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孟洲,侯伦广主编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61431570
  • 页数:22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研究生政治理论课教材。全书按教育部颁布发的教学大纲系统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与科学方法论。

目录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和范围 1

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 1

二、自然辩证法的内容 2

三、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4

四、自然辩证法的范围 6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10

一、自然辩证法的前史 11

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12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14

四、自然辩证法的发展趋势 16

第三节 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17

一、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17

二、研究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18

三、研究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科学的发展观 19

五、研究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科技实践能力 20

四、研究自然辩证法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 20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23

第一节 古代朴素自然观 23

一、原始神话、宗教“自然观” 23

二、古代朴素自然观 24

三、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评价 26

第二节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26

一、16世纪—18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 26

二、16世纪—18世纪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 32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34

一、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 35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37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 41

第一节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是系统自然观产生的客观依据 41

一、宇宙起源及演化的系统过程 42

二、天体起源和演化的系统过程 45

三、地球起源、演化的系统过程 45

四、生命的起源及系统演化 46

第二节 系统自然观的产生和发展 47

一、系统自然观的来源 49

二、一般系统论的基本思想 50

第三节 自组织理论 52

一、自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53

二、组织与被组织概念 53

三、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思想 53

四、协同论的基本思想 56

五、突变论的基本思想 58

六、超循环理论 60

七、分形结构理论 62

八、混沌理论 64

第四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 72

第一节 生态危机与生态自然观 72

一、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 72

二、当代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75

三、生态自然观是对生态危机反思的必然结果 77

一、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80

第二节 生态自然观中的人与自然 80

二、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 82

第三节 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前提和实质 86

一、生态自然观的现代科学基础 86

二、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和实质 88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91

一、生态自然观与科学发展观 91

二、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93

第五章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认识 97

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认识过程 97

一、科学的特征 97

二、科学的体系结构 102

第二节 科学认识 107

一、科学事实 109

二、科学概念 110

三、科学定律 112

四、科学假说 113

五、科学理论 114

第三节 科学问题 115

一、科学问题的含义 116

二、科学问题的来源 116

三、科学问题与科学选题 118

第六章 科学思维方法 120

第一节 逻辑思维 120

一、演绎法与公理化方法 120

二、归纳法 122

三、类比法 124

第二节 辩证思维 126

一、分析与综合 127

二、具体与抽象 129

三、逻辑与历史 131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 133

一、形象思维 133

二、直觉思维 135

一、相容性 138

第七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检验与发展 138

第一节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 138

二、自洽性 139

三、简单性 141

第二节 科学理论的经验检验 143

一、科学理论的先导——科学假说的经验 143

二、科学理论的检验 144

第三节 科学理论的发展 147

一、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 147

二、科学理论的调整与更替 153

第四节 科学价值的评价 156

一、科学的社会价值 156

二、科学的精神价值 159

第八章 技术的本质与方法 161

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 161

一、技术的含义 161

二、技术的本质 162

三、技术的基本特征 163

四、技术的二重性 165

第二节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65

一、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66

二、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167

第三节 技术进步与技术发展 168

一、技术进步与技术发展 168

二、技术进步与技术发展的动力 169

一、技术创新的概念 175

第四节 技术创新的概念和模式 175

二、技术创新的特点 177

第五节 技术创新的模式 178

一、模仿式技术创新 178

二、吸收式技术创新模式 179

三、自主式技术创新模式 180

第九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和社会建制 183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183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特点 183

二、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 187

三、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保障 190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192

一、科学技术的体制化 192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195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 197

四、社会的科学技术能力 199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201

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新阶段 201

第十章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对中国的现代化的意义 201

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经济增长方式 203

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发展模式的选择 207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 210

一、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210

二、科学技术革命与中国的发展道路 213

三、科教兴国 221

参考文献 224

后记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