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十八章 历史 1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 1
基本概念和主要线索 1
一、先秦 1
(一)我国早期人类 1
(二)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氏族公社 2
(二)夏、商、周奴隶制王朝 2
(三)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 3
(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3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 4
(一)秦统一六国与巩固统一的措施 4
(二)中央集权制度 5
(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5
(四)社会经济的发展 5
(六)农民起义 6
(五)三国鼎立和南北朝的形成 6
(七)中外文化交流 7
(八)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7
三、隋唐、五代、宋辽金 8
(一)科举制度 8
(二)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 8
(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9
(五)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9
(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9
(六)文学艺术 10
四、元、明、清 10
(一)中央集权的加强 10
(二)行省制度 11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1
(四)祖国疆域的奠定 11
(八)农民起义 12
(七)人口增长 12
(六)赋税 12
(五)社会经济的发展 12
(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3
(十)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13
第二节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14
基本概念和主要线索 14
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4
(一)鸦片战争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14
(二)列强侵华战争与不平等条约及其后果 15
(三)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16
(四)洋务运动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16
(五)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 17
(六)辛亥革命与争取民主共和国的斗争 18
(七)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19
(二)新文化运动 20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20
二、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
(三)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21
(四)南京国民政府训政体制及五院制的建立 21
(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2
(六)二三十年代的文学艺术成就 22
(七)从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 22
(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 23
(九)官僚买办资本 23
(十)重庆谈判 23
(十一)人民解放战争与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24
第三节 中国当代史 24
基本概念和主要线索 24
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 24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与《共同纲领》 24
(三)抗美援朝 25
(四)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5
(二)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25
(五)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26
(六)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6
(七)“大跃进”运动 27
(八)人民公社化运动 27
(九)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经济措施和政治措施 27
(十)“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根源及其严重后果 28
(十一)外交工作的新突破 29
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29
(一)“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制定和实施 29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和推广 29
(三)四个经济特区的创立和全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30
(四)国有企事业改革历程 30
(五)政治体制改革历程 30
(六)教育体制改革历程 30
(十)香港、澳门的回归 31
(九)我国国际战略的调整 31
(七)科技体制改革历程 31
(八)金融体制改革历程 31
第四节 世界史 32
基本概念和主要线索 32
一、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32
(一)古代埃及 32
(二)古巴比伦王国 32
(三)古代印度 32
二、古希腊、罗马文化 32
(一)古希腊文化 33
(二)古罗马文化 33
三、世界三大宗教起源 33
(一)佛教 33
(二)基督教 33
五、德意志宗教改革 34
(二)基本过程 34
(一)历史背景 34
四、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34
(一)历史背景 34
(三)伊斯兰教 34
(二)基本经过 35
六、欧洲文艺复兴 35
(一)历史背景 35
(二)基本经过与性质 35
七、英国革命 35
(一)背景 35
(二)基本经过 36
(三)意义 36
八、美国独立战争 36
(一)战争背景 36
(二)战争经过 36
(三)法国大革命的意义 37
(二)革命的历程 37
(一)革命的背景 37
九、法国大革命 37
(三)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37
十、欧美的工业革命 38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 38
(二)主要成就 38
(三)工业革命的扩展 38
(四)意义和后果 38
十一、日本明治维新 39
(一)明治维新的背景 39
(一)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39
(三)明治维新的后果 39
十二、巴黎公社 39
(一)3月18日起义和巴黎公社的成立 39
(二)重要战役 40
(一)大战的爆发和性质 40
十三、第一次世界大战 40
(三)巴黎公社的历史地位 40
(二)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40
(三)大战的结束 41
十四、十月革命 41
(一)十月革命的背景 41
(二)十月革命的过程 41
(三)十月革命的意义 41
十五、罗斯福新政 42
(一)新政的背景 42
(二)新政的内容 42
(三)新政的性质和影响 42
十六、第二次世界大战 42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因 42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42
十八、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 44
(三)凯恩斯主义的历史地位 44
(一)万隆会议 44
十七、凯恩斯主义 44
(二)凯恩斯主义的内容 44
(一)凯恩斯主义产生原因 44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44
(二)不结盟运动 45
十九、艾森豪威尔主义 45
二十、苏联解体与苏东剧变 45
(一)苏联解体原因 45
(二)苏联解体过程 46
(三)东欧剧变 46
二十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七国首脑会议 46
(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6
(二)七国首脑会议 46
重点分析 47
关键词表 49
考核试题 51
参考答案 56
第十九章 国情国力 57
第一节 国土资源 57
基本概念和主要线索 57
一、什么是国土资源 57
二、我国国土资源的基本情况 57
三、我国国土资源的基本特征 58
四、我国近年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59
五、国土整治与国土规划 60
第二节 人口问题 61
基本概念和主要线索 61
一、我国人口基本状况 61
二、出生率、死亡率、总和生育率 61
三、计划生育 62
四、计划生育的基本思路 63
五、老龄化问题 64
第三节 民族问题 64
基本概念和主要线索 64
一、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 64
二、我国各民族的社会经济状况 65
三、民族关系 66
四、我国的民族政策、方针 66
五、中华民族凝聚力 66
第四节 宗教问题 66
基本概念和主要线索 66
一、我国宗教状况 66
二、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67
第五节 综合国力 68
基本概念和主要线索 68
一、什么是综合国力 68
二、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 69
重点分析 70
三、综合国力的测算方法 70
关键词表 82
考核测试 84
参考答案 92
第二十章 公文写作与处理 94
第一节 公文写作 94
基本概念和主要线索 94
一、公文及其功能 94
(一)公文的概念 94
(二)公文的类别 95
(三)公文的功能 96
二、公文的文体 97
三、公文结构 100
四、公文格式 102
(四)发文字号的标注与编排 103
(五)签发人的编排 103
(一)保密等级的标注与编排 103
(三)文头的编排 103
(二)紧急程度的标注与编排 103
(六)标题的标注与编排 104
(七)主送机关的标注与编排 104
(八)正文的编排 105
(九)附件标记的标注与编排 105
(十)印章或签署的编排 105
(十一)日期的标注与编排 105
(十二)注释的编排 105
(十三)主题词的标注与编排 106
(十四)抄送机关的标注与编排 106
(二)定稿 107
(一)草稿 107
(三)正本 107
(十五)印发说明的编排 107
五、公文稿本 107
(四)试行本 108
(五)暂行本 108
(六)副本 108
(七)修订本 108
六、常用公文文种及其选用 109
(一)常用公文文种的适用范围 109
(八)不同文字稿本 109
(二)公文文种的选择 112
七、公文写作基本要求 113
八、行文规则 114
九、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 116
(一)公文的语言特点 116
(二)公文词语的选择 117
(三)对公文语句的基本要求 119
(四)语序的安排 120
(五)公文中若干事物和概念的特殊表达要求 121
第二节 公文处理 123
基本概念和主要线索 123
一、公文处理及其基本任务 123
二、公文处理责任 124
三、公文处理程序 125
(一)收文处理程序 125
(二)发文处理程序 127
(一)拟办 128
四、公文拟办、批办与承办 128
(二)批办 129
(三)承办 130
五、公文审核与签发 131
(一)审核 131
(二)签发 132
关键词表 132
考核测试 134
参考答案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