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论语》及其文本地位的历史流变 19
第一节《论语》书名、编纂及其传本 19
一、《论语》书名及成书时间 19
二、《论语》的编纂:“子思编定《论语》”说质疑 23
三、《论语》的不同传本 30
第二节《论语》文本地位的历史流变 34
一、传记作品身份下的《论语》 35
二、儒家经典身份下的《论语》 46
第二章《论语》与“五四” 63
第一节《论语》与“孔家店” 63
一、“五四”新文化派的相关言论 64
二、反对者的声音 68
三、时代回应与历史意义 72
第二节 胡适视域中的《论语》 80
一、从早期经历看胡适对《论语》的态度 81
二、胡适对《论语》的文本定位 85
三、胡适开创的新范式及其影响 93
第三章《论语》与现代新儒学 100
第一节 熊十力与《论语》:《论语》在现代新儒学语境中的身份之一 101
一、熊十力对《论语》的文本定位及其变化 101
二、熊十力对《论语》相关内容的阐释 110
第二节 马一浮与《论语》:《论语》在现代新儒学语境中的身份之二 117
一、马一浮对《论语》的文本定位 118
二、《论语大义》的基本主旨 120
三、《论语大义》的诠释特点 125
第三节 冯友兰与《论语》:《论语》在现代新儒学语境中的身份之三 127
一、作为“哲学史史料”的《论语》 128
二、作为“新理学”材料的《论语》 133
第四节 钱穆与《论语》:《论语》在现代新儒学语境中的身份之四 141
一、钱穆对《论语》文本地位和研读方法的思考 141
二、钱穆对《论语》相关内容的阐释 148
第四章《论语》在新中国的命运沉浮 161
第一节“文革”前的《论语》研究 162
一、《论语》研究的一些进展 162
二、赵纪彬的《论语新探》及其阐释特点 164
第二节当《论语》遭遇“文革” 176
一、“文革”中的“批孔”运动 177
二、真实的荒诞:《〈论语)批注》内容举凡 179
三、《〈论语〉批注》的政治与人文语境 184
第三节 新时期的《论语》研究 187
一、“拨乱反正”后的反思与研究 187
二、《论语》注释范本:《论语译注》及其影响 193
三、“六经注我”式的典范型读本:《论语今读》及其“现代性” 203
第四节“儒学热”、“读经热”背景下的《论语》阐释 214
一、“儒学热”、“读经热”的源起与演进 215
二、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及其论争 223
三、李零的两个《论语》读本及其论争 236
第五章 港台学者关于《论语》的文本定位 250
第一节 港台新儒家对《论语》的文本定位 250
一、牟宗三、唐君毅的相关认识 250
二、徐复观的相关认识 252
三、杜维明的相关认识 255
第二节 毛子水、林在勇、南怀瑾等对《论语》的文本定位 258
一、毛子水、林在勇、林安悟对《论语》的文本定位 259
二、南怀瑾对《论语》的文本定位及其在中国大陆的影响 264
第六章《论语》与中国的“现代性” 276
第一节《论语》与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的“现代性” 277
一、学术贡献与理论困境 277
二、不同的“现代性”想象 287
第二节《论语》与中国的“现代性”建构 292
一、如何推进“现代性”语境下的《论语》阐释 293
二、如何看待当前的“国学热” 302
参考文献 313
后记 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