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生植物及其对盐渍生境的适应生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可夫,范海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030156625
  • 页数:29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中国和世界盐生植物的概况;第二部分则重点介绍了盐生植物对盐渍生境的适应生理;第三部分概括介绍了基因原理及转基因技术,以及盐生植物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章 导论 1

一、盐生植物的生境——盐渍土壤 1

(一)盐碱土壤中盐的来源 1

(二)盐土、碱土和盐碱土 2

(三)盐碱土对植物生长限制的主要因子 2

二、盐生植物的种类、类型及分布 3

(一)盐生植物的概念 3

(二)世界盐生植物的种类、类型及分布 4

(三)中国盐生植物的种类、类型及分布 9

三、盐生植物和非盐生植物 21

(一)盐生植物和非盐生植物的区别 21

(二)盐生植物和非盐生植物的关系 22

四、盐生植物的盐害 23

(一)盐害的概念 23

(二)胁迫和胁变 24

五、盐生植物的抗盐性 25

(一)盐生植物的抗盐性的概念 25

(二)抗盐阈值和存活阈值 25

(三)耐盐性和避盐性 27

(四)三种抗盐类型植物 28

(五)植物盐害和抗盐类型的图解 28

六、研究盐生植物及其抗盐性的意义 29

(一)盐生植物是一个宝贵的自然抗盐基因库 29

(四)用盐生植物改善盐碱地 30

(二)利用盐生植物抗盐机理作为改进和提高作物抗盐性的途径 30

(三)利用盐生植物的经济特性充分开发利用盐渍化土地 30

第二章 盐生植物种子生理 32

一、盐生植物种子和果实的传播 32

(一)湿生或水生盐生植物的种子和果实的传播 32

(二)陆生盐生植物种子和果实的传播 34

二、盐生植物种子的萌发 35

(一)影响盐生植物种子萌发的因素 35

(二)陆生盐生被子植物种子萌发 43

(三)海洋盐生被子植物种子的萌发 46

(四)盐生植物与非盐生植物在对盐的响应中的不同 46

(二)盐生植物种子的休眠类型 47

(一)休眠的概念 47

三、盐生植物种子的休眠 47

(三)解除盐生植物种子休眠的必要条件 48

四、盐生植物的无性繁殖 50

第三章 盐度对盐生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54

一、盐生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必需的条件 54

(一)盐生植物对水分的需要 54

(二)盐生植物对矿质营养元素的需要 60

(三)盐生植物与光照 63

二、渗透胁迫对盐生植物生长的效应 66

三、离子胁迫对盐生植物生长的效应 67

(一)对根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71

四、氧胁迫对盐生植物生长的影响 71

五、盐度对各种器官生长的效应 71

(二)对根和地下茎生长的影响 72

(三)对叶片生长的适应 74

(四)对形成层活性的影响 74

六、盐胁迫抑制植物生长的机理 74

七、盐度对开花的影响 77

(一)碱蓬对光周期和盐度的响应 78

(二)野生大豆对光周期的响应 81

(三)毕氏盐角草对光周期的响应 84

第四章 盐度对盐生植物代谢的影响 88

一、盐度与盐生植物的呼吸作用 88

二、盐度与碳水化合物代谢 90

三、盐度对一些酶活性的效应 91

四、盐度和ATPase活性 92

五、盐度与有机酸代谢 95

六、盐度与CO2的暗固定 96

七、盐度对同化作用的效应 97

八、盐度对蛋白质代谢的效应 99

九、盐度对生物固氮的效应 103

十、盐度对植物硫代谢的效应 105

十一、盐度对植物激素代谢的效应 106

第五章 盐度的形成效应 111

一、肉质盐生植物的分类 111

二、盐度对叶片的形成效应 112

三、盐度对茎的形成效应 117

四、盐度对根的形成效应 118

第六章 泌盐盐生植物的泌盐性及泌盐机理 121

一、泌盐盐生植物概况 121

(一)世界泌盐盐生植物的种类 121

(二)中国泌盐盐生植物种类 122

(三)中国泌盐盐生植物的分布 123

二、泌盐盐生植物盐腺的结构 133

(一)盐腺的结构 133

(二)盐囊泡的结构 140

(三)泌盐植物的其他适应性结构特点 142

(一)离子的运输途径 143

三、盐腺的泌盐生理 143

(二)盐腺分泌的物质及其浓度 144

(三)盐腺的分泌作用是一主动生理过程 145

四、盐生植物盐腺的泌盐机制 146

第七章 拒盐盐生植物的拒盐性及拒盐机理 148

一、拒盐盐生植物 148

二、豆科拒盐植物及拒盐机理 148

(一)拒Na+豆科植物及其拒Na+机理 148

(二)拒Cl-豆科植物及其拒Cl-机理 153

(三)拒盐植物叶片盐浓度的调节 155

三、拒盐植物玉米及其拒盐机理 157

(一)根系在玉米地上部分拒盐中的作用 157

(四)在盐渍条件下豆科植物研究最近进展 157

(二)中胚轴在玉米地上部分的拒Na+作用 159

四、芸香科拒盐植物及其拒盐机理 164

(一)拒Na+和拒Cl-柑橘类植物 164

(二)柑橘植物拒Na+和拒Cl-机理 165

五、拒盐植物芦苇及其拒盐机理 168

(一)芦苇的生长和矿物质含量 168

(二)芦苇的渗透调节 169

(三)芦苇对22Na+的摄取 172

第八章 稀盐盐生植物及稀盐机理 173

一、稀盐盐生植物 173

(一)稀盐盐生植物的稀盐性 178

二、稀盐盐生植物抗盐性及稀盐机理 178

(二)稀盐盐生植物的稀盐机理 179

(三)稀盐盐生植物的离子区域化作用 181

(四)液泡扣留盐离子的机理 190

三、稀盐盐生植物的渗透调节物质及其在渗调中的贡献 191

(一)NaCl和PEG对盐地碱蓬幼苗生长的影响 191

(二)NaCl和PEG对盐地碱蓬幼苗离子积累的影响 192

(三)NaCl和PEG对盐地碱蓬幼苗有机溶质积累的影响 193

(四)NaCl和PEG处理下各种渗透剂对渗透势的贡献 193

第九章 盐生植物盐害及其耐盐性 196

一、盐分胁迫对盐生植物的伤害 196

(一)盐胁迫的直接伤害 196

(二)盐胁迫的次级伤害 198

二、盐分不足对盐生植物的伤害 205

(一)受害的第一个原因 206

(二)受害的第二个原因 206

三、盐生植物对盐胁迫的适应生理 207

(一)植物耐盐胁迫的决定子 207

(二)盐胁迫中植物对离子胁迫的适应 209

(三)植物对渗透胁迫的适应 210

(四)植物对氧胁迫的适应 217

(五)改变植物代谢过程 218

(二)盐生植物资源的特点 221

(一)盐生植物资源的概念 221

一、盐生植物资源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21

第十章 盐生植物资源 221

(三)盐生植物资源的分类 224

二、食用盐生植物资源 225

(一)淀粉和糖类盐生植物资源 225

(二)蛋白质类盐生植物资源 227

(三)食用油脂盐生植物资源 228

(四)维生素类盐生植物资源 229

三、药用盐生植物资源 230

(一)药用盐生植物 231

(二)药用盐生植物的开发和利用 232

四、饲用盐生植物资源 233

(一)饲用盐生植物 233

(二)饲用盐生植物的开发利用 234

(三)人工草地建立、改良和合理利用 235

五、工业用盐生植物资源 236

(一)工业用盐生植物资源 236

(二)纤维盐生植物 238

(三)鞣料盐生植物 240

(四)其他用途的盐生植物 243

(五)发掘新的工业用盐生植物 243

六、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盐生植物资源 243

(一)防海风固海滩盐生植物 244

(二)主要的防风固沙盐生植物 245

(五)观赏花卉类盐生植物资源 246

(四)绿肥类盐生植物资源 246

(三)水土保持盐生植物资源 246

七、盐生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247

(一)人与植物资源的关系 247

(二)盐生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247

(三)盐生植物资源的保护 249

第十一章 盐生植物的引种驯化及其在改良盐碱土中的作用 250

一、盐生植物的引种驯化 251

(一)引种驯化的程序 251

(二)实例 252

二、盐生植物在改良盐碱地土中的作用 257

(一)Na+和Cl-超富集植物中的Na+和Cl-含量 257

(三)减少土壤蒸发,阻止耕作层盐分积累 258

(二)回收盐碱土壤中的盐分 258

(四)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壤肥力 259

(五)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60

(六)替代灌溉地区不适应的作物品种 261

第十二章 盐生植物耐盐生理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263

一、Na+和Cl-对植物的有益作用 263

(一)Na+的有益作用 263

(二)Cl-对植物的有益作用 268

二、盐胁迫下植物的能耗问题 271

(一)盐胁迫下植物能量的输入 271

(二)盐胁迫下植物能量的支出 271

(一)盐生植物和非盐生植物形态学和生理学方面的比较 276

三、盐生植物与非盐生植物的差异 276

(二)盐生植物有抗盐基因,非盐生植物也有抗盐基因吗? 279

四、盐生植物的盐胁迫信号传导:输入和输出 280

(一)盐和干旱胁迫信号途径的输出和输入 281

(二)离子稳态和耐胁迫性的SOS调节途径 282

(三)渗透胁迫信号的蛋白激酶途径 283

(四)活化渗透胁迫的磷脂信号 283

(五)ABA生物合成和降解对盐和干旱胁迫的调节 284

五、植物的耐盐基因及转基因植物 285

(一)植物的耐盐基因 285

(二)转耐盐基因植物的转化及鉴定程序 289

(三)问题与展望 291

主要参考文献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