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1
一、免疫的概念 1
二、免疫的功能 1
第二节 免疫应答的类型 2
一、固有性免疫应答 2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 2
第三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 2
第四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展望 3
二、科学免疫学时期 4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 4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 6
第五节 免疫学在生物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9
一、免疫学与生物学 9
二、免疫学与医学 10
三、免疫学与生物高技术产业 10
第二章 抗原 11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11
第二节 抗原的免疫原性 11
一、抗原的理化性质 11
二、宿主的反应性 12
一、抗原表位 13
第三节 抗原的特异性 13
三、免疫方式 13
二、半抗原-载体效应 16
三、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16
第四节 抗原的分类 16
一、根据诱导的免疫应答分类 17
二、根据抗原与宿主的亲缘关系分类 18
三、其他分类方法 19
第五节 免疫佐剂 20
一、佐剂的种类 20
二、佐剂的作用机制 21
三、佐剂的应用 21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22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2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 22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和特性 22
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 24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25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抗原性 26
一、同种型 26
二、同种异型 27
三、独特型 27
第四节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28
第五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29
一、IgG 29
三、IgA 30
二、IgM 30
四、IgE 31
五、IgD 31
第六节 免疫球蛋白的基因 32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因结构 33
二、免疫球蛋白基因片段的重排 35
三、免疫球蛋白的类转换 36
四、免疫球蛋白的等位基因排除现象 36
五、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 36
第七节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合成 37
一、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合成 37
二、免疫球蛋白的装配 37
二、单克隆抗体 38
第八节 抗体的制备 38
一、多克隆抗体 38
三、基因工程抗体 39
第四章 补体系统 41
第一节 概述 41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命名 41
二、补体的理化性质 42
三、补体的编码基因 43
四、补体的代谢 43
第二节 补体的激活 43
一、经典激活途径 44
三、旁路激活途径 45
二、MBL途径 45
四、补体激活的共同末端效应 46
第三节 补体激活的调节 47
一、自身衰变的调节 48
二、调节蛋白的调节 48
第四节 补体受体 48
一、Ⅰ型补体受体 49
二、Ⅱ型补体受体 49
三、Ⅲ型补体受体 49
四、Ⅳ型补体受体 49
五、C3a受体和C5a受体 49
六、C1q受体 49
第五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50
第六节 补体在医学上的意义 51
一、补体的遗传缺陷与疾病 51
二、补体含量增高 52
三、补体含量下降 52
第五章 免疫器官 53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 53
一、骨髓 54
二、胸腺 54
三、腔上囊 55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与组织 56
一、淋巴结 56
二、脾脏 57
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59
四、皮肤相关淋巴组织 60
第三节 淋巴细胞再循环 60
一、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途径 60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61
第六章 免疫细胞 62
第一节 T淋巴细胞 62
一、T细胞在胸腺中的分化发育 62
二、T细胞的膜表面分子 63
三、T细胞亚群及功能 67
第二节 B淋巴细胞 70
一、B细胞的分化发育 70
二、B细胞的膜表面分子 71
三、B细胞亚群及功能 73
第三节 NK细胞 74
一、NK细胞的膜表面分子 75
二、NK细胞的作用机制 75
三、NK细胞的功能 75
第四节 抗原呈递细胞 76
一、巨噬细胞 76
二、树突状细胞 77
三、B细胞 78
四、红细胞 79
三、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79
二、嗜酸粒细胞 79
一、中性粒细胞 79
第五节 其他免疫细胞 79
四、非专职性抗原呈递细胞 79
五、血小板 80
第七章 细胞因子 81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81
第二节 各种细胞因子的特性 82
一、白细胞介素 82
二、干扰素 83
三、肿瘤坏死因子 83
四、集落刺激因子 84
六、生长因子 85
五、趋化性细胞因子 85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86
第四节 细胞因子受体 86
一、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 87
二、细胞因子受体中的共用链 89
三、细胞因子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89
四、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 89
第五节 细胞因子在医学上的意义 89
一、细胞因子与炎症 89
二、细胞因子与肿瘤 90
三、细胞因子与移植排斥反应 90
四、细胞因子与免疫性疾病 90
一、整合素家族 92
第三节 各种黏附分子的特性 92
第一节 黏附分子的概念和分类 92
第八章 黏附分子 92
第二节 黏附分子的共同特点 92
二、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94
三、选择素家族 96
四、钙黏蛋白家族 97
五、黏蛋白样家族 97
六、其他黏附分子 97
第四节 黏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98
三、支气管哮喘 99
五、黏附分子与肿瘤的进展和转移 99
四、类风湿关节炎 99
二、血小板功能不全症 99
一、白细胞黏附缺陷症 99
第五节 黏附分子在医学上的意义 99
第九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101
第一节 概述 101
第二节 MHC的基因结构 101
一、H-2复合体的结构 101
二、HLA复合体的结构 102
第三节 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 102
第四节 HLA的分布、结构和功能 103
三、连锁不平衡 103
一、HLA的分布 103
二、高度的多态性 103
一、单倍型遗传 103
二、HLA的结构 104
三、HLA的功能 105
第五节 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106
一、HLA与器官移植 106
二、HLA与疾病的相关性 106
三、MHC表达异常与疾病 107
四、HLA与输血反应 107
五、HLA与法医学 107
三、DNA分型技术 108
二、细胞学分型技术 108
一、血清学分型技术 108
第六节 HLA分型技术 108
六、HLA与人类学研究 108
第十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 110
第一节 概述 110
一、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征 110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110
三、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111
第二节 抗原呈递 111
一、MHC-Ⅱ类分子呈递途径 112
二、MHC-Ⅰ类分子呈递途径 113
三、交叉呈递 114
第三节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114
一、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114
三、T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 115
二、T细胞活化的信号 115
四、T细胞的增殖分化 117
五、T细胞介导的效应 118
第四节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120
一、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120
二、B细胞活化的信号 121
三、B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 122
四、B细胞的增殖分化 123
五、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124
六、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 125
第五节 黏膜免疫应答 125
三、黏膜免疫应答的机制 126
一、非特异性黏膜保护因素 126
二、黏膜免疫应答的过程 126
第六节 免疫应答的调节 127
一、抗原的调节 127
二、抗体的调节 128
三、免疫细胞的调节 129
四、细胞因子的调节 129
五、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 130
第十一章 免疫耐受 131
第一节 概述 131
一、基本概念 131
二、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 131
三、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 132
第二节 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和特点 133
一、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 133
二、T细胞、B细胞免疫耐受的特点 133
第三节 免疫耐受的发生机制 134
一、克隆排除学说 134
二、克隆流产学说 134
三、克隆不应答 134
四、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的作用 134
六、阻断黏附分子诱导耐受 135
五、口服抗原诱导耐受 135
四、阻断共刺激信号诱导耐受 135
三、可溶性抗原诱导耐受 135
二、应用T细胞共受体抗体诱导移植免疫耐受 135
一、骨髓嵌合体的建立 135
第四节 人工诱导免疫耐受 135
七、其他方法 136
第五节 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 136
第十二章 超敏反应 137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137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物质 137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39
三、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介质 139
四、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41
五、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141
一、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物质 142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142
二、组织损伤机制 143
三、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43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145
一、参与Ⅲ型超敏反应的物质 145
二、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45
三、常见的免疫复合物性疾病 146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147
一、参与Ⅳ型超敏反应的物质 147
二、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47
三、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48
第五节 各型超敏反应的比较 149
第十三章 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 150
第一节 概述 150
一、基本概念 150
二、自身免疫病的分类与特征 151
第二节 异常自身免疫应答的发生机制 152
一、自身抗原方面的因素 152
二、免疫活性细胞方面的因素 153
三、免疫调节机制紊乱 154
四、生理性因素 155
五、遗传因素 155
第三节 自身免疫病组织损伤机制 155
四、巨噬细胞、NK细胞的作用 156
三、T细胞的作用 156
一、自身抗体的作用 156
二、免疫复合物的作用 156
第四节 自身免疫病举例 157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157
二、甲状腺毒症 157
第十四章 免疫缺陷病 159
第一节 概述 159
一、免疫缺陷病的分类 159
二、免疫缺陷病的特点 159
三、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 160
第二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160
一、原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病 161
三、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病 162
二、原发性T细胞免疫缺陷病 162
四、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病 163
五、原发性补体缺陷病 164
第三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164
一、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165
二、免疫系统增生引起的免疫功能缺陷 167
第十五章 肿瘤免疫 168
第一节 肿瘤相关基因及其产物 168
一、肿瘤相关基因 168
二、肿瘤相关蛋白质的免疫原性 170
第二节 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 173
一、机体抗肿瘤的细胞免疫机制 173
一、肿瘤细胞缺乏激发机体免疫应答所必需的成分 175
二、机体抗肿瘤的体液免疫机制 175
第三节 肿瘤逃避机体免疫攻击的机制 175
二、肿瘤抗原诱发免疫耐受 176
三、肿瘤细胞的逃逸和免疫刺激 176
四、免疫抑制作用 177
五、肿瘤细胞抗凋亡或诱导免疫细胞凋亡 177
第四节 肿瘤的免疫学检测 177
一、肿瘤患者的免疫学诊断 177
二、评估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状态 178
第五节 肿瘤的免疫治疗 178
一、肿瘤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 178
二、抗体的靶向治疗 179
三、细胞因子治疗 180
四、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181
五、肿瘤的基因治疗 181
第十六章 移植免疫 183
第一节 移植抗原 183
一、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183
二、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184
三、其他参与排斥反应发生的抗原 185
第二节 移位排斥反应的类型 185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185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187
第三节 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的机制 188
一、T细胞识别同种抗原的机制 188
三、排斥反应的特殊情况 188
二、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 189
第四节 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原理 189
一、供者的选择 189
二、移植物或受者的预处理 190
三、抑制受者的免疫应答 191
四、移植后的免疫监测 191
第十七章 免疫学诊断技术 192
第一节 抗原的制备 192
一、天然抗原的制备 192
二、人工抗原的制备 193
三、合成肽抗原的制备 193
一、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194
四、基因工程抗原的制备 194
第二节 抗体的制备 194
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95
三、其他抗体的制备 195
第三节 抗原抗体反应 196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 196
二、经典的抗原抗体反应 198
三、免疫电泳技术 201
四、补体参与的抗原抗体反应 202
第四节 免疫标记技术 203
一、免疫荧光技术 203
二、放射免疫技术 205
三、免疫酶技术 208
五、免疫金标记技术 211
四、免疫电镜技术 211
六、生物素与亲和素标记技术 212
七、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213
第五节 免疫细胞的检测 214
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与纯化 215
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选择性分离 215
三、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216
四、淋巴细胞功能测定 217
五、中性粒细胞功能测定 219
六、单核-巨噬细胞功能测定 219
七、树突状细胞的测定 219
一、人工主动免疫 221
第十八章 免疫防治 221
第一节 人工免疫 221
二、人工被动免疫 222
三、计划免疫 223
第二节 新型疫苗的发展 223
一、疫苗的基本要求 223
二、新型疫苗的研制 223
第三节 疫苗的应用 224
一、抗感染 224
二、抗肿瘤 224
二、免疫治疗的分类 225
一、免疫治疗的概念 225
四、防止免疫病理损伤 225
三、计划生育 225
第四节 免疫治疗的概念及分类 225
第五节 抗体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226
一、免疫血清 226
二、单克隆抗体 226
三、基因工程抗体 227
第六节 抗原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228
一、抗原以表位的形式进行免疫治疗 228
二、抗原以分子或片段的形式进行免疫治疗 228
一、细胞因子补充和添加疗法 229
二、细胞因子基因疗法 229
第七节 细胞因子及其拮抗剂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229
三、细胞因子阻断和拮抗疗法 230
第八节 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230
一、免疫效应细胞 230
二、骨髓移植 230
三、抗原呈递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231
四、瘤苗 231
第九节 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 231
一、免疫增强剂 231
二、免疫抑制剂 232
参考文献 234
英中文词汇对照 235
中英文词汇对照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