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癫痫治疗的历史与现状 1
第一节 癫痫诊治的历史回顾 1
一、中医药诊治癫痫的历史 1
二、西医药诊治癫痫的历史 3
第二节 癫痫治疗的现状 6
一、抗癫痫药物的选择与合理用药 6
二、手术治疗 7
第二章 癫痫的药物治疗 9
第一节 概述 9
第二节 药物治疗基础 9
一、药物效应动力学基础 9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基础 14
三、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及合理用药原则 17
第三节 抗癫痫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20
一、药物的吸收 20
二、药物的分布 21
三、药物的代谢 21
四、药物的排泄 23
五、老年癫痫患者的药代动力学 23
六、儿童癫痫患者的药代动力学 24
第四节 癫痫的发病机制与抗癫痫药物的作用原理 25
一、概述 25
二、与癫痫发作有关的离子跨膜运动 26
三、神经递质和调质对神经元活动的影响 34
四、神经元电生理活动的产生 38
五、痫性放电的形成、传播和终止 42
六、抗癫痫药物的作用机制 49
第五节 第一线抗癫痫药物 52
一、卡马西平 52
二、丙戊酸 57
三、苯妥英 65
四、苯巴比妥 71
五、扑痫酮 75
六、乙琥胺 76
七、苯二氮?类 78
第六节 新抗癫痫药物 83
一、托吡酯 83
二、拉莫三嗪 89
三、加巴喷丁 91
四、氨己烯酸 99
五、非氨酯 103
六、奥卡西平 106
七、噻加宾 110
八、唑尼沙胺 113
九、左乙拉西坦 114
第七节 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 117
一、药物相互作用的机理 117
二、常用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 121
第八节 抗癫痫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 130
一、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 130
二、抗癫痫药物血液浓度的监测方法 131
三、抗癫痫药物的脑脊液浓度的测定 135
四、抗癫痫药物的唾液浓度测定 135
三、治疗方法 136
二、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136
一、治疗目的 136
第九节 抗癫痫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 136
第十节 抗癫痫药物治疗的临床实践 142
一、不同发作类型癫痫的药物治疗 142
二、症状性癫痫的药物治疗 146
三、癫痫综合征的药物治疗 164
四、药物治疗中的常见错误和对策 185
五、抗癫痫药物的耐药性 187
六、抗癫痫药物的不良反应 193
七、抗癫痫药物治疗中需特别注意的问题 242
第十一节 开发新的抗癫痫药物 248
一、理想抗癫痫药物的标准 248
二、抗癫痫药物筛选的动物模型 249
三、药理学策略 261
四、抗癫痫新药临床前评价的策略 270
五、正在进行临床前评价的新抗癫痫药物 272
第三章 癫痫的外科治疗 296
第一节 概述 296
第二节 手术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痫的病例选择 296
第三节 难治性颞叶癫痫病人的术前评估 297
一、临床表现 297
二、影像学表现 298
三、脑电图表现 299
四、神经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表现 300
第四节 手术切除部位的探测和确定 300
一、卵圆孔电极和蝶骨电极监测 300
二、颅内皮层和皮层下脑组织监测 301
三、阿米妥(Wada)试验 303
四、磁线圈刺激试验(magnetic coil stimulation) 304
五、其他 306
第五节 颞叶癫痫的外科治疗方法 306
一、颞叶切除术 306
二、前内侧颞叶切除术 309
三、选择性杏仁-海马切除术 309
四、导航系统下颞叶病灶切除术 311
第六节 常用的其他手术治疗方法 311
一、新皮质切除术 311
二、多脑叶和半侧皮质切除术 314
三、胼胝体切开术 320
四、多点位蛛网膜横切术 323
五、脑立体定向毁损术 326
六、其他 328
第七节 术后疗效评价和随访 332
第八节 术后功能康复 333
一、术后功能康复的内容 334
二、术后康复的评价指标 336
三、影响术后康复及评价的因素 336
第四章 癫痫的其他治疗方法 339
第一节 癫痫的辅助药物治疗 339
一、别嘌呤醇 339
二、氟桂利嗪 340
三、维生素E 341
四、大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 341
五、乙酰唑胺 342
六、苯二氮?类 342
二、酮食疗法的疗效观察 343
一、概述 343
第二节 酮食疗法 343
三、作用机制 344
四、酮食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 346
第三节 迷走神经刺激术 349
一、历史回顾 349
二、NCP系统和植入手术过程 350
三、VNS的作用机制 351
四、动物癫痫模型的疗效 358
五、临床疗效研究 359
六、安全性资料 363
七、小结 365
第二节 癫痫持续状态的分类 369
第五章 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 369
第一节 癫痫持续状态的定义 369
一、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370
二、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371
第三节 癫痫持续状态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372
一、癫痫持续状态对神经系统的损害 372
二、癫痫持续状态对全身的影响 373
第四节 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 374
一、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 374
二、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 375
三、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 377
一、年龄 384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384
二、遗传 384
第六章 热性惊厥的治疗 384
第一节 热性惊厥的患病率 384
三、感染与发热 385
四、胚胎期和围产期因素 385
五、血生化影响因素 385
第三节 热性惊厥的临床表现 386
第四节 辅助检查 386
一、脑电图检查 386
二、脑脊液检查 386
三、血液生化检查 386
第五节 热性惊厥的诊断与分型 387
第六节 热性惊厥的治疗 387
一、热性惊厥发作时的治疗 387
二、预防复发 388
一、热性惊厥的复发 389
第七节 热性惊厥的预后 389
二、热性惊厥与癫痫的关系 390
三、热性惊厥对智力行为的影响 390
第七章 癫痫性精神障碍的治疗 393
第一节 概述 393
第二节 临床表现 394
一、痫性发作前精神障碍 394
二、痫性发作时的精神障碍 394
三、痫性发作后精神障碍 396
四、痫性发作间期的精神障碍(inter-ictal disorder) 396
第三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 398
一、癫痫性精神障碍的诊断 398
二、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的诊断标准 398
三、鉴别诊断 398
一、药物治疗 399
第四节 癫痫性精神障碍的治疗 399
二、心理治疗 400
三、外科治疗 401
第八章 癫痫的中医治疗 403
第一节 中医对癫痫的认识 404
一、病名 404
二、症状表现与特点 407
三、病因病机 409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412
五、预防、转归与预后 413
第二节 中医对癫痫的辨证施治 414
第三节 中医治疗癫痫的方剂 422
一、单方 422
二、验方 423
第四节 中医治疗癫痫的其他方法 427
三、经方 427
一、头皮针 428
二、耳针 429
三、体针 430
四、芒针 432
五、皮肤针 434
六、推拿 435
第五节 中医治疗癫痫的进展 435
一、病因病机与证候研究 435
二、辨证分型 436
三、治法研究 437
四、基本方加减 440
五、专方 441
六、中西药合用 443
七、中药毒副作用 444
八、针灸治疗 444
九、针药合用 447
十、实验研究 448
十一、疗程 451
十二、疗效判定标准 451
第九章 癫痫的基因治疗 459
第一节 癫痫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459
一、癫痫基因的定位方法 460
二、癫痫、癫痫综合征基因定位及其发生机制研究 462
第二节 癫痫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471
一、癫痫与c-fos基因 471
二、癫痫与热休克蛋白基因 473
三、癫痫与凋亡相关基因 475
四、癫痫与神经营养因子 480
五、一氧化氮和癫痫 482
第三节 癫痫基因治疗策略 483
一、癫痫基因治疗的前提 483
二、癫痫基因治疗方法及途径 484
三、癫痫基因治疗载体选择 485
四、癫痫基因治疗策略 488
第四节 癫痫基因治疗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490
一、基因治疗与社会伦理问题 490
二、基因转移途径 490
三、癫痫基因治疗靶点选择 490
四、目的基因的定向表达 491
五、目的基因表达水平的调控 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