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 1
前言 1
第一章 创造学基础 1
第一节 概述 1
一、创造学的基本术语 1
二、创造学的形成与发展 5
三、创新与创造学 10
第二节 创造力 11
一、脑科学理论 11
二、提高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16
一、发明的源泉 18
第三节 创造发明 18
二、发明的规律 19
三、发明的作用 20
四、发明的战略和策略 21
五、发明课题水平等级 22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 25
一、思维概述 25
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性 27
三、创造性思维的阶段 31
四、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33
第五节 创造性人才 35
一、创造性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36
二、创造性人才的个性品质 36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产生 42
第二章 创新体系 42
第一节 国家创新体系 42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特征及系统框架 44
三、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52
第二节 区域创新体系 55
一、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 55
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 56
三、国际技术创新中心城市 58
第三节 企业(公司)创新系统 60
一、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 60
二、创新要素间的主要逻辑关系 63
一、早期的科技传播 64
第四节 科学技术传播 64
二、现代教育加速科技传播 67
三、英特网带来质的飞跃 70
四、科技传播机制 71
第三章 创造技能 75
第一节 观察力 75
一、观察的三大要素 75
二、观察过程 76
三、观察分类 76
四、创造性观察机制 77
五、观察技巧 79
六、观察能力的培训 81
一、注意力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 82
二、注意力的品质 82
第二节 注意力 82
三、注意力的培养 83
第三节 记忆力 84
一、记忆力的能动作用 84
二、记忆力的培训 85
第四节 理解力 87
一、理解力的涵义 87
二、提高理解力的培训 87
第五节 发现问题能力 88
一、提高发现问题能力的途径 88
二、发现问题能力的培训 88
一、开发选题的原则 89
第六节 开发选题能力 89
二、选题创新的途径 91
第七节 抓住机遇的能力 93
一、机遇的类型 94
二、机遇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95
三、捕捉发明创新机遇的途径 96
第八节 操作能力 97
一、操作能力和创造创新的关系 97
二、操作能力的表现 98
三、操作能力的培训 98
第九节 工程能力 99
一、工程能力的体现 100
二、工程技术研究开发的基本程序 103
二、开发智能技术的途径 105
一、智能技术的定义及研究范围 105
第十节 智能技术运用能力 105
第十一节 破译黑箱的能力 106
一、黑箱及破译黑箱的定义 106
二、破译黑箱的作用与意义 107
三、破译黑箱的理论依据 108
四、破译黑箱能力的培训 108
第十二节 系统分析和系统决策能力 109
一、系统分析能力的定义 109
二、系统分析能力的特点 109
三、系统分析能力的培训 111
四、系统决策能力的培训 112
第十三节 信息能力 113
一、信息与创造创新的关系 113
二、信息源 114
三、信息检索 116
四、计算机检索 120
五、专利文献的检索与利用 123
六、科技会议文献检索 126
七、科技报告检索 127
八、创造创新者应具备的信息能力 128
第四章 创造创新技法 129
第一节 创造创新技法的分类 129
第二节 智力激励法 131
一、技法原理 131
二、运用程序 132
三、改进型智力激励法 135
一、直接类比法 138
第三节 类比创造法 138
二、拟人类比法 139
三、象征类比法 139
四、幻想类比法 140
五、综摄类比法 141
六、仿生类比法 143
七、对称类比法 143
八、综合类比法 144
第四节 列举法 145
一、特性列举法 145
二、缺点列举法 146
三、希望点列举法 149
一、技法原理 150
第五节 逆向构思法 150
二、运用要点 151
第六节 联想技法 154
一、技法原理 154
二、联想法的类型 154
第七节 TRIZ法 159
一、TRIZ法的发展阶段 160
二、TRIZ法的主要理论 161
三、TRIZ法的运用 167
四、TRIZ法的应用及未来发展 174
第八节 形态分析法 175
一、技法原理 176
二、形态分析法的要求及运用程序 177
一、技法原理 180
第九节 演绎发明法 180
二、演绎推理的基本方式 182
第十节 信息交合法 183
一、技法原理 183
二、信息交合法的运用 186
第十一节 移植法 188
一、技法原理 188
二、移植法的分类 188
第十二节 创造技法的综合应用 190
一、创造技法应用的适宜性 190
二、创造技法应用的协同性 191
三、创造技法应用的依存性 192
四、创造技法应用的实践性 193
第五章 创新战略 194
第一节 企业面临的新形势 194
一、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变历史 194
二、当前技术创新的特点 195
第二节 连续创新和突破创新 199
一、连续创新 200
二、突破创新 201
三、创新流 207
第三节 集成创新 212
一、关于“集成”和“集成创新” 213
二、集成创新的重要意义 214
三、企业集成创新系统 216
四、技术集成的方式 225
第四节 模仿创新 228
一、模仿创新的类型 229
二、模仿创新的特征 233
三、原始创新和模仿创新的比较 234
四、知识产权与模仿创新 237
五、模仿创新与后发优势 241
六、历史的启示 244
第五节 创新战略选择 248
一、我国的资源状况 248
二、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249
三、创新影响因素及对策 251
四、树立正确的创新理念 253
一、环境和创新环境 255
第六章 创新环境 255
第一节 环境对创新的影响和作用 255
二、社会环境和创造创新 256
第二节 文化环境和企业文化创新 258
一、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258
二、建立创新的企业文化 263
第三节 学习环境和创造教育 269
一、创造教育的历程 269
二、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270
三、创造教育的主要内容 270
四、发展企业培训教育 274
五、国外企业培训教育的典型事例 274
六、创造创新教育从娃娃抓起 278
第四节 人力资源 280
一、存在问题 280
二、开拓人力资源 282
第五节 基础设施 282
一、基础设施的涵义 282
二、技术基础设施的评价指标 282
第六节 市场环境 283
一、市场和技术创新的互动 283
二、市场环境的主要方面 284
第七节 政策制度环境 284
一、继续加大R&D投入 284
二、重视技术引进中的问题 286
三、制定政府采购政策 288
四、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 289
五、鼓励金融创新 291
第八节 法制环境 292
一、创新与法制 292
二、创新需要健全的法制保护 293
三、创造公平竞争、宽松进取的环境 293
附录 294
附录A 常用国外检索工具 294
附录B 常用搜索引擎 295
附录C 常用信息检索网站与数据库 296
附录D 国内有关创新网站 298
附录E 国外有关创新网站 300
参考文献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