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
1.1 经济学的基本内涵与研究对象 1
1.1.1 什么是稀缺性 1
1.1.2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2
1.1.3 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4
1.2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6
1.2.1 “经济人”假设 6
1.2.2 价值判断与价值中立原则 7
1.2.3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8
1.2.4 实证分析法的分析工具 10
1.3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4
1.3.1 经济学的孕育——重商主义思想与重农学派 14
1.3.2 经济学的形成——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 15
1.3.3 微观经济学的建立——新古典经济学 16
1.3.4 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6
1.4 正确看待与应用经济学 17
1.4.1 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18
1.4.2 关于常见的经济学分类 18
1.4.3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比较 18
1.4.4 正确看待西方经济学 20
本章小结 20
人物介绍 20
第2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23
2.1 需求分析 23
2.1.1 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23
2.1.2 需求函数和需求定理 24
2.1.3 需求量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 25
2.2 供给分析 26
2.2.1 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26
2.2.2 供给函数和供给定理 27
2.2.3 供给量的变化和供给的变化 28
2.3 均衡价格的形成和变动 28
2.3.1 均衡价格的含义 28
2.3.2 均衡价格的形成 29
2.3.3 均衡的变动和供求定理 29
2.3.4 政府价格管制的作用 31
2.4 弹性理论 33
2.4.1 需求弹性 33
2.4.2 供给弹性 40
2.4.3 弹性理论的应用 42
2.5 动态的价格分析模型:蛛网定理 45
2.5.1 蛛网定理的假定条件 45
2.5.2 蛛网模型的三种类型 46
本章小结 49
人物介绍 49
案例分析:奢侈品的消费与经济增长 50
第3章 效用论与消费者行为分析 52
3.1 效用论概述 52
3.1.1 欲望和效用 52
3.1.2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提出 52
3.2 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53
3.2.1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53
3.2.2 消费者均衡 55
3.2.3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定理 56
3.3 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57
3.3.1 无差异曲线 57
3.3.2 预算线 60
3.3.3 效用最大化原则的重新表述 61
3.4 收入和价格变动的影响 62
3.4.1 预算线的移动 62
3.4.2 收入消费线和恩格尔曲线 63
3.4.3 价格消费线和需求曲线的推导 64
3.5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65
3.5.1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含义 65
3.5.2 正常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65
3.5.3 低档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66
3.5.4 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66
本章小结 67
人物介绍 67
第4章 生产理论 71
4.1 生产的主体——厂商 71
4.1.1 厂商的组织形式 71
4.1.2 厂商的经营目标 72
4.2 生产函数 72
4.2.1 生产与生产要素 72
4.2.2 生产函数的概念和公式 73
4.2.3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简介 73
4.3 短期生产函数 74
4.3.1 经济学上的短期和长期 74
4.3.2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75
4.3.3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76
4.3.4 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 77
4.4 长期生产函数 77
4.4.1 等产量线 78
4.4.2 等成本线 80
4.4.3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81
4.4.4 生产扩展线 83
4.4.5 生产要素价格变动:生产的替代效应和产出效应 83
4.4.6 规模报酬 84
本章小结 85
人物介绍 85
第5章 成本理论 87
5.1 成本与利润概述 87
5.1.1 机会成本 87
5.1.2 显明成本与隐含成本 88
5.1.3 利润 89
5.2 短期成本分析 90
5.2.1 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和总成本 90
5.2.2 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91
5.2.3 各类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92
5.3 长期成本分析 94
5.3.1 长期平均成本 94
5.3.2 长期总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 96
5.4 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 98
5.4.1 收益的概念 98
5.4.2 利润最大化推导 98
5.4.3 利润最大化原则 99
本章小结 99
人物介绍 100
第6章 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 102
6.1 市场的基本内容 102
6.1.1 市场的含义与划分标准 102
6.1.2 市场结构的类型与特征 103
6.2 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均衡 104
6.2.1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104
6.2.2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105
6.2.3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106
6.2.4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108
6.2.5 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分析 110
6.3 完全垄断市场的厂商均衡 111
6.3.1 完全垄断的特征与成因 111
6.3.2 完全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 112
6.3.3 完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112
6.3.4 完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113
6.3.5 完全垄断厂商的差别定价 114
6.3.6 完全垄断市场的经济效率分析 116
6.4 垄断竞争市场的厂商均衡 116
6.4.1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 116
6.4.2 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117
6.4.3 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118
6.4.4 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119
6.4.5 垄断竞争厂商的非价格竞争 120
6.4.6 垄断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分析 121
6.5 寡头垄断市场的厂商均衡 121
6.5.1 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121
6.5.2 合作的寡头垄断模型 122
6.5.3 非合作的寡头垄断模型 124
6.5.4 寡头垄断市场的经济效率分析 126
本章小结 126
人物介绍 127
案例分析:博弈论小故事——骨头公司的发展 128
第7章 分配理论 130
7.1 生产要素分析 130
7.1.1 生产要素释义 130
7.1.2 生产要素的需求 130
7.1.3 生产要素的供给 131
7.1.4 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132
7.2 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 132
7.2.1 工资理论 132
7.2.2 利息理论 135
7.2.3 地租理论 138
7.2.4 利润理论 139
7.3 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测量 141
7.3.1 洛伦茨曲线 141
7.3.2 基尼系数 143
7.3.3 我国基尼系数与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 144
本章小结 149
人物介绍 149
案例分析:2011“两会”委员沈雯称上亿人“被脱贫”,建议提高贫困线 150
第8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152
8.1 帕累托最优与市场失灵 152
8.2 外部性 156
8.2.1 外部性及其分类 157
8.2.2 外部性与产权界定:科斯定理及其评述 158
8.2.3 消除外部性的具体措施 159
8.3 公共物品 161
8.3.1 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161
8.3.2 谁来提供公共物品 162
8.4 垄断 164
8.4.1 垄断的含义及其危害 164
8.4.2 垄断的类型与政府管制 165
8.5 信息不对称 169
8.5.1 信息不对称的含义 169
8.5.2 逆向选择与市场失灵 170
8.5.3 道德风险与市场失灵 172
8.5.4 信息不对称下市场失灵的校正 172
本章小结 173
人物介绍 173
第9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175
9.1 国内生产总值 175
9.1.1 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176
9.1.2 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较 177
9.2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179
9.2.1 支出法 179
9.2.2 收入法 180
9.2.3 生产法 182
9.3 国民收入指标体系 182
9.3.1 国内生产总值GDP 182
9.3.2 国内生产净值NDP 182
9.3.3 国民收入NI 183
9.3.4 个人收入PI 183
9.3.5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183
9.4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 183
9.4.1 两部门经济的恒等式 184
9.4.2 三部门经济的恒等式 184
9.4.3 四部门经济的恒等式 184
9.5 国民收入核算的调整及其局限性 185
9.5.1 名义GDP和实际GDP 185
9.5.2 GDP的局限性 186
9.5.3 国民经济核算方式的新实践 188
本章小结 191
人物介绍 192
案例分析: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演变 193
第10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95
10.1 均衡产出 195
10.1.1 均衡产出的研究假设 195
10.1.2 均衡产出的概念 196
10.1.3 国民收入的决定 196
10.2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196
10.2.1 消费函数 196
10.2.2 储蓄函数 199
10.2.3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200
10.3 其他消费理论 201
10.3.1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202
10.3.2 生命周期假说 203
10.3.3 永久收入消费理论 203
10.3.4 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204
10.4 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 205
10.4.1 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 205
10.4.2 两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206
10.5 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 207
10.5.1 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 207
10.5.2 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208
10.6 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 210
10.6.1 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 210
10.6.2 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211
10.7 乘数理论的适用性 212
10.7.1 社会闲置生产能力 212
10.7.2 投资和储蓄的相互独立性 212
10.7.3 货币供给量与总支出增加的匹配性 212
10.7.4 “注入”、“漏出”与乘数作用 213
本章小结 213
人物介绍 213
第11章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216
11.1 投资的决定 216
11.1.1 投资的影响因素 216
11.1.2 投资需求曲线 217
11.2 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 218
11.2.1 IS曲线及其推导 218
11.2.2 IS曲线的斜率 219
11.2.3 IS曲线的移动 219
11.2.4 IS曲线上的非均衡区域 221
11.3 利率的决定 221
11.3.1 货币的供给 221
11.3.2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222
11.3.3 货币供求均衡与利率水平的决定 224
11.4 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 225
11.4.1 LM曲线及其推导 225
11.4.2 LM曲线的斜率 226
11.4.3 LM曲线的移动 227
11.4.4 珊曲线上的非均衡区域 228
11.5 双重均衡的实现:IS-LM分析 228
11.5.1 利率与收入的相互作用 228
11.5.2 双重市场均衡的确定 229
11.5.3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变动 230
本章小结 230
人物介绍 231
第12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232
12.1 总需求曲线 232
12.1.1 总需求曲线的定义 232
12.1.2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232
12.1.3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233
12.2 总供给曲线 235
12.2.1 总供给曲线的定义 235
12.2.2 总供给曲线的三种形态 235
12.3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现实解释 237
12.3.1 总需求曲线移动对均衡国民收入和价格的影响 237
12.3.2 总供给曲线移动对均衡国民收入和价格的影响 238
本章小结 239
人物介绍 239
第13章 宏观经济政策 241
13.1 宏观经济政策概述 241
13.1.1 宏观经济政策定义 241
13.1.2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42
13.1.3 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关系 244
13.2 财政政策 245
13.2.1 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及运用 245
13.2.2 内在稳定器及其作用评价 247
13.2.3 功能财政 249
13.2.4 赤字与公债 250
13.2.5 挤出效应 252
13.3 货币政策 255
13.3.1 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 255
13.3.2 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257
13.3.3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工具 260
13.3.4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262
13.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263
13.4.1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效应 264
13.4.2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选择 264
13.5 供给管理政策 268
13.5.1 收入政策 268
13.5.2 人力政策 268
13.5.3 经济增长政策 269
本章小结 269
人物介绍 269
案例分析: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271
第14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274
14.1 失业的描述 274
14.1.1 失业的含义 274
14.1.2 失业的分类 276
14.2 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278
14.2.1 失业的影响 278
14.2.2 奥肯定律 279
14.2.3 对失业的治理 279
14.3 通货膨胀的描述 281
14.3.1 通货膨胀的含义 281
14.3.2 通货膨胀的衡量 281
14.3.3 通货膨胀的分类 283
14.4 通货膨胀的成因 285
14.4.1 货币供给的通货膨胀 285
14.4.2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286
14.4.3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286
14.4.4 结构性通货膨胀 287
14.4.5 预期引起的通货膨胀 287
14.5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288
14.5.1 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288
14.5.2 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289
14.6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290
14.6.1 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 290
14.6.2 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291
14.7 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 291
14.7.1 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抑制总需求 291
14.7.2 采用紧缩性收入政策改善总供给 292
本章小结 293
人物介绍 293
案例分析:西方国家减少失业、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 294
第15章 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 297
15.1 经济周期 297
15.1.1 经济周期的含义 297
15.1.2 经济周期的特征 298
15.1.3 经济周期的一般原因 299
15.1.4 乘数-加速数理论 300
15.2 经济增长 301
15.2.1 经济增长的含义和源泉 302
15.2.2 经济增长理论 302
15.2.3 经济增长的代价 305
15.2.4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306
15.2.5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307
本章小结 309
人物介绍 309
第16章 开放经济的基本理论 311
16.1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概述 311
16.1.1 绝对优势理论 311
16.1.2 相对优势理论 313
16.1.3 要素禀赋理论 314
16.1.4 规模经济理论 314
16.1.5 产品周期理论 314
16.1.6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315
16.2 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与政策 316
16.2.1 重商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 317
16.2.2 古典经济学与贸易自由主义 317
16.2.3 李斯特的保护幼稚产业理论 317
16.2.4 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 318
16.2.5 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 318
16.3 国际收支 320
16.3.1 国际收支平衡表 320
16.3.2 国际收支失衡 321
16.3.3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322
16.4 外汇与汇率 324
16.4.1 外汇的基本概念 324
16.4.2 汇率及其表示方式 325
16.4.3 汇率制度 326
16.4.4 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326
16.4.5 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327
16.5 倾销与反倾销 328
16.5.1 倾销的含义 328
16.5.2 倾销的特征 329
16.5.3 反倾销措施 330
本章小结 330
人物介绍 330
主要参考文献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