意志 201

四、领导者意志的成因分析及培养 202

三、领导者的意志品质 202

二、领导者的意志特点 202

一、领导创造性的客观必然性 203

第一节 领导者的创造心理特征 203

第三章 领导者的创造心理 203

二、领导者的创造心理特征 204

二、领导者要善于捕捉灵感 205

一、领导者要强化创造意识 205

第二节 领导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 205

三、领导者要掌握科学的创造方法 206

一、领导者在调查研究中的一般心理 207

第一节 调查研究中的领导心理 207

第四章 领导者的决策心理 207

二、调查研究中的心理障碍及排除 208

二、咨询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及排除 209

一、领导咨询的心理动机 209

第二节 咨询中的领导心理 209

二、集体决策的心理效应 210

一、影响领导个人决策的心理因素 210

第三节 决策中的领导心理 210

二、决策者与执行者的角色心理变换 211

一、决策执行中的心理依据 211

第四节 执行中的领导心理 211

三、执行中的心理偏向及纠正 212

一、人才观念 213

第一节 领导用人的心理结构 213

第五章 领导用人心理 213

二、用人情感 214

四、用人意志 215

三、用人行为 215

一、嫉贤妒能心理 216

第二节 克服领导用人中的心理障碍 216

四、企求名人心理 217

三、论资排辈心理 217

二、疑人心理 217

六、唯文凭心理 218

五、崇洋心理 218

九、印象效应心理 219

八、求同心理 219

七、唯民意心理 219

二、领导演讲心理理论发展简况 220

一、演讲在领导活动中的作用 220

第六章 领导者的演讲心理 220

第一节 领导演讲心理概述 220

二、高度自信 222

一、演讲意向 222

第二节 领导者的演讲心理品质 222

三、听众观念 223

四、吸引意识 224

五、反馈控制能力 225

一、真、善、美原则 226

第三节 领导演讲的心理活动原则 226

三、说服原则 227

二、针对性原则 227

五、信息需求满足原则 228

四、感情交流原则 228

第七章 领导集团心理 229

六、适时原则 229

二、领导集团的心理结构 230

一、领导集团的心理特征 230

第一节 领导集团心理特征和结构 230

一、领导集团凝聚力的定义及特征 231

第二节 领导集团的凝聚力 231

三、增强领导集团凝聚力的主要方法 232

二、影响领导集团凝聚力的心理因素 232

一、领导集团内部心理冲突及调控 233

第三节 领导集团的心理冲突及调控 233

二、领导集团的角色冲突及调控 234

一、领导素质的涵义 239

第一节 领导素质的涵义和特点 239

中编 239

第五篇 领导素质与领导环境 239

第一章 领导素质概说 239

二、领导者素质的特点 240

一、领导素质是增强领导效能的主观因素 241

第二节 领导素质在领导活动中的意义 241

一、领导者影响力的涵义及构成 242

第三节 领导素质与领导者的影响力 242

二、领导者政治素质的提高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保证 242

三、领导素质是提高领导艺术的基础 242

二、非权力影响力的决定因素 244

一、领导素质必须与党的“德才兼备”干部标准的要求相适应 245

第一节 领导素质的基本要求 245

第二章 现代领导素质 245

三、领导素质必须与领导职能的要求相适应 246

二、领导素质必须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相适应 246

一、政治素质 247

第二节 领导素质的基本内容 247

四、领导素质必须与领导岗位的要求相适应 247

三、理论素质 248

二、思想素质 248

五、能力素质 249

四、知识素质 249

七、身体素质 252

六、心理素质 252

二、组织指挥能力要强 253

一、政治上要过硬 253

第三节 一把手的必备素质 253

三、要善于团结一班人 254

五、要有权威性 255

四、要多谋善断 255

第一节 领导活动与思维方式 256

一、思维方式的涵义及属性 256

六、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256

第三章 领导者的思维方式 256

二、思维方式的历史演进 258

三、领导思维方式的变革 259

一、领导思维的要素 261

第二节 领导者思维方式的构成 261

二、领导思维的方法 262

三、领导思维的机制 263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殊形式 264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264

第三节 领导者的创造性思维 264

三、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266

一、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 267

第一节 领导者的服务观 267

第四章 领导者的基本观念 267

二、领导服务的特点和形式 268

一、权力是实施领导的必要条件 269

第二节 领导者的权力观 269

三、领导服务与领导权威的一致性 269

三、社会主义领导者的权力、责任和服务的辩证统一 270

二、无产阶级权力观同剥削阶级权力观的本质区别 270

第五章 领导作风 271

二、领导作风的意义 272

一、领导作风的性质 272

第一节 领导作风的性质和意义 272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273

第二节 领导作风的基本内容 273

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275

二、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275

四、艰苦奋斗的作风 276

五、廉洁奉公的作风 277

二、先进典型在领导作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78

一、加强领导作风建设的紧迫性 278

第三节 领导作风的建设 278

第六章 提高领导者素质的途径 279

三、用制度来保证领导作风建设 279

二、环境对领导素质形成的作用 280

一、领导素质是动态的概念 280

第一节 认清领导素质的可变性 280

一、刻苦学习 281

第二节 提高领导素质的主要途径 281

三、注意在特殊情况下检验领导者的素质 281

二、勇于实践 282

一、加强教育 283

第三节 领导者的教育和培训 283

三、自觉改造世界观 283

二、定期培训 284

二、领导环境的特征 285

一、领导环境的涵义 285

第七章 领导环境 285

第一节 领导环境的涵义和类型 285

一、环境是领导工作的客观基础 286

第二节 领导环境的作用 286

三、领导环境的类型 286

三、环境制约和影响领导绩效 287

二、环境影响和决定领导方式 287

一、有效领导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288

第三节 领导环境的认识与改造 288

二、正确地认识环境 289

四、能动地改造环境 290

三、灵活地适应环境 290

五、领导环境的优化 291

一、决策的概念 294

第一节 决策概念与决策历史 294

第六篇 领导决策 294

第一章 决策导论 294

二、决策的历史 295

一、决策是领导工作的核心 296

第二节 决策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 296

二、现代化建设与科学决策 297

二、决策对象 298

一、决策主体 298

第二章 决策要素与决策分类 298

第一节 决策要素 298

三、决策信息 299

二、按组织层次分类 300

一、按问题性质分类 300

第二节 决策分类 300

四、按决策所关联的问题多少分类 301

三、按问题发生时的状态分类 301

七、按问题结构与程序分类 302

六、按情报完备程序分类 302

五、按目标的数量分类 302

九、按认识形式分类 303

八、按决策主体分类 303

十、按问题的特点分类 304

二、决策执行结果能够实现确定的决策目标 305

一、决策应有明确而正确的目标 305

第三章 科学决策的标准、原则和指导思想 305

第一节 科学决策的标准 305

一、系统整体原则 306

第二节 科学决策的基本原则 306

三、实现决策目标用的代价要小 306

四、决策执行后所产生的副作用要小 306

二、求实可行原则 307

四、比较择优原则 308

三、信息充分原则 308

三、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 309

二、遵循决策对象的规律性 309

第三节 科学决策的指导思想 309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309

五、建立合理的决策组织 310

四、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 310

一、发现和确认决策问题 311

第一节 发现决策问题,确定决策目标 311

第四章 科学决策的基本程序 311

二、确定决策目标 312

二、拟定方案的过程 314

一、拟定方案的原则 314

第二节 决策方案的拟定 314

三、方案后果的估计 317

一、评选标准和评选方法 318

第三节 决策方案的选定 318

二、潜在问题的分析与防范 320

一、方案的实施 321

第四节 决策方案的实施、检验与反馈 321

三、对方案实施的反馈 322

二、对方案实施的监督 322

一、调查研究对领导决策的意义 323

第一节 调查研究方法 323

第五章 科学决策的方法 323

二、调查的主要类型 324

三、调查的主要方法和要求 325

四、调查材料的处理和研究 327

二、确定型决策的步骤和方法 328

一、确定型决策的应用条件 328

第二节 确定型决策方法 328

二、风险型决策的分析方法 329

一、风险型决策的应用条件 329

第三节 风险型决策方法 329

二、悲观法(亦称小中取大法) 331

一、乐观法(亦称大中取大法) 331

第四节 非确定型决策方法 331

第六章 决策的应用技术 332

四、等概率法 332

三、后悔值法(亦称大中取小法) 332

二、决策步骤 333

一、决策树的结构 333

第一节 决策树分析法 333

三、实例 334

一、效用理论的基本概念 335

第二节 效用理论 335

二、效用曲线 336

一、可行性分析的含义与意义 337

第三节 可行性分析方法 337

三、效用曲线的类型和应用 337

二、可行性分析的内容与步骤 338

第四节 可靠性分析 339

一、现代决策体系的构成 340

第一节 现代决策体系的构成和特点 340

第七章 决策体制 340

二、现代决策体制的特点 342

一、组织结构合理化 343

第二节 决策体制的科学化 343

四、决策管理制度化 344

三、决策工作程序化 344

二、组织活动民主化 344

六、自我调节灵活化 345

五、决策管理法律化 345

二、领导者要有信息观念和意识 346

一、决策过程是信息的搜集、处理、传递的过程 346

第八章 决策与信息 346

第一节 信息在领导决策中的地位和意义 346

二、信息加工处理的原则与要求 347

一、信息加工处理的意义 347

三、决策信息的来源 347

第二节 信息加工处理的原则与要求 347

一、信息收集 348

第三节 信息加工处理的程序与方法 348

三、信息加工 349

二、信息传递 349

六、信息反馈 351

五、信息的检索和输出 351

四、信息贮存 351

一、信息系统的构成 352

第四节 信息系统的构成及要求 352

第九章 决策与预测 353

二、信息系统的人员结构及素质要求 353

二、因果性原理 354

一、连续性原理 354

第一节 科学预测的原理 354

四、进行实际预测 355

三、选择预测方法 355

三、相似性原理 355

第二节 科学预测程序 355

一、确定预测目的 355

二、搜集信息资料 355

二、时间序列分析法 356

一、回归分析法 356

第三节 科学预测方法 356

四、直观预测法 357

三、模型法 357

二、咨询对领导决策的意义 358

一、咨询系统的产生 358

第十章 决策与咨询 358

第一节 咨询系统的产生及其意义 358

一、咨询的任务 359

第二节 咨询的任务与原则 359

二、咨询的原则 360

二、咨询系统的构成 361

一、国内外咨询系统发展简况 361

第三节 咨询系统的构成 361

一、咨询系统的结构要求 362

第四节 对咨询系统及其人员的要求 362

二、对咨询人员素质水平的要求 363

一、畅谈会法 364

第五节 智囊技术方法 364

二、综摄法 365

三、特性举例法 366

一、人才的概念 367

第一节 人才的概念与人才观 367

第七篇 用人之道 367

第一章 领导者的人才观 367

二、人才观的确立 368

三、现代领导者的人才观 369

二、人才——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 370

一、人才——最宝贵的一种财富 370

第二节 人才问题的战略地位 370

一、选才用人是实现决策目标的决定性环节 371

第三节 选才用人是领导的基本职能 371

三、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紧迫性 371

一、两种对立的用人路线 372

第一节 “任人唯贤”的原则 372

二、知人善任是衡量领导者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 372

第二章 领导用人原则 372

三、“任人唯贤”与“德才兼备”的一致性 373

二、用人路线正确与否关系事业的成败 373

二、明责授权是实现适才适所、量才任职的重要环节 374

一、尊重知识、重视人才是用人适才适所的前提 374

第二节 适才适所与量才任职原则 374

一、用人的党性原则 375

第三节 党管干部与注重实绩的原则 375

三、适才适所、量才任职是做到知人善任的组织保证 375

三、保护敢抓敢管敢于坚持原则的好干部 376

二、量绩使用 376

五、正确对待工作失误和犯错误的干部 377

四、选举中实现党委意见与代表意见的统一 377

二、干部“四化”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378

一、干部“四化”方针的确立 378

第三章 用人的方针与标准 378

第一节 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 378

三、干部“四化”方针的科学性 379

四、实现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主要途径 380

一、干部德才兼备标准的内涵 381

第二节 干部的德才兼备标准 381

三、德才兼备标准对领导干部素质的基本要求 382

二、德才兼备标准的辩证关系 382

四、用辩证观点看待干部 383

五、正确执行德才兼备标准,做到知人善任 384

二、全面历史地考察,以现实为主 385

一、言行考察,以行为主 385

第四章 人才的考察、任用和培养 385

第一节 人才的识别与考察 385

四、考察方法 386

三、长处和短处,以长处为主 386

一、以法定规,以责授权 388

第二节 人才的选拔与使用 388

三、因事用人,职位相称 389

二、用长避短 389

一、人才的培养 390

第三节 人才的培养与激励 390

四、公道正派,五湖四海 390

二、人才的激励 392

一、用人制度改革与政治体制、领导制度改革的关系 394

第一节 用人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394

第五章 用人制度的改革 394

二、用人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95

一、公务员制度与聘任制度 397

第二节 用人制度改革的主要方面 397

二、干部交流与回避制度 399

三、述职与监督制度 400

四、考评与奖惩制度 402

五、离退休制度 404

二、组织建设 405

一、思想建设 405

第三节 组织人事部门的自身建设 405

四、作风建设 406

三、廉政建设 406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领导者的一项重要职责 408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 408

第八篇 领导活动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408

第一章 思想政治工作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408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领导活动的中心环节 409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411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领导工作的生命线 411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在领导活动中的作用 411

三、思想政治工作是反对“和平演变”的锐利武器 412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413

一、改革领导体制,明确党委职责 413

第三节 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413

一、指导性 414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414

第二章 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程序和规律 414

二、超前性 415

四、号召性 416

三、针对性 416

五、垂范性 417

二、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程序 418

一、对思想问题分析判断的步骤 418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程序 418

二、思想与行为的关系 419

一、需要、动机、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 419

第三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性 419

第三章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420

三、转变思想控制行为 420

三、依据各行业各地区的不同特点 421

二、依据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 421

第一节 确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依据 421

一、依据党的纲领 421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 422

第二节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422

四、要针对某一时期出现的倾向性问题 422

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 424

三、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426

第四章 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 427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总方针 428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方针 428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指导方针 429

二、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原则 431

一、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的原则 431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 431

三、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与教育人相结合的原则 432

五、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433

四、思想政治工作与各项业务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433

七、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经济手段相结合的原则 434

六、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 434

一、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指导思想政治工作 435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论要求 435

第五章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435

三、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指导思想政治工作 436

二、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指导思想政治工作 436

二、情理结合,平等待人 437

一、普遍教育,重点帮助 437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 437

四、寓教于乐,寓教于文 438

三、教育领先,预防为主 438

一、正面教育,树立榜样 439

第三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方法 439

二、物质鼓励,精神激励 440

三、因人施教,对症下药 441

四、纵横对比,建立责任区 442

第一节 新时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 443

第六章 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与创新 443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 444

一、深化改革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 444

三、对外开放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 446

四、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 447

二、正确把握改进与创新的方向 448

一、各级领导者必须首先成为创新者 448

第二节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与创新 448

一、组织的产生与定义 452

第一节 领导与组织 452

第九篇 领导组织结构与领导体制 452

第一章 领导组织结构与组织机构 452

二、组织在领导活动中的作用 453

二、组织结构的主要内容 454

一、组织结构的基本层次 454

第二节 组织结构 454

三、确立组织结构的原则 455

一、领导机关的组成要素 456

第三节 组织机构 456

二、组织机构的基本模式 457

三、组织机构的设置、运用和改革 458

二、领导体制的特征 461

一、领导体制的定义 461

第二章 领导体制 461

第一节 领导体制的定义和功能 461

三、领导体制的功能 462

一、一长制与委员会制 463

第二节 领导体制的类型 463

二、层次制与机能制 464

四、集权制与分权制 465

三、完整制与分离制 465

五、行政首长负责制与党委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 466

一、原始民主制 467

第一节 从原始民主制到君主集权制 467

第三章 领导体制的演变 467

二、军事民主制 468

四、君主集权制 469

三、世袭贵族制 469

一、秦汉两代的中央君主集权制 470

第二节 中央君主集权制 470

二、隋唐两代的中央君主集权制 471

三、趋于衰败的中央君主绝对集权制 472

一、分权制衡制的理论渊源 473

第三节 分权制衡制 473

二、分权制衡制的具体形式 474

一、民主集中制的历史发展 475

第四节 民主集中制 475

二、民主集中制是历史上最先进的领导体制 477

一、领导体制的建立 478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领导体制的概况 478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领导体制及其改革 478

二、中国领导体制的基本特征 479

一、领导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481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领导体制的改革 481

二、领导体制改革的性质和原则 482

三、领导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483

一、领导班子结构的定义和特点 485

第一节 领导班子结构及其优化标准 485

第五章 领导班子结构 485

二、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的客观依据和标准 486

三、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的意义 487

一、知识结构 488

第二节 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的内容 488

三、年龄结构 489

二、专业结构 489

五、职能结构 490

四、气质结构 490

二、建立领导班子结构的自我完善制度 491

一、调整领导班子,合理配备领导成员 491

第三节 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的途径 491

一、客观性 494

第一节 领导方法的特征 494

第十篇 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 494

第一章 领导方法(上) 494

四、目的性 495

三、阶级性 495

二、层次性 495

一、领导方法是实现领导目标的手段 496

第二节 领导方法在领导活动中的作用 496

五、动态性 496

六、时效性 496

七、创新性 496

三、领导方法是领导水平的标志 497

二、领导方法直接影响到被领导者积极性的发挥 497

第二章 领导方法(下) 498

四、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领导方法是搞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498

一、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499

第一节 基本领导方法 499

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 501

三、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503

四、抓中心环节的领导方法 505

五、深入调查研究的领导方法 507

一、系统论在领导方法中的运用 510

第二节 新兴学科在领导方法中的运用 510

二、控制论在领导方法中的运用 513

三、信息论在领导方法中的运用 514

四、模糊论在领导方法中的运用 515

一、霸道,王道,杂道 517

第三节 刚柔相济的领导方法 517

二、X理论,Y理论,Z理论 518

三、右时张,左时弛,左右开弓 519

四、掌握一张一弛的规律性 520

一、领导艺术的涵义 522

第一节 领导艺术的涵义、发展及作用 522

第三章 领导艺术(上) 522

二、领导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523

三、领导艺术的作用 525

一、领导艺术的特征 526

第二节 领导艺术的特征及实质 526

二、领导艺术的实质 530

一、领导艺术与领导科学的关系 531

第三节 领导艺术与领导科学以及统治术的关系 531

二、领导艺术与统治术的关系 532

一、审时度势与把握时机 533

第一节 决策艺术 533

第四章 领导艺术(下) 533

二、战略上藐视与战术上重视 537

三、抓中心环节与统筹兼顾 539

四、适度原则与趋利避害 542

五、以退为进 544

一、知人善任的艺术 546

第二节 用人艺术 546

二、把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的艺术 550

一、运用权力的艺术 552

第三节 运用权力和运筹时间的艺术 552

二、运筹时间的艺术 555

一、打破人际关系困境的艺术 558

第四节 打破困境的艺术 558

二、扭转被动落后的艺术 560

三、打开新局面踢“头三脚”的艺术 562

一、政治素质是提高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水平的首要条件 564

第一节 提高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水平对领导素质的要求 564

第五章 提高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水平的途径 564

二、业务素质是提高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水平的基础 565

二、善于学习和灵活运用 566

一、培养和发挥创造性思维 566

第二节 怎样提高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水平 566

三、总结经验教训与理论概括 567

二、领导绩效与《力学》中“功”的概念的异同 570

一、领导绩效的概念 570

第十一篇 领导绩效与考核 570

第一章 领导绩效考核概述 570

第一节 领导绩效的涵义 570

五、局部领导绩效与整体需求的领导绩效的异同 571

四、领导个体绩效和领导集体绩效的异同 571

三、领导绩效与社会群体绩效的异同 571

二、考核的分类 572

一、考核的概念 572

第二节 考核的涵义 572

三、考察、考核、考试的联系和区别 574

二、考核的功能 575

一、考核的目的 575

第三节 考核的目的、功能和意义 575

一、德的考核 576

第四节 考核的内容 576

三、考核的意义 576

三、勤的考核 577

二、能的考核 577

四、绩的考核 578

二、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579

一、考核要实事求是 579

第五节 考核的指导思想 579

一、建国前的干部考核 580

第六节 我党干部考核的历史 580

三、坚持公开、透明和群众参与 580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干部考核 581

二、建国后至文革前的干部考核 581

一、我国古代官吏考核 582

第七节 我国古代官吏考核和国外公务员考核 582

二、西方国家的公务员考核 583

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考核中的应用 58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考核中的应用 585

第二章 考核的理论及原则 585

二、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在考核中的应用 586

三、唯物辩证法在考核中的应用 587

一、行为科学在干部考核中的应用 588

第二节 相关学科理论在干部考核中的应用 588

二、心理学在干部考核中的应用 589

三、系统理论在干部考核中的应用 590

一、科学分类 591

第三节 领导干部考核的原则 591

四、数学在干部考核中的应用 591

二、确定标准 592

四、客观全面 593

三、材料真实 593

一、职位、职务和责任的概念 594

第一节 领导职务分析 594

第三章 考核的基础性工作 594

一、实行领导岗位责任制的方法 595

第二节 领导干部的岗位责任制与目标管理 595

二、领导职务分析的意义 595

三、建立工作记实系统 596

二、实行目标管理的方法 596

一、实绩评估指标体系的涵义与结构 597

第三节 领导干部实绩评估的指标体系 597

三、实绩的评估方法 598

二、实绩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598

一、考核的工作机构 599

第四节 考核的组织机构 599

三、考核人员的素质要求 600

二、考核的组织方式 600

一、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 601

第一节 领导干部考核的基本方法 601

第四章 考核的方法和程序 601

一、调查访问法 602

第二节 领导干部考核的具体方法 602

二、领导评价与群众评价相结合 602

三、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 602

四、案卷查阅法 604

三、民主评议法 604

二、自我评估法 604

五、德才素质测评法 605

三、信息处理阶段 606

二、实施阶段 606

六、情景模拟法 606

第三节 领导干部考核的基本程序 606

一、准备阶段 606

二、考核材料的要求 607

一、考核材料的内容 607

第四节 领导干部考核材料的内容与要求 607

三、有利于引导领导干部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 608

二、有利于合理使用干部 608

第五章 考核结果的运用 608

第一节 运用考核结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608

一、有利于建立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 608

一、运用考核结果任免干部 609

第二节 运用考核结果的原则和方法途径 609

四、有利于加强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了解和监督 609

二、运用考核结果对干部实施奖惩 610

三、运用考核结果对干部进行培训教育 611

一、政党及其起源 615

第一节 政党的概念和特征 615

下编 615

第十二篇 政党领导 615

第一章 政党和政党领导 615

二、政党的本质和特点 616

二、资产阶级政党的职能 618

一、资产阶级政党的本质 618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618

三、资本主义的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619

一、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 621

第三节 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621

二、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622

三、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 623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本质 625

一、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条件 626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核心 626

二、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 627

一、党是人民创造新生活的组织者 628

第二节 党的领导是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 628

二、党的领导就是服务 630

二、党的领导是统一领导和高层次的领导 631

一、列宁关于党的领导是总的领导思想的提出 631

第三节 党的领导是总的领导 631

一、政治领导 633

第一节 党的领导的基本职能 633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职能 633

二、思想领导 634

三、组织领导 636

二、地方党委的领导职能 638

一、党中央的领导职能 638

第二节 中央、地方和基层党组织的领导 638

职能 638

一、党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 639

第一节 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 639

三、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职能 639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 639

二、党与政府的关系 640

三、党与政党机关的关系 641

四、党与人民军队的关系 642

一、群众团体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643

第二节 党对群众团体的领导 643

二、党和群众团体的关系 645

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646

第三节 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 646

二、加强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与合作 647

一、党委实现领导的根本原则 648

第一节 集体领导的原则 648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原则 648

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 649

一、党政职能分工原则的涵义 650

第二节 党政职能分工的原则 650

二、实行党政职能分工的意义 651

二、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原则的重大意义 652

一、党的领导与宪法和法律的关系 652

第三节 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 652

第一节 实现党的领导的基本条件 653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条件 653

三、增强法纪观念,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653

一、坚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 654

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55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 656

一、党的建设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基础 657

第二节 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 657

二、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向 658

三、党要管党 659

一、行政和行政领导的涵义 662

第一节 国家、行政和行政领导 662

第十三篇 行政领导 662

第一章 行政领导概述 662

二、国家的性质和政府的职能 663

一、层级行政领导 665

第二节 行政领导的分类 665

二、区域行政领导 666

三、部门行政领导 667

二、中国政府的行政首长负责制 669

一、行政领导体制的涵义和类型 669

第三节 行政领导体制 669

三、行政领导者的职位、职权和职责 670

二、行政决策的内容 673

一、行政决策的特点 673

第二章 行政领导过程 673

第一节 行政决策 673

一、行政执行的特点 674

第二节 行政执行 674

二、行政执行的程序 675

一、行政监督的原则 677

第三节 行政监督 677

三、行政监督的工作方式 678

二、行政监督的程序 678

一、法律方法的涵义、实质和作用 679

第一节 法律方法 679

第三章 行政领导方法 679

二、法律方法在行政领导活动中的运用 680

一、行政指令方法的涵义和特点 682

第二节 行政指令方法 682

二、行政指令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683

一、经济方法的涵义、实质和特点 684

第三节 经济方法 684

三、行政指令方法在行政领导活动中的运用 684

二、经济方法在行政领导活动中的运用 685

一、人事和人事行政领导的涵义 686

第一节 人事行政领导的涵义和作用 686

第四章 人事行政领导 686

一、中国古代的官吏制度 687

第二节 人事行政制度的历史发展 687

二、人事行政领导和作用 687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官制度 689

三、中国现代的国家公务员制度 690

一、国家公务员的职位分类 691

第三节 人事行政领导的主要内容 691

二、国家公务员的考试录用 692

四、国家公务员的工资福利 693

三、国家公务员的考核升降 693

一、财务行政和财务行政领导的涵义 694

第一节 财务行政领导的涵义和作用 694

第五章 财务行政领导 694

二、财务行政领导的作用 695

一、正确编制和切实执行国家预算 696

第二节 财务行政领导的主要内容 696

二、防止预算外资金收支失控 698

三、充分发挥国家决算的作用 699

四、强化国家审计监督 700

一、机关行政和机关行政领导的涵义 701

第一节 机关行政领导的涵义和作用 701

第六章 机关行政领导 701

二、机关行政领导的作用 702

二、精简行政会议 703

一、优化机关日常工作程序 703

第二节 机关行政领导的主要内容 703

三、加强行政公文管理 704

四、抓好信访和督办、查办 705

五、提供良好的后勤服务 706

一、军事领导理论研究的历史 709

第一节 军事领导理论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709

第十四篇 军事领导 709

第一章 军事领导概论 709

二、军事领导理论研究的现状 711

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712

第二节 军事领导的理论基础 712

三、军事领导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712

二、军事辩证法 713

三、现代系统科学方法论 714

三、军事领导与军事指挥 715

二、军事领导与军事管理 715

第三节 军事领导理论的主要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715

一、军事领导理论的主要内容 715

二、现实意义 716

一、理论意义 716

第四节 学习研究军事领导理论的意义和方法 716

一、高度集中统一的必要性 717

第一节 高度的集中统一性 717

三、学习军事领导理论的基本方法 717

第二章 军事领导的特点 717

第二节 高度的准确性 718

二、善于协调是高度集中统一的需要 718

一、抓住有利时机,当机立断 719

第三节 坚持果断性 719

一、信息要准确 719

二、组织指挥要准确 719

二、现代战争具有快速性的特点 720

一、时间就是军队 720

二、选择最佳方案,果断处置 720

第四节 严格的时限性 720

二、军事领导权威的内涵 721

一、军令与军事领导的权威 721

三、军事领导应有快速反应能力 721

第五节 军令的强制性 721

一、军事领导必须随机应变 722

第六节 随机应变性 722

三、军令与民主集中制 722

二、军事领导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723

一、军事领导要有顽强的拼搏精神 723

二、军事领导必须正确地机断行事 723

第七节 工作的艰苦卓绝性 723

一、知己知彼,深谙敌我 724

第一节 知己知彼律 724

第三章 军事领导的规律 724

三、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725

二、分析敌我,找出其特点和内在联系 725

四、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726

五、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727

二、人的因素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729

一、战争是力量的竞赛 729

第二节 人心向背律 729

四、兵民是胜利之本 730

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730

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731

第三节 军事从属政治律 731

三、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 732

二、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 732

四、无产阶级军事领导者要为永久和平而战 733

一、军事领导体制的历史演进 734

第一节 军事领导体制 734

第四章 军事领导体制、职能 734

三、现代军事领导体制的共同特点 735

二、现代军事领导体制的基本类型 735

一、军事预测与决策 736

第二节 军事领导职能 736

二、军事谋略 738

三、军事指挥、协调和控制 739

四、军事领导人才的选用 741

一、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基本依据及重要意义 742

第一节 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 742

第五章 军事领导的若干基本原则 742

三、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途径和方法 743

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涵义和主要内容 743

二、我军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 745

一、政治工作在我军领导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745

第二节 坚持政治工作是我军生命线的原则 745

一、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747

第三节 军事领导必须处理好军队建设中的几个关系 747

二、革命化与现代化、正规化的关系 748

三、改革创新与发扬优良传统的关系 749

一、军事领导者的政治素养 750

第一节 军事领导者的个体素养 750

第六章 军事领导的素养 750

二、军事领导者的思想素养 751

三、军事领导者的军事素养 752

五、军事领导者的知识素养 753

四、军事领导者的气质素养 753

七、军事领导者的身体素养 754

六、军事领导者的作风素养 754

主要内容 755

二、军事领导集团素养的整体结构优化的 755

第二节 军事领导集团素养的整体优化 755

一、军事领导集团整体结构优化的重要性 755

一、现代军事活动特点要求军事领导人必须统筹全局 756

第一节 通观全局,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756

三、不同领导集团的素养结构要求不同 756

第七章 军事领导方法 756

二、正确处理军事活动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757

一、军事活动的特点,要求在领导方法上实行高度集中 758

第二节 高度集中,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758

二、处理好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的关系 759

一、针对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 760

第三节 分类指导,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760

二、抓住共性问题,全面推动军事工作 761

一、企业家与企业领导者 763

第一节 现代企业领导者的素质 763

第十五篇 企业领导 763

第一章 现代企业领导者的素养 763

二、国外关于现代企业领导者素质的要求 764

三、我国企业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 765

四、现代企业领导者的观念 766

一、科学思维的修养方法 767

第二节 企业领导者的修养方法 767

二、创新能力的修养方法 768

第二章 企业精神 770

二、企业精神的涵义 771

一、中国企业精神发展的回顾 771

第一节 企业精神概述 771

三、企业精神与几个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772

五、企业精神的表达形式 773

四、企业精神的功能 773

二、企业精神确定的程序 774

一、企业精神构建的原则 774

第二节 企业精神的建设 774

三、企业精神的培育方法 775

一、企业领导者在塑造和培育企业精神中的导向作用 776

第三节 企业精神与企业领导 776

三、企业领导者如何领导企业精神 777

二、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和作风对企业精神的影响 777

二、我国社会主义企业领导制度的沿革 779

一、企业领导模式的演变 779

第三章 企业领导制度 779

第一节 企业领导制度的变革 779

一、厂长(经理)负责制 781

第二节 厂长、工会、党组织之间的关系 781

二、职工民主管理 783

一、以优应变 784

第一节 企业领导的应变艺术 784

第四章 企业领导艺术 784

二、以稀应变 785

三、以奇应变 786

四、以小应变 787

五、以智应变 788

六、以廉应变 789

八、以新应变 790

七、以亏应变 790

十、快速应变 791

九、以变应变 791

一、企业内部的公共关系 792

第二节 企业领导的公共关系艺术 792

二、企业外部的公共关系 793

四、社交原则 794

三、企业公关人员的素质修养 794

六、塑造企业形象 795

五、社交时机的选择 795

七、企业信誉 798

一、青年领导的概念 802

第一节 青年领导理论研究的内容 802

第十六篇 青年领导 802

第一章 青年领导概论 802

二、青年领导理论研究的内容 803

一、青年领导的心理表现 804

第二节 青年领导的心理 804

三、青年领导理论同相关学科的关系 804

二、青年领导的心理调节 805

一、青年领导的成长道路 806

第一节 青年领导成长的道路与过程 806

第二章 青年领导的成长 806

二、青年领导成长的一般过程 808

二、谨慎从事 810

一、吃透情况 810

第二节 青年领导打开局面的途径 810

四、提高影响力 811

三、选准突破口 811

二、青年领导被社会认同的主要条件 812

一、青年领导社会认同的艰难性 812

第三节 青年领导的社会认同 812

一、培养接班人的思想和理论 813

第一节 培养接班人的意义和途径 813

三、青年领导被社会认同的阶段划分 813

第三章 青年领导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813

二、培养接班人的意义 815

三、培养接班人的途径 816

一、青年领导的误区 817

第二节 青年领导的误区与超越 817

二、青年领导误区的超越 818

一、原始社会中女性的领导地位 822

第一节 对妇女参与领导权利的剥夺 822

第十八篇 女性领导 822

第一章 女性参与领导的历史必然性 822

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女性参与领导权利的丧失 823

一、妇女参政运动的简略回顾 824

第二节 社会变革与妇女参政意识的觉醒 824

二、资本主义国家妇女参政简况 825

一、妇女参与领导的社会保障 826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女性参政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826

二、中国女性领导队伍的发展 827

三、新时期女性参与领导的前景 828

二、女性领导的特点 829

一、女性领导的概念 829

第二章 女性领导的特点和特殊功能 829

第一节 女性领导的概念和特点 829

二、维护妇女群众利益 830

一、教育影响妇女群众 830

第二节 女性领导联系妇女群众的作用 830

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831

第三节 女性领导优化领导班子的作用 831

三、精于工作认真负责 832

二、长于应付繁杂公务 832

一、参与国家政治管理 833

第四节 女性领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833

第三章 女性领导的培养和选用 834

二、推进国家民主政治 834

四、有利于挖掘“半边天”的潜能 835

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步骤 835

第一节 女性领导培养选用的意义 835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应用 835

二、妇女解放的标志 835

一、女性领导培养选用取得的成绩 836

第二节 女性领导培养选用的现状 836

二、女性领导培养选用存在的问题 837

三、女性领导培养选用困难的原因 838

二、建立和健全组织保证体系 839

一、制定优先保护政策 839

第三节 女性领导培养选用的对策 839

四、加强基层队伍建设 841

三、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841

一、女性领导心理素质的优势 842

第一节 女性领导的心理素质 842

第四章 女性领导的素质 842

二、女性领导心理素质的劣势 843

三、女性领导心理素质的改善 844

一、新时期对女性领导者素养的要求 845

第二节 现代女性领导的素养 845

二、提高女性领导者素养的途径 846

一、女性领导的职业形象 847

第三节 现代女性领导的形象 847

二、女性领导的社交形象 848

三、女性领导的形象美 849

第五章 女性领导与家庭 850

二、幸福家庭是事业成功的后盾 851

一、事业进取是家庭幸福的前提 851

第一节 女性领导的事业与家庭的统一 851

三、事业上的强者和家庭贤妻良母的统一 852

一、夫妻之间的平等相处 853

第二节 女性领导的夫妻关系 853

三、夫妻之间的思想沟通 854

二、夫妻之间的互敬互爱 854

一、女性领导教育子女的意义 855

第三节 女性领导对子女的教育 855

二、女性领导教育子女的方法 856

三、女性领导教育子女的内容 857

二、端正对待家务劳动的态度 859

一、正确认识家务劳动的性质 859

第四节 女性领导的家务劳动 859

三、科学安排家务劳动的方法 860

一、县级建制的起源和历史演变 863

第一节 我国县制的由来和发展 863

第十八篇 县级领导 863

第一章 县级领导概论 863

二、新中国县级机构设置情况 864

三、我国县制的特点 865

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纽带 866

二、城乡结合 866

第二节 县级领导的地位和作用 866

一、承上启下 866

二、执行政策的具体性 867

一、工作任务的综合性 867

第三节 县级领导工作的特点 867

一、县级领导工作科学化的要求 868

第四节 县级领导工作的科学化 868

三、处理问题的应急性 868

四、联系群众的直接性 868

二、县级领导工作科学化的意义 870

一、县级领导体制的建立 871

第一节 中国县级领导体制的形成 871

第二章 县级领导体制 871

三、县级领导体制的现行结构 872

二、县级领导体制的演变 872

四、县级领导体制的优点和弊端 873

三、县级领导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874

二、县级领导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