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国庆主编
  • 出 版 社:西安市:西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560410642
  • 页数:504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绪论 1

第一编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9

第一章 鸦片战争 9

第一节 鸦片战争的时代背景 9

一 战前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 9

二 西方近代化潮流和殖民主义扩张 13

三 中英贸易和清朝限制贸易政策 16

四 鸦片泛滥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20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爆发和结局 25

一 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25

二 鸦片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26

三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其危害 30

四 东南沿海地区民众的抗英斗争 32

五 中国在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36

第三节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0

一 中国社会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40

二 思想文化领域内的新变化 43

第二章 太平天国前期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49

第一节 太平天国起义和前期的发展 49

一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酝酿 49

二 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南京 53

三 清政府采取的对策 56

四 北伐、西征和天京破围战 58

一 《天朝田亩制度》和土地政策 61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 61

二 其它制度和政策 64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67

一 战争发生的原因和导火线 67

二 战争爆发和《天津条约》签订 70

三 战争再起和《北京条约》签订 73

四 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74

五 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77

第三章 太平天国后期和农民起义的失败 81

第一节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 81

一 天京事变的经过 81

二 石达开出走天京 83

一 后期政治和《资政新篇》 85

第二节 太平天国后期的形势 85

二 后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88

三 后期军事形势和天京陷落 89

第三节 各地农民起义相继失败 92

一 太平军余部与捻军联合抗清 92

二 各地农民起义相继失败 93

三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96

第二编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加深 99

第四章 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经济的起步 99

第一节 洋务运动 99

一 洋务运动的社会背景 99

二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争 104

三 洋务运动的基本内容 107

四 洋务运动的经验教训和历史作用 118

第二节 民族资本企业的创办 119

一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119

二 民族资本企业创办的条件 120

三 民族资本企业创办的途径 122

四 民族资本企业的主要部门与主要行业 124

五 民族资本近代工业企业的特点 126

第三节 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出现 129

一 资产阶级的产生、构成和政治性格 129

二 工人阶级的产生、特点和初期斗争 134

一 阿古柏入侵前后新疆的局势 139

第一节 左宗棠率兵收复新疆 139

第五章 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 139

二 海防与塞防之争 142

三 左宗棠率兵收复新疆 144

四 伊犁交涉 147

第二节 东南和西南边疆的危机 151

一 边疆危机的原因 151

二 美国和日本联合侵略台湾 154

三 马嘉理事件和《烟台条约》 158

四 英、俄对西藏的侵略 161

五 帕米尔交涉 165

六 澳门问题的由来 167

第一节 反教会斗争 171

一 反教会斗争发生的原因 171

第六章 反教会斗争和中法战争 171

二 贵州教案和南昌教案的经过 176

三 天津教案的经过 179

四 反教会斗争的特点 182

第二节 中法战争 183

一 法国侵略越南和黑旗军援越抗法 183

二 清廷内的战和之争与出兵越南 185

三 中法战争爆发与《天津简明条约》 187

四 马尾海战与镇南关大捷 188

五 战争的结局与《中法新约》的签订 192

第一节 洋务思潮的兴衰 196

一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原则 196

第七章 60~90年代的思想文化和科技进步 196

二 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 199

三 改良政治的思想主张 201

四 早期维新思想 204

第二节 近代新式教育的出现 208

一 同文馆的设立 208

二 洋务派兴办的新式学堂 209

三 教会学校的创办 212

四 留学教育的兴起 214

第三节 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 216

一 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与影响 216

二 西方近代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218

三 西医学的传入及其处境 223

第一节 甲午战争的时代背景 227

一 国际形势与日本的对外扩张 227

第八章 甲午战争和战后的民族危机 227

第三编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227

二 朝鲜国内局势和中日朝鲜交涉 231

三 清政府内部的政争 233

四 中日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 235

第二节 甲午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238

一 日本不宣而战与清政府被迫应战 238

二 甲午战争的基本过程 242

三 中国民众的抗日活动 247

第三节 中日议和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248

一 中日议和的经过 248

二 《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危害 252

三 台湾人民浴血抗战 253

第四节 甲午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 256

一 三国干涉还辽 256

二 《中俄密约》与列强划分势力范围 259

三 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262

四 列强对华的资本扩张 263

第九章 戊戌维新运动 269

第一节 戊戌维新的社会背景 269

一 甲午战后的国内政治形势 269

二 戊戌维新的物质基础和思想渊源 272

第二节 维新派的主张与活动 275

一 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宣传活动 275

二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冲突 284

一 维新运动渐次走向高潮 288

第三节 百日维新与变法运动的失败 288

二 百日维新 291

三 戊戌政变和变法运动的失败 293

四 戊戌维新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99

第十章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307

第一节 义和团的兴起与初期活动 307

一 义和团运动勃起的原因 307

二 义和团在山东的活动 309

三 义和团在直隶的发展 313

第二节 义和团运动的高涨 315

一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 315

二 义和团的组织和“扶清灭洋”口号 319

三 义和团在京、津地区的活动 323

一 八国联军入侵和清政府的“宣战” 326

第三节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326

二 京、津军民抗击联军暴行 328

三 沙俄出兵东北和东南互保 334

第四节 义和团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341

一 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义和团 341

二 《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危害 344

三 义和团运动的经验教训和历史意义 347

第四编 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及其失败 350

第十一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 350

第一节 义和团失败后的国内外形势 350

一 外国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350

二 清政府的“回銮新政” 355

三 民众的反抗斗争和爱国运动 359

一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365

第二节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派的形成 365

二 革命团体的建立 371

第三节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活动 373

一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纲 373

二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380

三 百折不挠的武装起义 385

四 革命党人的暗杀活动 388

第四节 立宪运动和保路风潮 391

一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 391

二 立宪运动的高涨与破产 393

三 保路风潮及其影响 396

第一节 武昌起义及各地响应 399

一 武昌起义的准备 399

第十二章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399

二 武昌起义的胜利 403

三 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406

四 各省纷纷响应武昌起义 410

五 袁世凯东山再起 414

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及其政策 415

一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415

二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政策法令 418

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420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421

一 南北议和 421

二 孙中山让位与临时政府北迁 423

三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424

一 社会习俗的变化 427

第四节 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演变 427

二 社会交往和思想观念的更新 434

第十三章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与终结 439

第一节 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和反袁斗争 439

一 辛亥革命后的政局和“二次革命” 439

二 袁世凯复辟帝制 443

三 护国运动与洪宪帝制的覆灭 447

第二节 段祺瑞的卖国独裁和护法运动 450

一 军阀割据混乱局面的形成 450

二 段祺瑞的卖国独裁统治 454

三 皖、直争斗与护法运动 456

第三节 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 458

一 挫败沙俄侵略我国北部边疆的图谋 458

二 抗击沙俄侵略新疆的斗争 461

三 粉碎英国分裂西藏的阴谋 463

第四节 新时代的曙光 465

一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65

二 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467

三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469

四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472

第五节 清末民初的文化教育事业 474

一 文学艺术的相对繁兴 474

二 新闻出版业的进步 477

三 新式教育的发展 479

附录 大事年表 483

后记 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