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 第3卷 历史学者对辛亥革命的研究与诠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罗福惠,朱英主编;何卓恩等著
  • 出 版 社: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7562250531
  • 页数:55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包括:工商界对辛亥革命的认知、记忆及其行动;知识界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认知;基督教界对辛亥革命的记忆与诠释、华人华侨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诠释等。

绪言 1

第一章 1911—1926年国内的辛亥记忆、存史与初步研究 7

一 革命志士的辛亥记述 7

二 其他人士的辛亥记述 26

三 辛亥革命的初步研究 48

第二章 1927—1949年国内的辛亥革命研究 64

一 1927—1937年正统派的辛亥革命研究 64

二 1927—1937年非正统派的辛亥革命研究 77

三 1937—1945年的辛亥革命研究 99

四 1945—1949年的辛亥革命研究 112

五 国民政府时期辛亥革命史研究的特点及地位 119

第三章 1949年后中国大陆学者辛亥革命研究的进展 131

一 1949—1965年辛亥革命研究的起步 131

二 1966—1976年辛亥革命研究的顿挫 139

三 1977—1991年辛亥革命研究的崛起 143

四 1991年后辛亥革命研究的稳步推进 162

五 “阶段”辩证谈 181

第四章 1949年后大陆学界辛亥革命研究若干重要关注点 185

一 辛亥革命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 185

二 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 192

(一)资产阶级的形成时间 192

(二)阶层划分与政治态度 195

三 辛亥革命的性质 201

(一)“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争 201

(二)“资产阶级革命论”与各种非资产阶级革命论之辩 204

(三)多元的论说 210

四 对革命派的评价问题 213

(一)兴中会的誓词 213

(二)同盟会的构成方式 215

(三)共进会的成立是否分裂同盟会 219

(四)光复会与同盟会的是非恩怨 221

(五)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是否属于分裂 223

五 对立宪派的评价问题 226

(一)立宪派的阶级基础 226

(二)立宪派是谁的同盟者 229

(三)投机革命还是真心革命 231

六 对清廷的评价问题 234

(一)对外的实质 234

(二)改革的本质 239

七 武昌起义何以成功 244

(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探讨 244

(二)20世纪80年代初的热烈讨论 247

(三)稳定期的零星探讨 255

八 革命成败 256

(一)有成功的一面有失败的一面说 256

(二)失败说 259

(三)成功说 262

(四)“失败说”何以占主流? 264

第五章 1949年后台湾学界对辛亥革命的重建与解释 267

一 台湾学界研究辛亥革命的承转盛微 267

(一)1950—1960年间对撤退前辛亥革命研究的承袭 268

(二)1960—1980年间行为科学的兴起和辛亥革命研究范式的转换 270

(三)1980—1990年两岸互动与辛亥革命研究的繁盛 280

(四)1990—2010年台湾政治转型与辛亥革命研究的逐渐式微 289

二 台湾学者对辛亥革命史实的重建 297

(一)台湾学者对辛亥革命背景的重建 298

(二)台湾学者对辛亥革命过程的重建 306

(三)台湾学者对辛亥革命结果的重建 318

(四)对台湾学者重建辛亥革命史实的几点感想 326

三 台湾学者对辛亥革命原因、性质和意义的解释 331

(一)台湾学者对辛亥革命原因的解释 332

(二)台湾学者对辛亥革命性质的解释 341

(三)台湾学者对辛亥革命意义的解释 348

(四)简要的评论 353

第六章 百年来日本的辛亥革命研究 355

一 百年来日本的辛亥革命研究进程 355

(一)1911—1945年的“当事人+旁观者”述史和为侵略张目的阐释 355

(二)1945—1965年对侵略战争的反思和“新民主主义史观”的影响 368

(三)1966—1976年辛亥研究的走上轨道和“人民斗争史观”的如日中天 379

(四)1976年后日本辛亥革命研究的全面展开 387

二 全面展开时期日本辛亥革命研究的主要问题 389

(一)关于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性质问题 390

(二)关于孙中山的思想与革命活动 396

(三)关于日本对辛亥革命的反应及对华政策的变迁 404

(四)关于革命党人与日本朝野人士的关系 407

(五)关于辛亥革命人物 417

(六)关于辛亥革命的其他问题 422

第七章 百年来美国的辛亥革命研究 428

一 前五十年的初步研究 429

二 辛亥革命研究高潮的出现及其超越正统倾向 439

(一)“研究的出发点”——1965年会议及成果 439

(二)谁领导了革命? 447

(三)系统清理中国辛亥革命正统论——谢文孙(1975年) 460

三 1970年代区域史与地方史的视野 462

(一)周锡瑞的《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1976年) 465

(二)路康乐的《中国的共和革命:广东个案1895—1913》(1975年) 469

四 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美国主流观点的形成 473

(一)《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的“辛亥革命” 473

(二)西达·斯科克波尔的《国家与社会革命:法国、俄国与中国的比较分析》(1979年) 479

(三)萨劳的《辛亥革命的原因与性质》 482

五 1980年代后的方向性转折 484

(一)新政研究的热潮 485

(二)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的讨论 492

(三)民族主义的研究的拓展 499

第八章 百年来其他国家学者的辛亥革命研究 505

一 法国的辛亥革命研究 505

(一)法国研究辛亥革命的阶段 506

(二)法国的辛亥革命研究概况 509

(三)白吉尔、巴斯蒂等学者的研究成果简介 514

二 俄国辛亥革命研究概述 523

(一)沙皇俄国末期对辛亥革命之关注 523

(二)苏联时期辛亥革命研究的概况 525

(三)俄罗斯时期对辛亥革命的继续探讨 545

后记 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