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167个练习 书法技法的分析与训练》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邱振中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300065597
  • 页数:39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以167个练习组成的书法技法教材。

目录 3

第一部分 笔法 3

一、执笔 3

二、空中运笔 4

三、中锋横、竖线 5

四、藏锋—Ⅰ 6

五、藏锋—Ⅱ 7

六、手腕的灵活运动 8

七、中锋弧线—Ⅰ 9

八、中锋弧线—Ⅱ 10

九、落笔方向的控制 11

十、提按 12

十一、提笔位置的控制 13

十二、出锋 14

十三、侧锋 15

十四、折笔—Ⅰ 16

十五、折笔—Ⅱ 17

十六、摆动—Ⅰ 18

十七、摆动—Ⅱ 19

十八、转笔—Ⅰ 20

十九、转笔—Ⅱ 21

二十一、转笔—Ⅳ 22

二十、转笔—Ⅲ 22

二十二、连续转笔—Ⅰ 23

二十三、连续转笔—Ⅱ 24

二十四、连续转笔—Ⅲ 25

二十五、转笔中腕与臂的配合—Ⅰ 26

二十六、转笔中腕与臂的配合—Ⅱ 27

二十七、转笔中腕与臂的配合—Ⅲ 28

二十八、不完全折笔 29

二十九、转笔与折笔的交替使用 30

三十、笔锋进出点画的位置和方向 32

三十一、点画内笔锋运动轨迹 33

三十二、点画的立体感 34

三十三、点画间笔锋运动轨迹 35

三十四、力量的控制 36

三十五、线条的质感 37

三十六、节奏—Ⅰ 39

三十七、节奏—Ⅱ 41

三十八、节奏—Ⅲ 42

三十九、节奏—Ⅳ 45

四十、笔法分析—Ⅰ 46

四十一、笔法分析—Ⅱ 47

四十二、笔法分析—Ⅲ 48

四十三、笔法分析—Ⅳ 49

四十四、笔法分析—Ⅴ 50

四十五、笔法分析—Ⅵ 51

四十六、临写拓本的不同笔法 52

第二部分 字结构 57

一、等距线条 57

二、线条距离与位置的渐变 58

三、线条形状的渐变 59

四、平行线段对字结构的影响 60

五、平行渐变线段对字结构的影响 61

六、曲线形状的控制—Ⅰ 63

七、曲线形状的控制—Ⅱ 64

八、简单线结构的情调 65

九、单元图形的情调 66

十、单元图形的归纳 68

十一、单元图形的临写—Ⅰ 69

十二、单元图形的临写—Ⅱ 70

十三、单元空间的临画—Ⅰ 71

十四、单元空间的临画—Ⅱ 72

十五、单元空间的临画—Ⅲ 73

十六、单元空间的临画—Ⅳ 74

十七、单元空间面积的控制 75

十八、字结构中的单元空间—Ⅰ 76

十九、字结构中的单元空间—Ⅱ 78

二十、字结构中的单元空间—Ⅲ 79

二十一、单字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 80

二十二、单字外接多边形—Ⅰ 82

二十三、单字外接多边形—Ⅱ 83

二十四、大尺度笔画 83

二十五、不完整字结构 84

二十六、书写过程中对字结构的感受 85

二十七、预想字形 86

二十八、字结构的重心 87

二十九、狂草结构的临写 88

第三部分 章法 91

一、单字轴线 91

二、行轴线与轴线图 92

三、单字的连接—Ⅰ 93

四、单字的连接—Ⅱ 94

五、单字的连接—Ⅲ 95

六、单字的连接—Ⅳ 96

七、单字的连接—Ⅴ 97

八、单字的连接—Ⅵ 98

九、单字的连接—Ⅶ 100

十、单字的连接—Ⅷ 101

十一、单字的连接—Ⅸ 102

十二、单字的奇异连接—Ⅰ 103

十三、单字的奇异连接—Ⅱ 104

十四、单字的奇异连接—Ⅲ 105

十五、单字轴线位置的控制 106

十六、字结构的随机处理 107

十七、字结构距离的控制 109

十八、行侧廓的控制—Ⅰ 110

十九、行侧廓的控制—Ⅱ 111

二十、行侧廓的控制—Ⅲ 112

二十一、行距的控制—Ⅰ 113

二十二、行距的控制—Ⅱ 114

二十三、垂向行轴线 115

二十四、折线行轴线 116

二十五、行轴线对风格的影响 116

二十六、行轴线间的关系—Ⅰ 118

二十七、行轴线的关系—Ⅱ 119

二十八、习作轴线图的调整 120

二十九、字间空间的包容性 121

三十、分组线连缀—Ⅰ 122

三十二、分组线连缀—Ⅲ 124

三十一、分组线连缀—Ⅱ 124

三十三、分组线连缀—Ⅳ 125

三十四、分组线连缀中的行间空间 126

三十五、影响章法的其他因素 127

第四部分 动力形式 131

一、点画的动力特征—Ⅰ 131

二、点画的动力特征—Ⅱ 132

三、点画的动力特征—Ⅲ 133

四、点画的动力特征—Ⅳ 134

五、点画的动力特征—Ⅴ 136

六、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Ⅰ 137

七、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Ⅱ 140

八、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Ⅲ 142

九、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Ⅳ 144

十、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Ⅴ 147

十一、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Ⅵ 151

十二、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Ⅶ 154

十三、动力形式的习得—Ⅰ 155

十四、动力形式的习得—Ⅱ 156

十五、动力形式的习得—Ⅲ 158

十六、动力形式的习得—Ⅳ 159

十七、动力形式的习得—Ⅴ 160

十九、动力形式的习得—Ⅶ 161

十八、动力形式的习得—Ⅵ 161

二十、动力形式与字结构—Ⅰ 162

二十一、动力形式与字结构—Ⅱ 163

二十二、动力形式与字结构—Ⅲ 164

二十三、动力形式的调整—Ⅰ 165

二十四、动力形式的调整—Ⅱ 166

二十五、动力形式的调整—Ⅲ 167

二十六、书法与绘画中的动力形式—Ⅰ 168

二十七、书法与绘画中的动力形式—Ⅱ 169

二十八、线条与客观世界的动力形式 170

二十九、动力形式的迁移—Ⅰ 171

三十一、动力形式的设计 172

三十、动力形式的迁移—Ⅱ 172

第五部分 汉字构成 175

一、书法与抽象图形—Ⅰ 175

二、书法与抽象图形—Ⅱ 176

三、书法与抽象图形—Ⅲ 177

四、字结构对空间的分割—Ⅰ 178

五、字结构对空间的分割—Ⅱ 179

六、书法元素的构成—Ⅰ 180

七、书法元素的构成—Ⅱ 181

八、书法元素的构成—Ⅲ 182

九、书法的现代构成—Ⅰ 183

十、书法的现代构成—Ⅱ 184

十一、书法的现代构成—Ⅲ 185

十二、书法的现代构成—Ⅳ 186

十三、书法的现代构成—Ⅴ 187

十四、书法的现代构成—Ⅵ 189

十五、书法作品的二次构成—Ⅰ 191

十六、书法作品的二次构成—Ⅱ 193

十七、书法与抽象绘画—Ⅰ 195

十八、书法与抽象绘画—Ⅱ 196

十九、书法与抽象绘画—Ⅲ 197

二十、书法与抽象绘画—Ⅳ 198

第六部分 综合练习 201

一、笔法演变的图像分析 201

二、作品在笔法史中的位置 202

三、章法构成的分类 202

四、成幅临写—Ⅰ 203

五、成幅临写—Ⅱ 203

六、技巧与个性的综合分析 204

附图 205

练习答案 388

后记 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