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概述 1
第二篇 大事记 24
第三篇 党政领导 42
第一章 学校领导体制综述 42
第二章 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45
第一节 领导更迭情况 45
第二节 九中历届党支部或党总支组成情况 47
第三节 党员发展情况 50
第四节 党组织自身建设 52
第三章 行政机构 55
第一节 二高时期的行政机构 55
第二节 科专时期的机构 55
第三节 文革期间的校革委会 55
第四节 市重点高中时期的机构 56
第一节 学校办公室 58
第四章 行政机构的变化及职能 58
第二节 教务处 59
第三节 政教处的设立 68
第四节 教科研室的设立 69
第四篇 群团组织 71
第一章 教育工会 71
第一节 工会组织 71
第二节 工会工作 73
第三节 教工代表大会 77
第二章 共青团 80
第三章 民主党派 83
第五篇 教职工 85
第一章 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85
第二章 九中教职工成员 88
第一节 郑州“二高”到“前九中”时期的教学计划 101
第二章 课程和教学计划 101
第一章 学制 101
第六篇 教学 101
第二节 科专时期的课程 102
第三节 “后九中”时期的课程设置 102
第四节 “复课闹革命”时期的课程 103
第五节 1978年以后的教学计划 104
第六节 现行教学计划 107
第三章 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 111
第一节 强调学习苏联经验 111
第二节 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14
第三节 贯彻中学50条,明确双重任务 115
第四节 文革时期的教育革命 117
第五节 恢复正常教学秩序 119
第六节 建立教学常规,进行教学改革 123
第七节 实行以年级组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 127
第八节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重铸九中辉煌 131
第九节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135
第十节 继续教育和骨干教师培训 136
第四章 教材 137
第五章 教学管理 142
第一节 教学管理机构 142
第二节 计划管理 143
第三节 制度管理 144
第四节 学籍管理 158
第五节 编班及编班试验 160
第七篇 教育科研成果 162
第八篇 德育 173
第一章 九中早期的德育教育 173
第一节 时事政策教育 173
第二节 劳动教育 174
第三节 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174
第三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德育教育 175
第二章 文革时期的德育教育 175
第一节 两点要求和四项措施 178
第四章 九十年代以来的德育教育 178
第二节 几项德育教育活动 179
第五章 新世纪学校的德育工作 180
第六章 德育教育 硕果累累 182
第九篇 体育与文娱 198
第一章 体育活动的开展 198
第二章 文艺活动 204
第三章 历任体音美教师 205
第十篇 图书与档案管理 208
第一章 图书管理 208
第一节 领导体制与设置 208
第三节 藏书情况 209
第四节 图书经费与购书方式 209
第二节 馆址的变迁与馆舍面积 209
第五节 图书馆的职责范围 210
第六节 图书馆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 211
第二章 学校档案管理 212
第一节 学校档案的作用与档案室的任务 212
第二节 档案的建立与完善 212
第三节 立卷情况 215
第四节 成绩 215
第五节 历任档案员基本情况 215
第十一篇 后勤工作 216
第一章 总务处的职能与任务 216
第一节 职能 216
第二节 任务 216
第二章 管理机构与人员 217
第一节 管理机构及人员 217
第四节 教职工福利待遇的不断提高 219
第三节 办公条件的改善 219
第二节 教学设施的改善 219
第五节 学生住宿条件的改善 220
第十二篇 勤工俭学 221
第一章 综述 221
第二章 校办工厂 222
第一节 起步、发展、巩固 222
第二节 工厂的衰落 223
第三章 农场 223
第四章 校办产业对学校工作的贡献 224
第一节 学用结合 224
第二节 补充办学经费,减轻学生经济负担 224
第五章 各项荣誉 225
第六章 历任工厂领导 225
第十三篇 领导关怀与友好往来 227
第一章 领导关怀 227
第一节 国际往来 228
第二章 友好往来 228
第二节 国内交流 236
第十四篇 荣誉集锦 238
第十五篇 人物 254
第十六篇 学生 300
第一章 招生 300
第二章 历届各班人数及班主任 302
第三章 历届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306
第四章 历年保送生、省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文明学生 323
第一节 保送生 323
第二节 三好学生 327
第三节 优秀学生干部条件 331
第四节 文明学生 333
第五章 毕业与升学 335
后记 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