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3
第一章 微针概述 3
第一节 微针疗法简介 3
目录 3
第二节 微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4
第二章 头针疗法 7
第一节 头针概述 7
第二节 头针的国际标准化方案 8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功效和主治 9
二、操作方法 14
三、头针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5
四、注意事项 16
第三节 焦顺发头针 16
一、刺激区的定位和主治 17
二、操作方法 21
第四节 方云鹏头针 22
三、适应证和禁忌证 22
四、注意事项 22
一、刺激区的定位和主治 24
二、取穴原则 32
三、操作方法 33
四、注意事项 34
附:头针新区 34
第三章 耳针疗法 40
第一节 耳针概述 40
第二节 耳针疗法的原理 40
第三节 耳郭表面解剖 41
第四节 耳穴的分布 43
第五节 耳穴的定位、功效和主治 45
一、耳轮穴位 45
二、耳舟穴位 48
三、对耳轮穴位 49
四、三角窝穴位 52
五、耳屏穴位 53
六、对耳屏穴位 54
七、耳甲穴位 56
八、耳垂穴位 60
九、耳背穴位 62
十、耳根部穴位 63
第六节 耳穴的临床应用 63
一、选穴原则 63
二、操作方法 64
三、注意事项 67
第四章 眼针疗法 68
一、眼和经络脏腑的关系 68
二、眼区眼穴的分布 69
四、操作方法 70
三、眼针的选穴原则 70
五、眼针的适应证 71
六、注意事项 72
第五章 鼻针疗法 73
一、鼻与经络脏腑 73
二、鼻针腧穴定位 73
三、操作方法 75
四、配穴方法 76
五、注意事项 76
第六章 面针疗法 78
一、面部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78
二、面针穴位 78
三、操作方法 80
四、配穴原则 80
五、注意事项 81
一、腕踝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82
第七章 腕踝针疗法 82
二、分区定位法 83
三、进针点及主治病症 86
四、操作方法 89
五、选穴原则 90
六、注意事项 90
第八章 第2掌骨侧针法 92
一、第2掌骨侧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92
二、定位与主治范围 93
三、第2掌骨侧穴位诊察法 95
四、操作方法 96
五、适应证与选穴原则 96
六、注意事项 97
第九章 手针疗法 98
一、手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98
二、手针穴位定位与主治 98
四、操作方法 103
三、取穴原则与配穴方法 103
五、注意事项 104
第十章 足针疗法 105
一、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105
二、穴位定位与主治 105
三、取穴原则与配穴方法 112
四、操作方法 112
五、注意事项 113
第十一章 颈项针疗法 114
一、颈项针疗法的原理 114
二、颈项针穴位的取穴方法 114
三、颈项针的适应证 115
四、操作方法 115
五、注意事项 115
二、背针的定位方法 116
第十二章 背针疗法 116
一、背俞、脊部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116
三、背俞穴的定位与主治 117
四、夹脊穴的定位与主治 120
五、背俞穴的取穴原则与配穴方法 121
六、夹脊穴的取穴原则 122
七、操作方法 122
八、注意事项 123
第十三章 腹针疗法 124
一、腹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124
二、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 125
三、腹部全息分布特点 125
四、腹针穴位与内脏的关系 125
五、腹针的适应证 127
六、腹针的取穴原则 127
九、注意事项 128
十、腹针常用处方 128
七、腹针的禁忌证 128
八、操作方法 128
各论 133
第十四章 内科疾病 133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 133
肺炎 133
支气管炎 136
支气管哮喘 138
第二节 循环系统疾病 141
冠心病 141
心律失常 144
心肌炎 146
心血管神经官能症 149
高血压 151
低血压 154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 157
急性单纯性胃炎 157
慢性胃炎 159
胃、十二指肠溃疡 162
胃下垂 165
膈肌痉挛 167
胃神经官能症 170
肠神经官能症 173
呕吐 175
急性肠炎 178
慢性肠炎 180
便秘 182
肝炎后综合征 184
肾小球肾炎 187
第四节 泌尿系统疾病 187
肾盂肾炎 190
膀胱炎 193
尿潴留 195
尿失禁 198
第五节 生殖系统疾病 201
阳萎 201
遗精 204
第六节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207
乳腺增生病 207
单纯性甲状腺肿 210
甲状腺功能亢进 212
糖尿病 215
第七节 血液系统疾病 216
白细胞减少症 216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17
贫血 219
第八节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220
中风偏瘫 220
面神经麻痹 223
三叉神经痛 226
头痛 229
脑震荡后遗症 232
枕神经痛 235
眩晕 237
癫癎 240
失眠 243
神经衰弱 246
癔症 248
肋间神经痛 251
臂丛及周围神经麻痹 254
坐骨神经痛 257
股外侧皮神经炎 260
腓总神经麻痹 262
周围神经炎 265
第十五章 外科疾病 269
第一节 普通外科 269
胆囊炎 269
胆石症 272
尿路结石 274
急性乳腺炎 277
阑尾炎 280
前列腺炎 283
第二节 肛肠科疾病 286
痔疮 286
直肠脱垂 289
皮肤瘙痒症 292
第三节 皮肤科疾病 292
神经性皮炎 294
荨麻疹 297
脂溢性皮炎 300
痤疮 303
黄褐斑 306
第四节 骨伤科疾病 308
风湿性关节炎 308
类风湿关节炎 311
扭伤 314
落枕 317
颈椎病 320
肩周炎 323
肱骨外上髁炎 327
肋软骨炎 329
急性腰肌筋膜损伤 332
腰肌劳损 335
增生性脊柱炎 338
臀上皮神经损伤 341
梨状肌损伤 344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347
第十六章 妇科疾病 351
月经不调 351
痛经 353
闭经 356
功能性子宫出血 359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361
妊娠呕吐 364
产后缺乳 366
盆腔炎 369
更年期综合征 372
外阴瘙痒 374
第十七章 儿科疾病 378
小儿遗尿 378
小儿厌食 380
小儿疳积 383
小儿肺炎 386
百日咳 388
小儿腹泻 391
第十八章 五官科疾病 394
结膜炎 394
角膜炎 396
近视 399
鼻炎 402
过敏性鼻炎 405
化脓性中耳炎 408
耳鸣、耳聋 411
内耳性眩晕 413
复发性口疮 416
牙痛 419
急性咽喉炎 422
慢性咽炎 424
急性扁桃体炎 426
咽部异感症(梅核气) 429
第十九章 防病保健 432
预防感冒 432
预防腮腺炎 434
预防和治疗晕动病 434
预防和治疗输液反应 435
预防和治疗竞技综合征 436
防衰老法 437
减肥 438
戒烟 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