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基础》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祁鸿芳主编;张维玲,刘新辉副主编
  •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10826700
  • 页数:30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依据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工程专科电路及磁路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结合工程实际编写的,参考学时范围为90~110学时(含实践性环节)。主要内容有: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线性电阻电路分析、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含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三相电路的研究、二端口网路的研究、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线性电路过渡过程的时域分析和复频域分析、磁路和铁心线圈及实验指导。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院校、成人高校、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及民办高校的电气、电子、计算机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1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

1.1 电路和电路模型 1

1.1.1 电路 1

1.1.2 电路模型 2

1.2 电路的主要物理量及方向 3

1.2.1 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3

1.2.2 电压、电位、电动势及其参考方向 5

1.2.3 电功率和电能 7

1.3 线性电阻元件的欧姆定律 9

1.3.1 电阻元件 9

1.3.2 线性电阻元件与欧姆定律 10

1.3.3 短路和开路 10

1.3.4 线性电阻元件吸收(消耗)的功率 11

1.4 电压源 13

1.4.1 理想电压源 13

1.4.2 由电压源构成的实际直流电源模型 14

1.5 电流源 16

1.5.1 理想电流源 16

1.5.2 由电流源构成的实际直流电源模型 17

1.6 受控源 19

1.7 基尔霍夫定律 22

1.7.1 电路图 22

1.7.2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23

1.7.3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24

本章小结 26

习题 27

2.1 无源电阻网络的化简 32

2.1.1 等效变换和电阻的串联 32

第2章 电阻电路 32

2.1.2 电阻的并联 34

2.1.3 电阻的串并联 35

2.1.4 无源三端网络(电阻的三角形连接与星形连接)的等效变换 37

2.2 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和电源支路的串并联 41

2.2.1 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41

2.2.2 电压源支路的串并联 44

2.2.3 电流源支路的串并联 45

2.3 支路分析法 47

2.3.1 分析线性电路的一般方法 47

2.3.2 支路分析法 48

2.3.3 支路分析法的步骤 49

2.4 网孔分析法和回路分析法 50

2.4.1 网孔分析法的定义和方程 50

2.4.2 网孔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51

2.4.3 回路分析法 52

2.4.4 含受控源的电路 53

2.5 节点分析法 54

2.5.1 节点方程 54

2.5.2 节点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55

2.5.3 电路中仅含理想电压源支路的求解方法 56

2.5.4 单节点偶电路分析 57

2.5.5 含受控源电路的节点分析方法 58

2.5.6 几种分析方法的比较 58

2.6 叠加定理与齐次定理 59

2.6.1 叠加定理 59

2.6.2 用叠加定理分析含受控源电路 62

2.6.3 齐次定理 62

2.7 替代定理 63

2.8.1 戴维南定理 64

2.8 等效电源定理 64

2.8.2 诺顿定理 67

2.8.3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69

本章小结 71

习题 72

第3章 正弦稳态电路分析 78

3.1 正弦量 79

3.1.1 正弦量的概念及正弦量的时域表示 79

3.1.2 正弦量三要素 79

3.1.3 正弦量的有效值 81

3.2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83

3.2.1 正弦量的旋转矢量表示法 83

3.2.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83

3.2.3 几何表示法 84

3.2.4 正弦量的相量运算 85

3.3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86

3.3.1 KCL的相量形式 86

3.3.2 KVL的相量形式 86

3.4 电感元件和电容元件 87

3.4.1 电感元件 87

3.4.2 电容元件 89

3.5 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的VAR的相量形式 90

3.5.1 电阻 90

3.5.2 电感 92

3.5.3 电容 95

3.6 阻抗和导纳 98

3.6.1 阻抗 98

3.6.2 导纳 100

3.7.1 阻抗与导纳的等效变换 102

3.7 阻抗与导纳的等效变换及串并联 102

3.7.2 阻抗的串并联 104

3.8 正弦电流电路中的功率 106

3.8.1 瞬时功率 106

3.8.2 平均功率 107

3.8.3 无功功率 108

3.8.4 视在功率 108

3.8.5 复功率 109

3.9 功率因数的改善及最大功率传输 111

3.9.1 功率因数的改善 111

3.9.2 最大功率传输 112

3.10 正弦稳态电流电路的计算 113

本章小结 118

习题 119

4.1.1 耦合线圈的自感和互感 124

第4章 耦合电感和谐振电路 124

4.1 耦合电感元件 124

4.1.2 耦合线圈的总磁链 125

4.1.3 耦合线圈的互感电压 126

4.1.4 耦合电感元件 127

4.1.5 耦合电感的相量模型 127

4.1.6 同名端的判断方法 128

4.2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 129

4.2.1 耦合电感的串联 129

4.2.2 耦合电感的并联 130

4.2.3 互感消去法 131

4.2.4 含耦合电感电路的一般计算方法 132

4.3 理想变压器 134

4.3.1 理想变压器模型及电压、电流关系 134

4.3.2 理想变压器特性 135

4.4 正弦交流电路中的谐振 136

4.4.1 串联谐振 137

4.4.2 并联谐振 140

4.4.3 电感线圈和电容器的并联谐振电路 142

本章小结 144

习题 145

第5章 三相电路 147

5.1 三相电源及其连接 147

5.1.1 三相电源 147

5.1.2 三相电源的连接 148

5.2 三相负载的连接 151

5.2.1 星形连接 151

5.2.2 三角形连接 152

5.3 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155

5.4 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 158

5.5 三相电路的功率 161

5.5.1 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 161

5.5.2 对称三相电路中的瞬时功率 162

5.5.3 三相功率的测量 163

本章小结 166

习题 168

第6章 二端口网络 171

6.1 二端口网络 171

6.2 二端口网络的阻抗参数和导纳参数 172

6.2.1 阻抗参数方程(Z方程)与阻抗参数(Z参数) 172

6.2.2 导纳参数方程(Y方程)与导纳参数(Y参数) 174

6.2.3 传输参数方程(T方程)与传输参数(T参数) 177

6.2.4 混合参数方程(H方程)与混合参数(H参数) 179

6.3.1 П形等效电路 181

6.3 互易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181

6.3.2 T形等效电路 182

本章小结 183

习题 184

第7章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分析 186

7.1 非正弦周期电流 186

7.2 非正弦周期函数展开成傅里叶级数 187

7.2.1 傅里叶级数的展开形式 187

7.2.2 对称波形的傅里叶级数 191

7.3 非正弦周期电量的有效值和平均功率 194

7.3.1 有效值 194

7.3.2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平均功率(有功功率) 195

7.4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稳态分析 196

习题 199

本章小结 199

第8章 线性电路过渡过程的时域分析和复频域分析 201

8.1 换路定律和初始条件的计算 202

8.1.1 换路定律 202

8.1.2 初始值的计算 203

8.2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204

8.2.1 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205

8.2.2 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206

8.3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209

8.3.1 RC电路在直流激励下的零状态响应 209

8.3.2 RL电路在直流激励下的零状态响应 211

8.4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及三要素法 213

8.4.1 全响应的分解 213

8.4.2 分析一阶电路全响应的三要素法 216

8.5.1 阶跃函数 220

8.5 阶跃函数和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220

8.5.2 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222

8.6 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224

8.7 拉普拉斯正变换、反变换 230

8.7.1 拉氏正变换定义 230

8.7.2 拉氏反变换 231

8.7.3 原函数和象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231

8.8 拉普拉斯变换的一些性质 232

8.8.1 线性组合定理 232

8.8.2 微分定理 233

8.8.3 积分定理 234

8.9 用部分分式法进行拉氏反变换 236

8.9.1 只具有单极点的有理函数的反变换 236

8.9.2 具有多重极点的有理函数的反变换 237

8.10 线性电路的复频域分析 239

8.10.1 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过渡过程 239

8.10.2 电阻、电感、电容元件VCR的复频域形式 239

8.10.3 基尔霍夫定律的复频域形式 240

8.10.4 欧姆定律的复频域形式 241

本章小结 244

习题 247

第9章 磁路和铁心线圈 252

9.1 磁路的基本物理量 252

9.1.1 磁感应强度和磁通 252

9.1.2 磁场强度 253

9.1.3 磁导率 253

9.1.4 磁场的基本性质 253

9.2.1 铁磁物质 254

9.2.2 磁化曲线 254

9.2 铁磁材料及其特性 254

9.3 磁路和磁路定律 256

9.3.1 磁路的概念 256

9.3.2 磁路的基本定律 257

9.3.3 磁路和电路的类比和区别 258

9.4 交变磁通磁路 259

9.4.1 磁损耗 259

9.4.2 线圈电压与磁通的关系 260

9.4.3 正弦电压作用下磁化电流的波形 261

9.4.4 正弦电流作用下磁通的波形 262

9.5 铁心线圈 263

9.5.1 不考虑线圈电阻及漏磁通的电路模型 263

9.5.2 考虑线圈电阻及漏磁通的电路模型 264

本章小结 265

附录A 电路实验指导 267

实验一 电工仪表测量误差的处理方法 268

实验二 元件伏安特性的测绘 270

实验三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273

实验四 电源的等效变换 274

实验五 叠加原理的验证 277

实验六 戴维南定理的验证 278

实验七 交流电路参数的测定 281

实验八 一阶RC串联电路响应的研究 283

实验九 日光灯电路及功率因数的提高 286

实验十 RLC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 288

实验十一 二端口网络测试 291

实验十二 三相负载的连接 294

实验十三 三相电路功率的测量 296

附录B 部分习题答案 299

参考文献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