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1章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综述 1
1.1.1 土壤系统分类研究进展 1
1.1.2 土壤水分研究进展 5
1.1.3 我国南方农地土壤养分态势和培肥研究进展 8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1.2.1 研究内容 13
1.2.2 技术路线和方法 15
2.1.1 地势地貌条件 22
2.1 福建土壤形成背景辨识 22
第2章 福建山地成土环境条件 22
上篇 22
2.1.2 母岩母质条件 26
2.1.3 气候条件 28
2.1.4 植被条件 35
2.1.5 成土时间 36
2.1.6 人为作用 37
2.2 主要山地成土条件及供试剖面点概况 37
第3章 福建山地土壤形成特点和诊断定量属性 41
3.1 成土作用特点 41
3.1.1 地球化学特征 41
3.2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51
3.2.1 主要诊断层 51
3.1.2 有机质累积特征 51
3.2.2 主要诊断特性 55
第4章 基于系统分类的福建山地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74
4.1 福建主要山地土壤在不同分类制中的类型归属 74
4.1.1 中亚热带山地丘陵土壤在不同分类制中的归属 74
4.1.2 南亚热带丘陵台地土壤在不同分类制中的归属 77
4.2 基于系统分类的福建主要山地土壤分布规律 77
4.2.1 基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分布模式 77
4.2.2 基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分布模式 77
4.2.3 基于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的分布模式 78
4.3 问题讨论 78
4.3.1 关于富铁土、铁铝土在福建境内的分布 78
4.3.2 福建山地土壤垂直分布及其区域差异 79
4.3.3 关于福建土壤类别归属参比的若干订正 80
4.3.4 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修订建议 81
4.3.5 土壤系统分类与土地持续利用 82
第5章 福建土壤分类参比和系统分类研究展望 87
5.1 七不同分类系统之间的参比规则 88
5.1.1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与国际主要土壤系统分类的参比 88
5.1.2 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系统分类的参比 89
5.2 福建土壤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的参比 90
5.2.1 近似参比表 90
5.2.2 参比局限性 92
5.3 福建省土壤系统分类检索表初拟 93
5.4 福建土壤系统分类研究展望 93
5.4.1 完善福建土壤系统分类的高级分类系统 93
5.4.2 加强福建土壤基层分类研究和应用 97
5.4.3 建立福建土壤—地体数字化数据库(SOTER) 99
第6章 土壤基层分类样区研究 104
6.1 样区地理背景与剖面点概况 104
6.1.1 样区地理背景 104
6.1.2 典型土壤剖面点成土条件概况 105
6.2 样区主要土壤发生过程及诊断层、诊断特性 107
6.3 土壤高级单元类型的划分 110
6.4 土族的划分 116
6.4.1 划分依据 116
6.4.2 划分结果 116
6.5 土系的划分 117
6.5.1 土系的基本概念及其辨识 117
6.5.2 土系划分原则与依据 120
6.5.3 土系划分的实践 121
6.5.4 基层分类单元的参比 127
6.5.5 土系划分与土地可持续利用[22] 130
6.6 土系数据库、土系制图及其应用 134
6.6.1 土系数据库的建立 134
6.6.2 样区土系制图 142
6.6.3 土系数据库应用 153
下篇 160
第7章 福建农地土壤水分特性及其调控 160
7.1 样区位置和剖面点概况 160
7.2 土壤库容结构剖析 162
7.2.1 研究区土壤与其它土壤的库容比较 163
7.2.2 不同母岩发育的农地土壤库容比较 168
7.2.3 不同利用类型的农地土壤库容比较 169
7.3 土壤水分能态学特征分析 170
7.3.1 影响不同水势段持水性能的因素 170
7.3.2 各水势段的相对含水量差异 172
7.3.3 土壤比水容量的变化 172
7.3.4 土壤水分保持和释放特征 173
7.3.5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图的比较 176
7.4 福建农地土壤水分问题及其调控管理 180
7.4.1 土壤水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80
7.4.2 土壤水分调控机理和措施 184
8.1 土壤养分状况和交换性能 191
8.1.1 有机质和氮、磷、钾 191
第8章 福建农地土壤养分态势及其培肥 191
8.1.2 土壤交换性能 198
8.2 土壤熟化过程肥力演变趋势 199
8.2.1 土壤养分及其保蓄性能的变化 199
8.2.3 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201
8.3 土壤培肥措施 201
8.3.1 增施有机肥料 202
8.3.2 平衡施肥,科学用肥 203
8.3.3 防治水土流失,建设良性循环的农地生态环境 204
第9章 结论 208
9.1 上篇结论 208
9.2 下篇结论 210
附录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