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治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振立著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09742228
  • 页数:46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哲学的角度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思想的哲理融为一体,逐一解析了中国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宋明理学;西方理性主义、西方文明思想和文明进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分析比较了中西方不同民主政体的优劣,结合中国政治文明进程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提出了国家政治与居民政治相对分开,在不同层次实行不同民主体制和实现不同民主效能的治国方略。

1哲学发展的启示 1

1.1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 1

1.2古希腊的哲学思想 4

1.3近代哲学的革命 6

1.4西方现代哲学的五彩纷呈 9

1.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12

1.6哲学发展的启示 14

2理的哲学定位 17

2.1理是哲学的基本元素 17

2.2回答“是什么”的概念之理 19

2.3回答“为什么”的逻辑之理 22

2.4回答“善恶、利害、是非、优劣”的价值之理 24

2.5自然科学之理 26

2.6社会科学之理 27

3理的规范、正义和检验 29

3.1理的两大规范原则 29

3.2理的两大正义原则 31

3.3理的三重检验机制 35

4理源于真 40

4.1“真”是可感知世界的客观实在 40

4.2“真”是本真的人在自主状态下的自我感知 42

4.3“真”是逻辑的贯通性 43

4.4“真”是主客体的一致性 46

4.5理源于真,非真无理 48

5求真机制 51

5.1求真是人的天性 51

5.2科学的求真 53

5.3历史的求真 56

5.4文化的求真 60

5.5求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 61

6治乱必先治假 63

6.1乱真之假是万恶之源 63

6.2政治中的假 65

6.3经济中的假 67

6.4文化中的假 68

6.5破除迷信中的假 70

6.6破除强权下的假 71

6.7破除阴暗下的假 73

6.8破除损人利己的假 74

7理成于同 76

7.1同是事物的同体性和关联性 76

7.2同是事物的类属性 78

7.3同是逻辑的指向 80

7.4同是人类社会的文明走向 82

7.5理成于同,不同则乱 84

8同化机制 89

8.1基于同源性和同向性的同化机制 89

8.2求同机制 91

8.3认同机制 93

8.4社会认同 95

8.5融合机制 99

9存异求真和化异趋同 102

9.1相同和相异 102

9.2存异求真 106

9.3求同存异 108

9.4化异趋同 110

10理立于优 114

10.1优是事物进化的指向 114

10.2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指向 117

10.3优是同类事物发展的领先者 119

10.4优是合理区间内的最佳选择 122

10.5理立于优,不优则废 124

11优化机制 127

11.1竞争机制 127

11.2选择机制 130

11.3创新机制 134

11.4发展机制 137

12优化与中庸 141

12.1社会发展系统的优化 141

12.2优化意识和优化行为 144

12.3中庸思想和中庸行为 146

12.4优化和中庸的结合 148

12.5优化和中庸在发展、改革、稳定中的结合 151

13理的三维属性 154

13.1真是理的实体和本质 154

13.2同是理的体系和结构 156

13.3优是理的机制和性能 158

13.4理性思维 161

13.5理性实践 163

14儒家思想的社会理性 167

14.1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67

14.2“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169

14.3儒家推崇的君子人格 172

14.4儒家的政治观 174

14.5儒家思想的是与非 177

14.6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179

15道家思想的自然理性 181

15.1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81

15.2道家的自然观 183

15.3道家的政治观 185

15.4道家的人生观 188

15.5道家思想的是与非 190

15.6道家思想的影响 193

16法家思想的政治理性 195

16.1法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95

16.2法家的政治观 197

16.3法家的权术、权势观 200

16.4法家思想的是与非 202

16.5法家与儒家、道家的比较 205

17宋明理学 208

17.1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208

17.2宋明理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10

17.3朱熹的“格物致知” 213

17.4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216

17.5宋明理学的理性辨析 217

18西方的理性主义 221

18.1理性和理性主义 221

18.2笛卡尔的唯理主义 223

18.3理性与信仰 225

18.4理性与知识 227

18.5理性与道德 228

18.6理性与制度 229

18.7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231

19西方的文明进程和文明思想 234

19.1西方的文明进程 234

19.2西方的人性论和人权观 236

19.3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 238

19.4西方的科技文明和工业文明 241

19.5东西方文明的比较 243

20马克思主义 246

20.1马克思主义体现的理性 246

20.2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理性 248

20.3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性 250

20.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251

20.5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 253

20.6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56

21中国社会主义 259

21.1社会主义的思想渊源 259

21.2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262

21.3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264

21.4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色和特色 266

21.5东西方文明融合中的中国社会主义 269

22人类文明的走向 272

22.1在自明、自为和自律中实现自由 272

22.2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实现民主 275

22.3在坚持理性原则和理想意识中实现发展 277

22.4在人性进化和制度优化中实现和谐 280

22.5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中实现和平 282

23人的自由、充分和全面发展 285

23.1人的自由发展 285

23.2人的充分发展 289

23.3人的全面发展 292

24政治的本质是公共治理 297

24.1人类从自然社会形态到政治社会形态的演变 297

24.2公共治理是政治的本质 302

24.3政治公共性的变异 307

24.4当代中国政治向公共性本质的回归 309

25公共意志 314

25.1公共意志的有机构成 314

25.2公共意志的形成机制 318

25.3公共意志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322

26公共权力 326

26.1公共权力的本质 326

26.2公共权力的使用 329

26.3公共权力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333

26.4公共权力的变异 336

27公共资源 339

27.1公共资源的属性和所有制 339

27.2不同社会制度下公共资源的配置、管理和使用 343

27.3公共资源占用制度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347

28公共秩序 352

28.1公共秩序的形成机制 352

28.2自治秩序 355

28.3法治秩序 359

28.4统治秩序 361

28.5公共秩序的优化机制 363

29公共利益 366

29.1公共利益的有机构成 366

29.2公共利益的实现机制 370

29.3利益格局公正合理的评价标准和实现条件 374

30中国民主政治的路径 381

30.1社会制度的演变 381

30.2现代民主制度面临的困境 385

30.3中国民主政治的路径选择 389

31理性民主 393

31.1理性民主的三维规定 393

31.2自然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统一 395

31.3民主与自由的统一 399

31.4民主与平等的统一 401

31.5多数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 404

32国民理性与制度理性 406

32.1国民素质决定国家命运 406

32.2现代国民应有的理性元素 409

32.3国民理性与制度理性的相互促进 415

33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419

33.1中国政治制度的主体结构 419

33.2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功能 422

33.3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426

33.4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路径与方法 428

34国家政治与居民政治的分层治理 432

34.1中国政治的两个不同层面 432

34.2国家政治体制的构建 435

34.3居民政治体制的构建 438

34.4分层治理的制度意义 442

35双层三级四元政治体制 447

35.1国家政治与居民政治的双层共治 447

35.2三级政府的联动机制 450

35.3四元政治主体与人民的一致性 453

35.4四元一体的运作机制 457

后记 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