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总序(徐中玉) 1
导言:中国诗学思想的逻辑发展 1
一、小引 1
二、文化思想与诗学思想 2
上篇 情礼冲突(先秦——唐)先秦第一章 诗以言志 3
一、题解 3
二、通论:以用说《诗》与诗学之发生 3
三、汉学与宋学 5
四、情礼冲突与情理冲突 7
三、诗人的创作自诉 7
四、从“诗言志”到“诗言道” 9
五、诗骚之辨与唐宋之争 10
六、中唐与杜甫 12
五、从“断章取义”到“以意逆志” 13
六、“比兴”观念的萌芽 17
七、“天”:庄子的“潜诗学” 21
八:骚人的创作自诉 25
一、题解 28
汉代第二章 主文谲谏 28
二、通论:以“经”解《诗》与诗学之演进 29
三、时世——情志——美刺 34
四、“比兴”说 39
五、《诗》“经”精神 43
六、宗经辨骚(一) 46
七、宗经辨赋 48
一、题解 51
魏晋南北朝第三章 缘情绮靡 51
二、通论:庄老玄学的流行与诗学之突破 52
三、生命悲感与感物兴情 57
四、“缘情绮靡”说的提出与发展 61
五、“兴”义的演化与缠夹 65
六、“神与物游”:创作构思论 68
七、“穷情写物”:艺术传达论 71
八、声律、对偶、用典 75
九、古今之争与情礼冲突 78
十、刘勰等人的调和折中 83
十一、宗经辨骚(二) 86
十二、从“清虚”到“清靡” 89
隋唐第四章 复变之道 93
一、题解 93
二、通论:三教并行与诗学之分化 94
三、“复”:政教意义的再强调 99
1.“人文化成”与“六义比兴” 100
2.宗经辨骚(三) 103
3.“兴寄”与“风骨” 107
4.乐府体貌,《诗》“经”精神 110
四、“变”:诗美的新探讨 114
1.“绮靡之功”与“文外之旨” 114
2.“兴象”与“象外之象” 116
3.“境”与“境生象外” 119
4.“味”与“味外之旨” 125
1.从“尚情”到“尚意” 129
五、中唐诗学思想的异变 129
2.杜甫的诗论及其诗作的示范意义 132
3.“以文为诗”与韩愈的诗学思想 136
4.“咏性不咏情”:白居易诗学思想的另一侧面 139
下篇 情理冲突(宋——清)宋元第五章 技进于道 145
一、题解 145
二、通论:理学流行与诗学之转折 146
三、江西诗学的准备期 154
1.宋初非难“九僧”、“西昆”的角度 154
2.“古淡”:宋代诗学基调的奠立 157
3.崇陶尊杜:宋代诗学的两个支柱 160
4.李杜优劣论 163
四、江西诗学的流衍期 167
1.苏轼:一个参照系统 168
2.江西诗法的底蕴 171
3.“活法”与“参悟” 175
1.江西诗学的自赎 180
五、江西诗学的蜕变期 180
2.“工夫在诗外”:陆游、杨万里走出江西诗学的道路 182
六、江西诗学的逆反期 187
1.不绝如缕的非难者 187
2.叶适与唐音的复倡 190
3.严羽的意义 195
七、江西诗学的余流期 201
1.方回与江西诗学的余波 201
2.元代诗学的宗唐趋向 204
明代第六章 拟议变化 208
一、题解 208
二、通论:心学流行与诗学之深化 210
三、一代诗学的逻辑起点 216
1.从师古到盛唐高标的确立 216
2.从以声论诗到“格调”说的奠定 222
3.“拟议变化”说的初露端倪 225
四、“拟议”下的“变化” 226
1.“拟议变化”说的提出 227
2.“筏喻”之争 231
3.“四务”与“三会” 233
4.“广其资”与“参其变” 236
5.“悟”与“兴” 238
6.“有物有则”与“无声无臭” 241
五、“变化”而不离“拟议” 245
1.穷态极变 245
2.穷神知化 247
3.“拟议变化”说的总结 251
六、由“真性灵”求“真变态” 255
1.异端思潮 255
2.时与变 259
3.“但抒性灵,不拘格套” 261
4.趣 264
七、“拟议变化”的新倾向 266
1.“灵”与“厚” 267
2.“兴”与“韵” 271
清代第七章 祧唐祢宋 276
一、题解 276
二、通论:清代“实学”的古代诗学思想之终结 277
三、“祢宋”诗学的滥觞 289
1.对前代诗学思想的反拨 290
2.主“变”:“祢宋”诗学的理论基础 292
3.“万古之性情” 297
4.理与识 300
5.情意与比兴 304
四、“神韵”与“格调”:康乾之际的“盛世雅音” 309
1.“一代正宗”王士禛 310
2.“神韵”说 313
3.“格调”说 317
4.“祢宋”诗学的发展 321
五、潜移暗转:“性灵”与“肌理” 323
1.从考据学说起 324
2.“性灵”说 325
3.“肌理”说 331
六、今文经学的兴起与“祢宋”诗学的鼎盛 336
1.今文经学与经世致用的诗学思想 337
2.“祢宋”诗学的泛滥 341
3.“宋诗派”的诗学思想 345
4.刘熙载 349
晚清第八章 接木移花 353
一、题解 353
二、通论:“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诗学之近代转化 354
三、“更搜欧亚造新声”的“诗界革命” 358
四、“诗界革命”与“祢宋”诗学的联系 361
五、“同光体”的诗学思想 364
六、早年鲁迅对“摩罗”诗魂的呼唤 369
七、王国维的诗美学 373
八、余论 378
主要参考书目 380
再版后记 383